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地梢瓜 (蘿藦科 鵝絨藤屬植物))
植物篇:開花的種類(地梢瓜 (蘿藦科 鵝絨藤屬植物))
是蘿藦科鵝絨藤屬植物。直立半灌木;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種子扁平,暗褐色,長8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以全草入藥,主治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可作為荒坡、荒地治理前期植被尚未恢復或喬灌木未有一定鬱閉度時的先行群落。 分布於中國、朝鮮、蒙古和俄羅斯;在中國分布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新疆和江蘇等省區。生長於海拔200-2000米的山坡、沙丘或乾旱山谷、荒地、田邊等處。
目錄
地梢瓜(學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地梢瓜
- 拉丁學名: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 別 名:地梢花、野生雀瓢、女青、羊角、奶瓜
- 界 :植物界
- 門 :被子植物門
- 綱 :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 :捩花目
- 科 :蘿藦科
- 亞 科:馬利筋亞科
- 族 :馬利筋族
- 屬 :鵝絨藤屬
- 組 :地梢瓜組
- 種 :地梢瓜
- 命名者及年代:(Freyn) K. Schum.,1895
形態特徵
直立半灌木;地下莖單軸橫生;莖自基部多分枝。葉對生或近對生,線形,長3-5厘米,寬2-5毫米,葉背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萼外面被柔毛;花冠綠白色;副花冠杯狀,裂片三角狀披針形,漸尖,高過藥隔的膜片。蓇葖紡錘形,先端漸尖,中部膨大,長5-6厘米,直徑2厘米;種子扁平,暗褐色,長8毫米;種毛白色絹質,長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繁殖方法
播種
前作物收穫後及時深耕翻,灌足底墒水,早春精細整地,結合耕地,施優質有機肥3.75-4.50噸/公頃,磷酸二氫胺0.38噸/公頃,均勻混施於0-20厘米的耕作層中。4月上中旬,當氣溫穩定在10℃以上時便可進行播種。播種時,地整平後起壟覆膜,膜面寬50厘米、膜間距為40厘米。播種採用穴播,每穴3粒,深度1-2厘米,播量為40.5千克/公頃,一般株距為15-20厘米,小行距為30厘米、大行距為50厘米,播後覆薄土,稍加鎮壓,並蓋一層薄沙後灌水。
組織
無菌材料的獲得:從當年生健壯、無病蟲害的地稍瓜植株上切取2-3厘米帶頂芽的莖段,除去葉片,置燒杯中用自來水沖洗30分鐘,取出後在超淨工作檯上先用70%酒精表面消毒30秒,再用0.1%升汞消毒2-5分鐘,無菌水沖洗3-5次,然後接種在培養基上。
芽的誘導:外植體接種後約10天,莖尖生長點開始萌動,同時在芽的基部四周出現黃綠芽點;繼續在培養基上生長20天左右,即可分化出叢生芽;30-40天後,新芽長到2-3厘米。這些叢生芽在培養基上繁殖速度快,但生長弱。將這些生長旺盛的小苗切下接在培養基上進行生根培養,生根率在95%以上;基部帶有部分愈傷組織的小苗仍然接到培養基上繼續增殖分化。一般30天可繼代1次,增殖率6-7倍。
增殖培養:將叢生芽切下,接種到培養基中,這些芽則生長旺盛、健壯,25-30天繼代1次。增殖係數不要過高,一般控制為3,這樣可以保持芽苗既有良好的增殖,又有健壯的長勢。
生根移栽:小苗在培養基上培養1周左右,陸續生長出白根,20天左右每株小苗基部即可長出5-7條約5厘米長的白色肉質根。這時,將已生根的瓶苗在普通房間裡散射光下煉苗1周,打開瓶口,加入適量的清水以軟化培養基,洗去根部的培養基,移栽到滅菌的營養土(沙壤土和有機肥的比例為1:1)中,溫度控制在25℃左右,每3-4天用清水噴灑1次,成活率在90%以上。成活的小苗生長旺盛,整齊一致。
栽培技術
播種後10天即可出土。當真葉出現6片時間苗,10片葉時定苗。追肥以氮肥為主,在分枝旺期時適當追施1次肥料,追尿素量為75千克/公頃;顯蕾期追施尿素150千克/公頃;在開花期每7天葉面噴施0.2%磷酸二氫鉀1次。追肥後立即灌水,後期視苗情進行適量灌水,一般不干不澆,並忌水澇。
病蟲防治
地梢瓜在馴化栽培期間,暫時沒有發現病害。蟲害主要有蚜蟲,防治方法是用濃度為0.1%的菊馬乳油或氧化樂果進行葉面噴灑。 [1]
主要價值
經濟:全株含橡膠1.5%,樹脂3.6%,可作工業原料;幼果可食;種毛可作填充料。
生態:地梢瓜是一種適應性強、生長迅速的水土保持先鋒草本植物,可作為荒坡、荒地治理前期植被尚未恢復或喬灌木未有一定鬱閉度時的先行群落。
藥用:以全草入藥,全草主要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蘿蔔苷(dauc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蔗糖(sucrose)、槲皮素(quercetin)、1,3-O-二甲基肌醇(1,3-O-dimethyl-myo-inositol)、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ol acetate)、α-香樹脂醇正辛烷酸酯(α-amyrin caprylate)、檉柳素(tamarixetin)等成分。性甘,涼。清虛火,益氣,生津,下乳。主治咽喉疼痛,氣陰不足,神疲健忘,虛煩口渴,頭昏失眠,產後體虛,乳汁不足。
《全國中草藥匯編》:地梢瓜
拼音:Dì Shāo Guā
別名:地梢花、地瓜瓢
來源:蘿藦科牛皮消屬植物地梢瓜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C. sibiricum (L.) R. Brown],以全草及果實入藥。夏秋采,切段曬乾生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益氣,通乳。用於體虛乳汁不下;外用治瘊子。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鮮草適量,折斷取汁外搽瘊子。
備註:(1)本植物變種雀瓢Cynanchum thesioides (Freyn) K. Schum. var. australe (Maxim.) Tsiang [C. sibiricum (L.) R. Broun var. australe Maxim.]亦同供藥用。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地梢瓜
拼音:Dì Shāo Guā
別名:地梢花(《蘇南種子植物》),羊不奶棵、小絲瓜、浮瓢棵(《河南中草藥手冊》)。
出處:《河南中草藥手冊》
來源:為蘿藦種植物細葉白前的全草及果實。夏,秋采全草及果實,洗淨,曬乾。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約20厘米。地下莖單軸橫生。莖直立或斜升,多分枝,密被柔毛,有白色乳汁。單葉對生;葉片線形,長30~50毫米,寬2~5毫米,先端尖,基部稍狹,全緣,下面中脈隆起。傘形聚傘花序腋生;花小,黃白色;花冠鐘形,長約5毫米,5深裂,副花冠淺筒形,上部5裂,裂片與花冠裂片互生;雄蕊5,花絲短;2心皮,分離。蓇葖果紡錘形,兩端短尖,中部寬大,長約6厘米,寬約2厘米。花期5~8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部:生於路旁、溝邊、山坡草叢、沙荒地上。分布東北及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等地。
化學成分:根含多種糖甙,水解產生細葉白前甙元和噴奴皂甙元。
藥理作用:提取物有某些抗病毒作用。
性味:甘,平。
功能主治:補肺氣,清熱降火,生津止渴,消炎止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3~1兩。 [2]
複方
* ①治氣血虧虛:地槍瓜全草一兩,土黃芪二兩。水煎服。
* ②治腦神經衰弱:地梢瓜全草一斤。水煎取汁,用藥汁打雞蛋二個,當茶飲,日服二次。
* ③治咽喉痛:地梢瓜一兩(全草二兩)。水煎服,或鮮果嚼服。(性味以下出《河南中草藥手冊》)
摘錄《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