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叶隔距兰(兰科、隔距兰属植物))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大叶隔距兰(兰科、隔距兰属植物))

茎直立,粗壮,长5-20厘米,连同叶鞘粗2-2.5厘米,具分枝、长而粗壮的根。叶厚革质,扁平、带状,长达29厘米,宽3-4厘米,基部具1个关节和抱茎的叶鞘。花序出自叶腋,比叶长,多分枝;花序柄粗壮,圆锥花序疏生许多花;花瓣长圆形,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唇瓣白色,3裂;药帽前端收狭为喙状。花期6月。

生于海拔1350-1800米的山坡疏林中树干上。产中国云南南部至西部。分布于锡金、不丹、印度东北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

目录

大叶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racemiferum (Lindl. ) Garay):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大叶隔距兰
  • 拼 音:dà yè gé jù lán
  • 拉丁学名:Cleisostoma racemiferum (Lindl.) Garay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单子叶植物纲
  • 目 :微子目
  • 科 :兰科
  • 属 :隔距兰属
  • 种 :大叶隔距兰

形态特征

大叶隔距兰茎直立,粗壮,长5-20厘米,连同叶鞘粗2-2.5厘米,具分枝、长而粗壮的根。叶厚革质,扁平、带状,长达29厘米,宽3-4厘米,先端钝并且不等侧2裂,基部具1个关节和抱茎的叶鞘。花序出自叶腋,比叶长,多分枝;花序柄粗壮,圆锥花序疏生许多花;花苞片小,卵状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渐尖;花梗和子房长4毫米;萼片和花瓣黄色带褐红色斑点;中萼片近长圆形,凹下呈舟状,长约3.5毫米,宽2.5毫米,先端钝;侧萼片稍斜长圆形,与中萼片近等大,先端圆形,基部贴生于蕊柱足。

花瓣长圆形,长3毫米,宽2毫米,先端钝;唇瓣白色,3裂;侧裂片直立,三角形,中部向先端骤狭为钻状,有时稍向内弯曲;中裂片伸展,三角形,先端钝,上面在两侧裂片之间具1条脊突,与距内不甚发育的隔膜相连接;距内背壁上方的胼胝体近卵状三角形,基部稍2裂,其下部具乳突状毛;蕊柱长约2.5毫米,具翅;蕊喙三角形,伸出蕊柱翅之外;粘盘柄狭带状,边缘内折;粘盘小而厚,圆盘状;药帽前端收狭为喙状。花期6月。

栽培技术

泥盆用碎瓦填,紫砂盆必须用穿孔尼龙纱罩住盆底。植前先在盆内铺上粗石子,占盆深2/5左右,粗石培养土,厚3-5厘米,然后放入兰草。准备好兰盆及植料后,将兰株倒拿(根在上,叶在下)放于水龙头下以慢水冲洗,但水压切忌过强,以免伤兰根及叶子。用拇指和食指抓住兰头,小指抵住盆缘,用竹筷将根固定,当放入盆内时,尽量不要让根接触到盆壁。上盆时注意根部要自展,不能卷曲。

将豆粒大的混合石砾倒入盆底至三分之一处。然后倒入中粒植料至五分之四处,填实和尽量不要留下空间。种植时,左手握持兰草,右手加泥(要防止泥土贯入叶心),再将兰株稍稍提起,使根自然舒展。然后边加土边摇盆,使土与根紧密接触。再用手将茎部四周的泥土按紧,最后使盆面略显馒头状(即中间四周略低)。将竹筷拔出,并摇实盆中植料。填实植料后,再用大粒植料埴入至距盆缘1.5厘米处。最后再倒入豆粒大植料,以将假鳞茎全部埋入土中为度,然后充分摇实。用压土工具轻压植料,并将表面弄平。

种植完毕后,植料在盆中以中央稍高为好。上完盆,立即浇水。第一次浇水水量要充足。最后将兰盆放置阴处。一个月内不宜直接晒太阳,并控制浇水,不宜太湿,以后放置地点宣选择在半阴半阳、通风透气,早上照到太阳的地方。 [1]

植物文化

兰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千百年来一直影响着后人。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

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中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

隔距兰属(学名:CleisostomaBl.)

是兰科下的一属,近100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至澳大利亚,我国有大序隔距兰C.paniculatum(Ker-Gawl.)Garay等16种,个别种类,如蜈蚣兰C.scolopendrifolium(Makino)Garay,向北可达青岛与连云港,为本属中分布最北的一种。

分布模式

=== 本属模式种:Cleisostoma sagittatum Bl. ===约100种,分布于热带亚洲至大洋洲。我国有17种和1变种,主要产于南方诸省区。

下级分类

隔距兰组:Sect. Cleisostoma

* 西藏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medogense Z. H. Tsi)

* 短茎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parishii (Hook. f.) Garay)

* 大叶隔距(学名; Cleisostoma racemiferum (Lindl. ) Garay)

* 绿花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uraiense (Hayata) Garay et Sweet)

大盘组:Sect. Complicata Seidenf.

* 南贡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nangongense Z. H. Tsi)

* 毛柱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simondii (Gagnep.) Seidenf.)

尾唇组:Sect. Echioglossum (Bl.) Seidenf.

* 美花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birmanicum (Schltr.) Garay)

* 短序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striatum (Rchb. f. ) Garay)

齿蕊组:Sect. Mitriformia Seidenf.

*红花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williamsonii (Rchb. f.) Garay)

大序组:Sect. paniculata Seidenf.

*大序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paniculatum (Ker-Gawl. ) Garay)

小盘组:Sect. Pilearia (Lindl.) Seidenf.

* 金塔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filiforme (Lindl. ) Garay)

* 长叶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fuerstenbergianum Kraenzl.)

匍茎组:Sect. Repentia Z. H. Tsi

*蜈蚣兰(学名:Cleisostoma scolopendrifolium (Makino) Garay)

尖叶组:Sect. Subulata Seidenf.

* 长帽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longiopeculatum Z. H. Tsi)

* 勐海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menghaiense Z. H. Tsi)

* 尖喙隔距兰(学名:Cleisostoma rostratum (Lodd. ) Seidenf. ex Averyanov)

大序隔距兰

[2]

分类特征

大序隔距兰Cleisostoma paniculatum(Ker-Gawl.) Garay为附生植物。茎明显伸长,长达20cm以上,有时分枝。叶矩圆形,顶端为不等2圆裂。花葶粗壮,远比叶长,多分枝;花序疏生多数花;花苞片小,顶端钻状;花黄色具褐色条纹;花被片矩圆形;中萼片凹陷,顶端钝;侧萼片较宽;花瓣比中萼片短而窄;唇瓣肉质,侧裂片三角形,顶端钝;前缘内侧具1胼胝体,中裂片朝上,顶端喙状,基部两侧具细长、角状小裂片,唇瓣中央具1条与距内隔膜连接的褶片;距等长于萼片,内侧背壁上方的胼胝体近方形、上表面凹陷、前端2裂、密生乳突状毛,隔膜高,近与胼胝体相触;花粉块2,粘盘马鞍形。

分布特征

分布于贵州的兴义、梵净山等地;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地有分布;泰国、越南、印度也有分布。附生于海拔240~1240m的树上或沟谷林下岩石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