棘洪滩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棘洪滩街道 |
中文名 :棘洪滩街道 所属地区: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 |
棘洪滩街道隶属于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地处东经120°09′-120°20′,北纬36°14′-36°23′,东靠城阳街道,西以桃源河为界同胶州市李哥庄镇毗邻,南衔上马街道,北与即墨市蓝村镇、南泉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70.6平方公里,截至2013年,辖29个社区,总人口47645人(2014年)。
2014年,完成财税收入3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1.4%;完成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6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34.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24%。[1]
位置境域
棘洪滩境域位于青岛市城阳区西北部,地处东经120°09′-120°20′,北纬36°14′-36°23′,东靠城阳街道,西以桃源河为界同胶州市李哥庄镇毗邻,南衔上马街道,北与即墨市蓝村镇、南泉镇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1.5公里,总面积70.6平方公里。
地质
棘洪滩境域属华北地台鲁东地盾的一部分,地处即墨-牟平断块带南端之东侧,胶莱盆地东南边缘。构造体系隶属于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构造部位,前震旦纪吕梁运动时期,剧烈的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由变质岩构成的复背斜褶皱。此后,从古生代直至中生代侏罗纪这一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缓慢上升,古老的变质岩裸露地表,长期经受风化剥蚀。中生代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在古老的变质岩中形成以北东走向为主的断裂构造。距今约0.8~1.29亿年的燕山运动后期,即白垩纪,岩浆活动广泛,形成大量的火山喷发熔岩及碎屑岩沉积盖层。这些火山喷发熔岩,经长期风化剥蚀被夷为波状平原。新生代第四纪,在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等河流下游形成松散地层的沉积,构成小冲积平原。历经地史演化及沧桑变迁,形成棘洪滩域内的地质轮廓。
地形地貌
棘洪滩境域地处滨海沿岸的海退地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坡度南北10‰、东西8‰,摩天岭等为岭埠,局部低洼,中、西、北部为平原洼地,东南部系半丘陵、半洼滩涂及盐区,最高海拔20米左右。
棘洪滩境内属冲洪地貌类型,为即墨市西南部墨水河、洪江河、桃源河下游冲积而成,地貌低平,是重要的粮食产地。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南万盐场改滩、山东省引黄济青工程棘洪滩水库建设、镇村建设、道路交通建设、招商引资各类企业的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青岛高新技术开发区盐田回填开发、桃源河流域开发等,使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地貌有了较大改观。境内的冲洪地貌中,存在着倾斜平地、沿河平地、滨海滩地三个不同的微地貌单元。
气候
棘洪滩境域地处胶州湾北岸,属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因受海洋季风和海潮的影响,空气湿润,温度适中,雨水丰富,四季变化及季风进退较为明显,四季分明,夏季及早秋时有台风影响,晚秋至春,虽有西北寒流入侵但较少。春季多为南风或东南风,气温回升缓慢,时有大风、大雾天出现,多春旱;夏季空气湿润,气温高而不燥,降雨较集中,灾害性天气较多;秋季天高气爽,气温下降缓慢,雨量减少,常受旱涝威胁;冬季雨雪稀少,易干旱,气温下降迟缓,多西北风,无严寒。气候总的表现为春寒、夏凉、秋温、冬暖,具有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水文
棘洪滩域内河流均为季风区雨源型,河流水系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地形、地貌的影响。有内河羊毛沟和桃源河、洪江河及墨水河3条外河。内河的特点是源短、流急,属潮汐性河流,直流入海;外河均来源于即墨市,其特点是地势比较低,河床短浅,汛期水流湍急,排水不畅,由于胶州湾海水顶托,河堤易决口,泛滥成灾。
自然灾害
棘洪滩境域虽属暖温型半湿润性气候,但历史上旱、涝、风、雹、虫、冻、海啸等多种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胶澳志》、《增修胶志》、《崂山县志》、棘洪滩街道农业服务中心、青岛海玉制盐有限公司等历年降水纪录,自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到2010年12月,危及棘洪滩地域的自然灾害达190次之多。在自然灾害发生的年份中,大旱年份占22.9%、涝灾年份占32.9%、虫灾年份占12.4%、雹灾年份占15.9%、冻害年份占12.9%、海啸年份占2.9%。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瘟疫、大饥荒接踵而至,严重时连续数年大灾,饿殍载道,甚至人相食。解放前贫困落后,人们毫无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灾发生后,十室九空,人们背井离乡,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