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棚竹 |
中文名:棚竹 拉丁学名:I.longispicata W.Y.Hsiung et C.S.Chao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亚 科:竹亚科 族:倭竹族 属:大节竹属 分布区域:广西北部 |
棚竹(péng zhú),拉丁学名:Indosasa longispicata W. Y. Hsiung et C. S. Chao,俗名:花箨唐竹,异名:Sinobambusa striata ,禾本科,大节竹属植物。 棚竹竿高可达15米,新竿绿色,老竿黄绿色;笋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小笋绿色,节间下半部密被白粉,秆环与箨环均中等隆起。箨鞘薄革质,淡红褐色,干时淡黄褐色,秆上部秆箨及小笋箨呈绿色,背面密被白粉,疏生直立褐 色刺毛,边缘齿轮褐色缘毛;鞘口遂毛短,放射状;箨舌极短屋脊状,边缘具极短的纤毛;箨叶鲜绿色,三角形至带状披针形,直立两面具极短的硬毛。分布:广西融水、融安、金秀等地山区,多生于常绿阔叶林下。 秆适作棚架。 [1]
棚竹形态特征
竿高10-15米,直径达6厘米,新竿绿色,密被白色短刺毛和白粉,粗糙,老竿黄绿色;竿中部节间长40-50厘米,竿髓海绵状;竿环微隆起;竿中部每节分3枝,上部有时为5枝,枝环微隆起。
笋淡红褐色或黄褐色,小笋绿色;箨鞘在竿下部者背面淡红褐色或黄褐色,上部者多为绿色,干后变为灰黄褐色,密被白粉,并疏生褐色刺毛,竿上部及小竿的箨鞘近无毛,边缘具褐色纤毛;
箨耳不发达,通常较小,镰状,长约5毫米,䍁毛作放射状开展,长4-6毫米,粗糙;箨舌极短矮,中部隆起而呈山峰状,先端具极短的纤毛;箨片鲜绿色,竿中部以下者多为三角状,上部者三角状披针形至带状披针形,直立,贴竿,两面均具极短的刺毛,微粗糙。
末级小枝具3-5叶;叶鞘边缘有纤毛,余处无毛;叶耳和䍁毛发达,䍁毛作放射状开展;叶舌极短,不明显;叶片呈带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9-12厘米,宽1.2-2.6厘米,两面均无毛,下表面呈淡绿色,两边缘皆有小锯齿,次脉4-6对,小横脉明显。
假小穗以数枚集生于顶端具叶或无叶小枝的各节上或有时单生,通常长4-10厘米,宽5毫米,单生的假小穗有时可长达20厘米,无柄;苞片数片,除基部的1或2片外均具腋芽,有时鞘状,其上还具缩小叶;颖0-2片,逐步过渡到外稃,先端具小尖头,边缘生纤毛,余处无毛,具多脉;
小穗含小花10-20朵,基部小花和顶端小花常不发育;小穗轴节间长6-8毫米,无毛;外稃厚纸质,长1.5-1.7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尖,无毛,亦无白粉,11-15脉;
内稃较其外稃窄而短,长0.8-1.2厘米,质薄、背部具2脊,脊上无毛或近先端具短纤毛;鳞被淡褐色,长圆形,长4-5毫米,近无毛;花药长约5毫米,花丝较短;子房无柄,无毛,柱头3裂,羽毛状。笋期5月,花期4-5月。
棚竹生长环境
多生于山区阔叶林下,较耐阴。
棚竹分布范围
产广西北部,分布较为广泛。模式标本采自由广西融水县移至柳州地区林业科学研究所内栽培的植株上。
棚竹本种提示
本种特点为新竿密被短刺毛和白粉,粗糙,竿髓为海绵质,竿环不隆起,箨鞘密被白粉,箨耳小形,箨舌呈山峰状隆起,假小穗细长,外稃质薄,脉明显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