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乌蕨(陵齿蕨科 乌蕨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乌蕨(陵齿蕨科 乌蕨属植物))

是真蕨目鳞始蕨科乌蕨属植物。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杆色至褐禾杆色;叶片披针形;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孢子囊群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囊群盖灰棕色,革质,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近全缘或多少啮蚀,宿存。

分布于热带亚洲各地如日本、菲律宾、波利尼西亚,向南至马达加斯加等地;在中国分布于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安徽南部、江西、广东、海南岛、香港、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墨脱和错那)。生长于海拔200-1900米的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地。

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乌蕨是一种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广泛用于室内的装饰和美化。

乌蕨(学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乌蕨
  • 拉丁学名:Odontosoria chusana (L.) Ching
  • 别 名:大叶金花草、小叶野鸡尾、蜢蚱参、细叶凤凰尾、乌韭等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  :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  :真蕨目
  • 科  :陵齿蕨科
  • 属 :乌蕨属
  • 种 :乌蕨
  • 分布区域:亚洲各地
  • 命名者及年代:(L.) J. Sm.,1857

形态特征

植株高达65厘米。根状茎短而横走,粗壮,密被赤褐色的钻状鳞片。叶近生,叶柄长达25厘米,禾杆色至褐禾杆色,有光泽,直径2毫米,圆,上面有沟,除基部外,通体光滑;叶片披针形,长20-40厘米,宽5-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不变狭,四回羽状;羽片15-20对,互生,密接,下部的相距4-5厘米,有短柄,斜展,卵状披针形,长5-10厘米,宽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部三回羽状;一回小羽片在一回羽状的顶部下有10-15对,连接,有短柄,近菱形,长1.5-3厘米,先端钝,基部不对称,楔形,上先出,一回羽状或基部二回羽状;二回(或末回)小羽片小,倒披针形,先端截形,有齿牙,基部楔形,下延,其下部小羽片常再分裂成具有一、二条细脉的短而同形的裂片。叶脉上面不显,下面明显,在小裂片上为二又分枝。叶坚草质,干后棕褐色,通体光滑。孢子囊群边缘着生,每裂片上一枚或二枚,顶生1-2条细脉上;囊群盖灰棕色,革质,半杯形,宽,与叶缘等长,近全缘或多少啮蚀,宿存。

繁殖方法

乌蕨可用孢子繁殖,也可用分株的方法进行无性繁殖。

乌蕨的叶脉在小裂片上,孢子囊群位于裂片的顶端,囊群盖杯状,5-11月孢子成熟。收集孢子时,应选取具有成熟孢子囊的叶片,装入干净的纸袋中或塑料袋中,微晾以后,轻轻地将孢子弹入袋中,在收集的过程中,要防止污染或不同品种的孢子互相混杂。孢子收集后,要随采随播。

播种苗床可用大口径土陶花盆,基质可用森林腐叶土2份、泥炭土2份、干苔藓2份、粗河砂2份、腐殖土2份配制。基质配好后,要进行曝晒,然后整细过筛,再用3000倍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喷酒,密封24-36小时后,再放置几天,待药味完全散失后便可上床播种。播种用的花盆要用清水浸泡,待其完全失去火性后,用数块碎瓦片棚盖花盆底孔,盆底再填一层细碎瓦片,上面填入准备好的培养土,刮平压实,基质应低于盆沿2厘米。苗床准备好了以后,再将收集的孢子用硬纸壳雄开,均匀地把孢子弹播在苗床内,盆口用白色玻璃覆盖,然后将苗床置于盛清水的盆中,使水分从花盆底孔渗入基质中,直到整个基质湿透为止,置于荫蔽温暖的地方。

分株

乌蕨根系发达,根状茎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将其适当分为数株,分别栽培,是乌蕨植株最常用的繁殖方法。乌蕨植株的根状茎分株繁殖容易成活。乌蕨的分株繁殖,可在每年的3-4月进行,无论是野生植株,还是家养2-3年后的母株,都可根据其长势和根茎蘖芽的情况,进行分切。每块根状茎上各带数枚叶,操作时,按照根茎的长短,切断根茎,切口涂抹草木灰,稍微晾一下便可进行分株栽培。乌蕨分株栽培,可用大小适宜的土陶花盆,也可挑选适宜生长的阴湿环境,制作育苗床,将分株苗种植于苗床中,集中莳养管理。

无论采用什么苗床,都应配制适宜生长的培养土,这种培养土可用森林腐叶土2份、泥炭土2份、肥沃的砂质菜园土2份、河砂2份、腐殖土2份配制。配好后充分曝晒数日,再整细过筛,再经严格的药物消毒处理,便可上床使用。露地育苗床,要进行翻整耙细,理厢制床。床的大小可根据分株苗的多少而定,床上填放准备好的培养土,厚度为20-25厘米。栽培时,花盆苗床要做好排水层,再填培养土,无论盆栽或地种,栽培都不宜过深,一般以稳住植株为宜。分株栽培,要经常淋水,保持基质和空气的湿润,注意保持土壤的通透性,荫蔽培育,待分株苗生根后,就可进行定植栽培。 [1]

主要价值

药用: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观赏:乌蕨是一种生长在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多年生常绿蕨类植物,形状奇特美丽,作为室内观赏植物,宜于中国亚热带地区盆栽观赏。

乌蕨属(学名:Stenoloma Fee, Gen. Fil.)

是蕨类植物门鳞始蕨科下的一个属,该属均属陆生植物。本属有18种,泛热带广布,南自新西兰至马达加斯加,北达中国、日本及美国的佛罗利达州。中国有3种。本属模式物种是乌蕨(Stenoloma chusanum Ching)。

药用主治:

全草可入药。

* 【僳僳药】打俄很冷:全草治感冒发热,肝炎,痢疾,肠炎,毒蛇咬伤,烫火伤等《怒江药》。

* 【苗药】多担,会京初:全草用于白喉,咽喉痛,骨折,刀伤出血,烧烫伤《桂药编》。黛答滚,乌蕨,小野鸡层:全草治胃癌,肠癌,感冒发烧,咳嗽,扁桃体炎,腮腺炎,肠炎,痢疾,肝炎,食物中毒,农药中毒;外治烧烫伤,皮肤湿疹。

* 【瑶药】针不掘:功用同苗族《桂药编》。

* 【畲药】凤尾蕨,凤尾草,土黄连,尖奔仔:全草治菌痢,胃肠炎,尿道炎,吐血,便血,尿血《畲医药》。

* 【土家药】阉鸡尾(yan ji yi):全草治咳血尿血呕血,摆白《土家药》。线鸡尾:全草用于肝炎肺痨痢疾吐血便血跌打外伤出血风热感冒扁桃腺炎腮腺炎食物中毒等症;外用治烫伤外伤出血 [2]

所有物种

乌蕨(学名:Odontosoria chinensis (L.) J. Sm.)

浙江南部、福建、台湾、安徽南部、江西、广东、海南岛、香港、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及云南。热带亚洲各地如日本、菲律宾、玻里尼西亚,向南至马达加斯加等地也有。生林下或灌丛中阴湿地, 海拔200-1900米。

阔片乌蕨(学名:Stenoloma biflorum (Kaulf.) Ching)

台湾、福建(厦门)及广东(阳江县,海陵岛,闸坡)。生海边石山上。

线片乌蕨(学名:Stenoloma eberhardtii (Christ) Ching)

海南岛(五指山)。越南也有。生溪边林下,为一特殊的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