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棘鲆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棘鲆科体长椭圆形,极纵扁;双眼同位于体左侧或右侧。口于吻端;下颌稍突出;上下颌齿小而尖锐;腭骨无齿。鳃盖膜分离;前鳃盖骨后缘多少游离,无皮膜或鳞片。

背鳍起点于眼之上方;背鳍与臀鳍均不与尾鳍相连;腹鳍基底短,具I硬棘5软条;眼侧胸鳍短于盲侧,内侧鳍条分枝,盲侧鳍条均不分枝。肛门偏于眼侧。全世界5属6种(Nelson,2006)。[1]

形态特征

背鳍始于眼上方或吻部;背、臀鳍均无鳍棘,鳍条全部或后部分枝。有眼侧胸鳍较无眼侧短(短鲽属例外),中部鳍条分枝而无眼侧均不分枝。腹鳍基短,对称,有一鳍棘5鳍条,由匙骨后方的腰带骨支持鳍条均分枝。尾鳍21—23,中部13或15鳍条分枝。两眼均位左或右侧;上眼常比下眼位较前视神经交叉为单型,即鲆类右眼神经位背侧,鲽类相反。牙尖小。犁骨有或无齿。鳃耙发达,并常散有小刺突。下咽骨、第3上鳃骨与第2—4上咽骨有尖齿群。有或无辅颌骨。前鳃盖骨后缘游离。鳃盖膜分离且游离。侧线两侧各一条,在胸鳍上方有一弯弧部。体两侧有鳞。肛门与生殖突均位偏体有眼侧。

上枕骨连侧枕骨。眶间骨骼由左右额骨形成。有或无眶下骨。尾舌骨扇状或钝钩状。第一上鳃骨叉状。第一间脉棘短,不连第一脉棘,或呈长弧状连第一脉棘。椎骨约30—32个;腹椎无横突,肾脉棘叉状或非叉状,长不及第一脉棘1/2;髓棘与脉棘微呈叉状;尾杆骨未与尾下骨愈合(短鲽属除外),尾下骨4或6个。有肋骨与背肋骨。

分布范围

为热带与温带底层海鱼类。共五属,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只棘鲆属(Citharus Rose,1793)分布于西非及地中海。现知我国有3属。

栖息环境

底栖砂泥底鱼类,栖息深度在18-73米左右,有些种类常被发现于河口外围。产漂浮性卵,孵化后小鱼之外形和一般鱼类相同,眼睛位在体之两侧,且先行漂浮性生活,然后才下沈至砂地上活动。具有保护色,会随外在环境之变化而改变体色,如不仔细寻找,常会忽略了它们的存在。利用背鳍和臀鳍缓缓的游走,遇到敌人,则会摆动身体及尾部快速游动或躲入砂中。是砂地上的隐身能手。属肉食性,平时于砂地上觅食小鱼及甲壳类等。

科目种属分类

新西兰短鲽Brachypleura novaezeelandiae

腋鳞拟棘鲆Citharoides axillaris

拟棘鲆Citharoides macrolepidotus

大鳞拟棘鲆Citharoides macrolepis

斑尾棘鲆Citharus linguatula

大鳞真棘鲆Eucitharus macrolepidotus

鳞眼鲆Lepidoblepharon ophthalmolepis

双斑似棘鲆Paracitharus macrolepis

视频

棘鲆科 相关视频

少见的极品黑玛丽,黝黑的身材,巨大的背鳍太完美了
兰寿金鱼长出了背鳍,这是杂交了吗?观赏鱼玩家过来看稀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