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森林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森林报

《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作者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用轻快的笔调、采用报刊形式,按春、夏、秋、冬四季12个月,有层次、有类别地报道森林中的新闻,森林中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中的英雄和强盗,将动植物的生活表现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部《森林报》会让居住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我们重新认识、反省自己。

基本内容

中文名:森林报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苏联)维·比安基

译者:王汶

ISBN:9787020059171,7020059171

语言:简体中文

定价:17.00元

出版时间:2007年9月1日

开本:32开

页数:303页

类别:世界动物文学

作品简介

普通报纸上,尽刊登人的消息,人的事情。可是,森林里新闻并不比城市里少。森林里也在进行着工作,也有愉快的节日和可悲的事件。森林里有森林里的英雄和强盗。可是,这些事情,城市报纸很少报道,所以谁也不知道这类林中新闻。

比方说,有谁看见过,严寒的冬季里,没有翅膀的小蚊虫从土里钻出来,光着脚丫在雪地上乱跑?你在什么报上能看到关于“林中大汉”

所有这些新闻,在《森林报》上都可以看到。大自然,有着永远解不完的谜,人们总是不断认识、不断体验,而《森林报》浸透了作家辛勤的汗水,作家独具慧眼,以丰富的阅历揭示着大自然中蕴藏着的奥秘。比如冬天,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片白雪皑皑的北国风光,可是作家在“写在雪地上的书”中却把冬天看作一本书: 下一场雪,就翻开书本新的一页,各种动物在“一张张白色的书页上写着许许多多神秘的字符、连字符、点号、句号”。它们各有各的写法,也各有各的读法…… 松树的字迹很容易辨认……老鼠的字迹尽管很小,但简单、清晰……它们从雪地里爬出,常常先绕来绕去,然后要么径直朝自己的目的地奔去,要么退回到自己的洞里,于是就在雪地上留下了许多间距相等的冒号,

狼的足迹,需要用特别的智慧去观察,因为狼喜欢耍阴招,看起来只有一只狼走过的脚印,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有五只狼从这里走过”。走在前头是一只聪明的母狼,它身后跟着一只老公狼,走在最后是三只狼崽,

狐狸更为狡猾。当然可以根据它们的脚印,辨别是一只瘦狐狸,还是一只狡猾而且饱足的老狐狸,可有时你看到的是“兔子的小脚印”,其实,这是狐狸的脚印,因为脚印中有脚印,狐狸们为了隐藏自己的脚印,

要想成为“白路”(猎人们这样称呼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足迹)上的优秀猎手,

《森林报》中的知识就是这样丰富,它成了知识的海洋,它告诉孩子们如何观察大自然,如何思考和研究大自然。作家维·比安基匠心独运,他的作品被选入中国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这绝不是偶然的。

序言

本书作者维塔里·瓦连季诺维奇·比安基是前苏联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894年2月11日诞生于彼得堡一个生物学家的家庭。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一种探索其奥秘的强烈愿望。后来,他报考并升入彼得堡大学物理数学系,学习自然专业,与家庭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他在科学考察、旅行、狩猎及与护林员、老猎人的交往过程中,留心观察和研究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笔下的生灵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动人。1928年问世的《森林报》是他正式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标志。1959年6月10日,比安基在列宁格勒逝世,享年65岁。他的代表作品除了《森林报》,还有作品集《森林中的真事和传说》(1957年),《中短篇小说集》(1959年),《短篇小说和童话集》(1960年),等等。

比安基的创作以小读者为对象,旨在以生动的故事和写实的叙述,向少年儿童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并从小培养起热爱大自然、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森林报》于1927年问世,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再重版(至1961年已出到第十版),究其原因,就是它以新颖的视角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宣扬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具有恒久不衰的生命力。如果说比安基在中短篇小说中描写的主要是动物故事及与动物相关的人的故事,那么《森林报》则向读者全面展示了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举几天地水陆所有的生灵都有涉及。不仅如此,他还对当时苏联全国各地的山川湖泊等自然环境有生动的描述,使小读者在轻松愉快、饶有趣味的阅读中,潜移默化地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森林报》的俄文原名直译应是《森林年报》,由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该书已按《森林报》的译名流传,故本书仍沿用这个译名。俄文原版在每一新版问世时,都对上一版有所修订,内容或增或减,但基本栏目保持不变,所增减者仅止原栏目内的篇目或新增栏目。如此看来,谓其“年报”自有道理。从中国新出版的几个不同版本的中译本看,由于所据原著版本有别,中译本的内容也略有不同。

当时序进入21世纪,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因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而受到大自然愈加强烈的惩罚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地摆在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面前。希望《森林报》的又一个中译本的问世,能对中国未来的一代早早地树立起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理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译者认为,有必要对有些关涉俄罗斯文化而为当今青少年所陌生的东西有所交待,这就是译者在译本中加了许多注释的原因。俄文原著中也有极少的注释,译者在翻译时如觉得有必要向中国读者交代,就据实译出,并注明“原书作者注”字样。但凡译者自己的注释,则不再说明。本书的翻译系由两人合作完成。其中《森林报》的第1~6期由姚锦镕翻译,第7~12期与每期末尾的竞赛题配套的答案由沈念驹翻译。

本书涉及的动植物知识相当广博,以译者的浅陋,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很多的,有时可能超过文学经典翻译中所遇的困难,需要查阅许多工具书和资料。即使这样,仍然可能会出现译者力所不逮的问题。对此,谨祈同行和方家批评指正。

沈念驹

2010年初夏于杭州西溪陋室

文摘

告别的歌声

白桦树上的树叶已明显地稀疏起来。早已被窝主抛弃的椋鸟窝孤独地在光秃秃的枝干上摇晃着。怎么回事——突然有两只椋鸟飞了过来。雌鸟溜进了窝里,在窝里煞有介事地忙活着。雄鸟停在一根树枝上,四下里东张西望,接着唱起了歌。不过它轻轻地唱着,似乎是在自娱自乐。

终于它唱完了。雌鸟飞出了窝,它得赶紧回到自己的群体中去。雄鸟也跟着它飞走了。该离开了,该离开了,明天,它们将踏上万里征途。

它们是来和夏天在此养育儿女的小屋告别的。

它们不会忘记这间小屋,到来年春天还会回来住的。摘自少年自然界研究者的日记

晶莹清澈的早晨

9月15日。一个晴朗和煦的秋日。和往常一样,我一大早就跑进了花园。我出门一看,天空高远深邃,清澈明净,空气中略带寒意,在树木、灌木丛和草丛之间挂满了亮晶晶的蜘蛛网。这些由极细的蛛丝织成的网上缀满了细碎的玻璃状露珠。每一张网的中央蹲着一只蜘蛛。

有一只蜘蛛把自己银光闪闪的网张在了两棵小云杉树的枝叶之间。由于网上缀满了冰凉的露珠,它看上去仿佛是由水晶织成的,似乎你只要轻轻一碰,它就会叮叮当当响起来。那只蜘蛛自己则蜷缩成一个小球,屏息凝神,纹丝不动。还没有苍蝇在这里飞来飞去,所以它正在睡觉。或许它真的僵住了,快冻死了?我用小拇指小心翼翼地碰了它一下。蜘蛛毫无反应,仿佛一颗没有生命的小石子,掉落到地上。但是在地面上,草丛下,我看到它立刻跳起来站住了,跑着躲了起来。善于伪装的小东西!

令人感兴趣的是:它会不会回到自己的网上去?它还会找到这张网吗?或许它会着手重新织一张网?要知道多少劳动白费了,它又得前前后后来回奔跑,把接头儿固定住,再织出一个个的圈。这里面有多少技巧!

一颗露珠在细细的草叶尖儿上瑟瑟颤动,犹如长长睫毛上的一滴眼泪,折射出一个个闪亮的光点。一种愉悦之情也在这光点中油然而生。

最后的洋甘菊花在路边依然低垂着由花瓣组成的白色衣裙,正在等待太阳出来给它们取暖。

在微带寒意、清洁明净又似乎松脆易碎的空气里,万物是那么赏心悦目,盛装浓抹,充满节日气氛:无论是多彩的树叶,还是由于露珠和蛛网而银光闪闪的草丛,还有那蓝蓝的溪流,那样的蓝色在夏季是永远看不到的。

我能发现的最难看的东西,是湿漉漉地粘在一起、一半已经破残的蒲公英花,还有毛茸茸、灰不溜丢的夜蛾子,它的小脑袋有点像鸟喙,茸毛剥落得光溜溜的,都能见到肉了。而在夏天蒲公英花是多么丰满,头上张着数以千计的小降落伞。夜蛾也是毛茸茸的,小脑袋既平整又干燥!

我怜悯它们,让夜蛾停在蒲公英花上,久久地把它们捧在掌心里,凑到已经升起在森林上空的太阳下。于是它们俩——冷冰冰、湿漉漉、奄奄一息的花朵和蛾子,稍稍恢复了一点生气:蒲公英头上粘在一起的灰色小伞晒干后变白、变轻,挺了起来;夜蛾的翅膀从内部燃起了生命之火,变得毛茸茸的,呈现出了青烟色。可怜、难看而残疾的小东西也变好看了。

森林附近的某个地方,一只黑琴鸡开始压低了声音喃喃自语起来。

我向一丛灌木走去,想从树丛后面悄悄靠近它,看看它在秋季是怎么悄悄地自言自语和啾啾啼叫的,因为我想起了春季里它们的表演。

我刚走到灌木丛前,这个黑不溜秋的家伙马上就“呋尔”一声飞走了,几乎是从我脚底下飞出来的,而且声音大得很,我甚至打了个战。

原来它就停在这儿,我的身边。而我却觉得那声音很远。

这时远方号角般的鹤唳声传到了我的耳边:人字形的鹤阵正从森林上空飞过。它们正远离我们而去……

泅水远行

草甸上濒死的野草低低地垂着头。

著名的竞走健将——长脚秧鸡已经踏上遥远的旅程。

在万里海途上出现了潜鸭和潜鸟。它们潜入水下捕食鱼类,很少振翅飞翔,而是一路游啊游,游过一个个湖泊和水湾。

它们甚至不需要像鸭子那样为了使自己的身体一下子沉入水下,先飞离水面,提升一点高度。它们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只要把头一低,用力划动带蹼的脚掌,就能潜入水下深处了。

在水下,潜鸟和潜鸭觉得自己就像在家里一样。在那里任何一只猛禽都伤害不到它们。它们游泳的速度甚至能赶上鱼类。

但说到飞行,它们要远远落后于疾飞的猛禽。它们干吗要让自己冒险去飞行呢?只要可以,它们就泅水走完自己的漫漫旅途。

作品目录

告读者

我们的第一位森林通讯员

森林年

每年的森林历

森林报

冬眠苏醒月(春季第一月)

一年——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森林里拍来的第一个电报

森林里拍来的第二个电报

城市新闻

森林里拍来的第三个电报(急电)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打猎

东南西北

打靶场:第一次竞赛

广告:征求住宅

候鸟回乡月(春季第二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鸟类回乡大搬家

戴脚环的鸟

林中大事记

飞鸟带来的快信

林中大战

集体农庄生活

城市新闻

打猎

到马尔基佐大湖去打野鸭

打靶场:第二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启事

歌唱舞蹈月(春季第三月)

快乐的五月

林中大事记

林中大战

农事记

集体农庄新闻

城市新闻

猎事记

鸟儿做巢月(夏季第一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各有各的住处

林中大事记

绿色的朋友

林中大战(续前)

祝你钩钩不落空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四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打靶场答案

“神眼”竞赛的答案及解释

雏鸟出世月(夏季第二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林中大战(续前)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鸟的岛

打猎

打靶场:第五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结对飞行月(夏季第三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森林里的新规矩

林中大事记

绿色的朋友

林中大战(续前)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六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打靶场答案

“神眼”竞赛的答案及解释

候鸟离乡月(秋季第一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森林里拍来的第四个电报

森林里拍来的第五个电报

城市新闻

森林里拍来的第六个电报

林中大战(续完)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打猎

东南西北

打靶场:第七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足储粮食月(秋季第二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集体农庄生活

城市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八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冬客临门(秋季第三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集体农庄新闻

城市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九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打靶场答案

“神眼”竞赛的答案及解释

银路出现月(冬季第一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冬天的书

林中大事记

集体农庄生活

集体农庄新闻

城市新闻

国外消息

打猎

东南西北

打靶场:第十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饥饿难熬月(冬季第二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林中大事记

城市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十一次竞赛

广告:“神眼”称号竞赛

忍受残冬月(冬季第三月)

一年——分作12个月的太阳诗篇

熬得过吗

城市新闻

打猎

打靶场:第十二次竞赛

最后一分钟接到急电

打靶场答案

“神眼”竞赛答案及解释

作品鉴赏

[苏联]维·比安基

在河里、湖里

密密匝匝的木材漂浮在小河里:人们开始借助河水来运输冬天砍伐的木材了。木筏工人在小河汇入江湖的地方筑了一道坝,将小河口堵住了,然后在那里将拦住的木材编成木筏,让这些木筏继续向前流。

有几百条小河穿行在列宁格勒州的密林里,有不少都汇入了姆斯塔河。姆斯塔河则注入伊尔明湖,从伊尔明湖流出的宽阔的伏尔霍夫河,汇注入拉多加湖。从拉多加湖中又汇流入涅瓦河。

伐木工人冬天的时候会在列宁格勒州的密林里伐木。春天一到,他们就让小河把木材带走。于是那些木材就会顺着大大小小的河道漂流了。有时候,寄居在木材里的木蠹蛾也会跟着到列宁格勒来了。

工人们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趣事。他们中有一个人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他看见一只松鼠正坐在小河边的树墩上,用两只前爪抱着一颗大松果在啃。这时突然有一只大狗汪汪地从树林里冲了出来,死命向松鼠扑过去。松鼠如果逃到树上去就能逃生了,但附近一棵树都没有。松鼠急忙丢下大松果,把它毛蓬蓬的大尾巴翘到背上,向小河边飞奔过去。狗在后面猛追。那时河面上正浮着密密匝匝的木材。松鼠赶忙跳上离自己最近的那根木头,一根接着一根地向前跳。狗儿也不顾一切地跟着跳上了木头。可是狗的腿又长又僵硬,怎么能在上面跳呢?木材在水面上打着滚儿,狗的后腿一打滑,前腿也接着滑,就掉进水里了。这时又有一大批木材浮在河面上。转眼间狗就不见了。那只机灵轻巧的松鼠,此时正蹦蹦跶跶地跃过一根又一根的圆木,很快就蹿到对岸了。

还有一个伐木工人看到了一只棕色的怪兽,这只怪兽有两只猫那么大。它趴在一根单独漂浮的木头上,嘴里还叼着一条大鳊鱼呢!

这家伙舒展了身子,安然地吃完美餐,挠了挠痒痒,打个哈欠就钻进水里了。

原来这是一只水獭。

【破题】

《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维·比安基的代表作,被誉为是一部关于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百科全书。[4]

作者简介

1894年,维·比安基出生在一个养着许多飞禽走兽的家庭里。他父亲是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他从小喜欢到科学院动物博物馆去看标本。跟随父亲上山去打猎,跟家人到郊外、乡村或海边去住。在那里,父亲教会他怎样根据飞行的模样识别鸟儿,根据脚印识别野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怎样观察、积累和记录大自然的全部印象。比安基27岁时已记下一大堆日记,他决心要用艺术的语言,让那些奇妙、美丽、珍奇的小动物永远活在他的书里。只有熟悉大自然的人,才会热爱大自然。著名儿童科普作家和儿童文学家维·比安基正是抱着这种美好的愿望为大家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

维·比安基(1894~1959)是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曾经在圣彼得堡大学学习,1915年应征到军校学习,后被派到皇村预备炮队服役,二月革命后被战士选进地方杜马与工农兵苏维埃皇村执行委员会,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在比斯克城建立阿尔泰地志博物馆,并在中学教书。

维·比安基从小热爱大自然,喜欢各种各样的动物,特别是在他父亲——俄国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的熏陶下,早年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当中。27岁时,他记下一大堆日记,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此时,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愿望。1923年成为彼得堡学龄前教育师范学院儿童作家组成员,开始在杂志《麻雀》上发表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仅仅是1924年,他就创作发表了《森林小屋》、《谁的鼻子好》、《在海洋大道上》、《第一次狩猎》、《这是谁的脚》、《用什么歌唱》等多部作品集。从1924年发表第一部儿童童话集,到1959年作家因脑溢血逝世的35年的创作生涯中,作家一共发表300多部童话、中篇、短篇小说集,主要有《林中侦探》、《山雀的日历》、《木尔索克历险记》、《雪地侦探》、《少年哥伦布》、《背后一枪》、《蚂蚁的奇遇》、《小窝》、《雪地上的命令》以及动画片剧本《第一次狩猎》(1937)等。

1924~1925年,维·比安基主持《新鲁滨孙》杂志,在该杂志开辟森林的专栏,这就是《森林报》的前身。1927年,《森林报》结集第一次问世出版,到1959年,已再版9次,每次都增加了一些新内容,使《森林报》的内容更为丰富。比如,一些没有翅膀的蚊子怎么从地下钻出来的?哪个季节的麻雀体温比较低,是冬季还是夏季?什么昆虫把耳朵生在腿上?青草何时会变成天蓝色?蝴蝶秋天都藏到哪里去了?虾在哪里过冬?森林中哪种飞禽的眼睛靠近后脑勺,为什么?癞蛤蟆冬天吃什么?什么鸟的叫声跟狗差不多?……这类妙趣横生的问题,都会在《森林报》中找到完整而令人信服的答案。

比安基从事创作30多年,他以其擅长描写动植物生活的艺术才能、轻快的笔触、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森林报》是他的代表作。这部书自1927年出版后,连续再版,深受少年朋友的喜爱。1959年,比安基因脑溢血逝世。

出版信息

世界动物文学经典——森林报(春夏秋冬)

一部比故事书更有趣的科普读物

部分内容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必修课程

当今,我们对于大自然已经越来越陌生,缺乏最基本的认识,这部《森林报》会让居住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我们重新认识、反省自己。仔细品读,能够让你感受到森林中的动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五彩缤纷的生活,深入地探寻大自然的无穷奥秘,体验春的快乐,夏的蓬勃,秋的多彩。[1]

参考文献

  1. 森林报瑞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