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化香树 (胡桃科,化香树属植物))
化香树(学名: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
是胡桃科,化香树属落叶小乔木,高可达6米;树皮灰色,叶片纸质,侧生小叶无叶柄,对生或生于下端者偶尔有互生,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小叶上面绿色,近无毛或脉上有褐色短柔毛,下面浅绿色,两性花序和雄花序在小枝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束,着生于中央顶端,雄花:苞片阔卵形,顶端渐尖而向外弯曲,花丝短,花药阔卵形,黄色。雌花:苞片卵状披针形,位于子房两侧并贴于子房,果序球果状,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圆柱形,宿存苞片木质,种子卵形,种皮黄褐色,膜质。5-6月开花,7-8月果成熟。
分布于中国甘肃、陕西和河南的南部及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和云南。朝鲜、日本亦有分布。常生长在海拔600-1300米、有时达2200米的向阳山坡及杂木林中,有栽培。是一种速生多用途的绿化树种,也是荒山造林先锋树种之一。树皮、根皮、叶和果序均含胶质,作为提制栲胶的原料,树皮亦能剥取纤维,叶可作农药,根部及老木含有芳香油,种子可榨油。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化香树
- 拉丁学名: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et Zucc.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原始花被亚纲
- 目 :胡桃目
- 科 :胡桃科
- 属 :化香树属
- 种 :化香树
- 命名者及年代:Sieb.et Zucc.,1843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高2-6米;树皮灰色,老时则不规则纵裂。二年生枝条暗褐色,具细小皮孔;芽卵形或近球形,芽鳞阔,边缘具细短睫毛;嫩枝被有褐色柔毛,不久即脱落而无毛。
叶长约15-30厘米,叶总柄显著短于叶轴,叶总柄及叶轴初时被稀疏的褐色短柔毛,后来脱落而近无毛,具7-23枚小叶;小叶纸质,侧生小叶无叶柄,对生或生于下端者偶尔有互生,卵状披针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1.5-3.5厘米,不等边,上方一侧较下方一侧为阔,基部歪斜,顶端长渐尖,边缘有锯齿,顶生小叶具长约2-3厘米的小叶柄,基部对称,圆形或阔楔形,小叶上面绿色,近无毛或脉上有褐色短柔毛,下面浅绿色,初时脉上有褐色柔毛,后来脱落,或在侧脉腋内、在基部两侧毛不脱落,甚或毛全不脱落,毛的疏密依不同个体及生境而变异较大。
两性花序和雄花序在小枝顶端排列成伞房状花序束,直立;两性花序通常1条,着生于中央顶端,长5-10厘米,雌花序位于下部,长1-3厘米,雄花序部分位于上部,有时无雄花序而仅有雌花序;雄花序通常3-8条,位子两性花序下方四周,长4-10厘米。雄花:苞片阔卵形,顶端渐尖而向外弯曲,外面的下部、内面的上部及边缘生短柔毛,长2-3毫米;雄蕊6-8枚,花丝短,稍生细短柔毛,花药阔卵形,黄色。雌花:苞片卵状披针形,顶端长渐尖、硬而不外曲,长2.5-3毫米;花被2,位于子房两侧并贴于子房,顶端与子房分离,背部具翅状的纵向隆起,与子房一同增大。果序球果状,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圆柱形,长2.5-5厘米,直径2-3厘米;宿存苞片木质,略具弹性,长7-10毫米;果实小坚果状,背腹压扁状,两侧具狭翅,长4-6毫米,宽3-6毫米。种子卵形,种皮黄褐色,膜质。5-6月开花,7-8月果成熟。 [1]
主要价值
化香树《中药材》
拼音:Huà Xiānɡ Shù
别名:山麻柳
来源:胡桃科化香树属植物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 Sieb. et Zucc.以叶入药。随用随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解毒,止痒,杀虫。用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顽癣]]。
用法用量:不能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嫩叶搽患处;熏烟可以驱蚊;投入粪坑、污水可以灭蛆杀孑孓。 [2]注意:忌内服。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材性状
羽状复叶多不完整,叶柄及叶轴较粗,淡黄棕色。小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宽披针形,长4-10cm,宽2-3cm,先端长渐尖,基部偏斜,略呈镰状弯曲,边缘有重锯齿。上表面灰绿色,下表面黄绿色。叶片薄革质,易碎。气微清香,味淡。以小叶多、色绿、气清香者为佳。
茎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
相关论述
《贵州民间药物》:“治骨痈流脓日久不收口,有多骨;化香树叶半斤捣烂泡冷水,将患处浸入药水中数小时,用镊子拔出多骨,随用药水洗之。” [3]
附注
本植物的果序(化香树果)亦供药用,辛、温,活血行气、止痛、杀虫止痒。适用于内伤胸胀、跌打损伤、筋骨疼痛,痈肿,湿疮,疥癣。内服:煎汤,10-20g。外用:煎水洗;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