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小叶中国蕨(中国蕨科 中国蕨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小叶中国蕨(中国蕨科 中国蕨属植物))

是中国蕨科、中国蕨属旱生小形植物。植株高可达16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棕色狭边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栗黑色或栗红色,有光泽,叶片五角形,三裂,中央羽片最大,近菱形,小羽片斜展,线状披针形,裂片长圆形或三角形,侧生羽片三角形, 羽轴上侧的小羽片较下侧的为短,披针形或长圆形,钝尖头,边缘有几个小圆齿;羽轴下侧的小羽片较长,披针形或长圆形,羽状深裂达小羽轴狭翅,叶脉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状分叉,栗棕色,叶轴及各回羽轴和叶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连续。

小叶中国蕨的叶茂色绿,叶形小巧,具有观赏价值。可作假山石上的装饰材料,亦可盆栽。分布于中国北京、河北、甘肃、湖南南部、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长在海拔500-3200米的林下及灌丛石灰岩缝。

小叶中国蕨(学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小叶中国蕨
  • 拉丁学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 界 :植物界
  • 门 :蕨类植物门
  • 纲 :蕨纲
  • 亚 纲:薄囊蕨亚纲
  • 目  :真蕨目
  • 科  :中国蕨科
  • 属  :中国蕨属
  • 种  :小叶中国蕨
  • 命名者及年代:(Baker) Ching,1941

形态特征

旱生小形植物。植株高7-16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栗黑色而有棕色狭边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4-12厘米,粗约1毫米,栗黑色或栗红色,有光泽,基部疏被狭卵状披针形鳞片向上先滑;叶片五角形,长3.5-6厘米,宽几相等,三裂,中央羽片最大,近菱形,长宽各3-5厘米,渐尖头,基部扩大成小耳状并楔形下延,而与侧生羽片相连(少有分离),二回羽状深裂;小羽片4-5对,斜展,有狭的间隔分开,基部一对最大,长可达3厘米,宽4毫米,线状披针形,先端钝或急尖,深羽裂达羽轴的狭翅;裂片6-9对,长圆形或三角形,钝头或钝尖头,全缘;向上的小羽片渐短,基部下侧扩大成小耳状,并呈楔形下延而彼此相连;侧生羽片三角形,斜向上,长2-4厘米,基部宽2-3厘米,短渐尖头,不对称的二回羽状深裂,羽轴上侧的小羽片较下侧的为短,披针形或长圆形,钝尖头,边缘有几个小圆齿;羽轴下侧的小羽片较长,基部一片尤长,斜指下方,长约1-2厘米,宽3-6毫米,披针形或长圆形,短尖头或急尖头,羽状深裂达小羽轴狭翅,向上的小羽片逐渐缩短,斜展,浅裂至全缘。

叶脉在末回小羽片上羽状分叉,栗棕色,极斜向上,上面不见;下面明显凸出,彼此密接成瓦楞形。叶干后革质,上面暗绿色,平滑无毛;下面被腺体,分泌白色腊质粉末;叶轴及各回羽轴和叶柄同色。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囊群盖膜质,淡棕色至褐棕色,连续,通常较阔,幼时几达主脉,边缘具不整齐的浅波状圆齿。 小叶中国蕨的孢子呈褐色,近球状,具有3裂缝。

生长习性

配子体发育:小叶中国蕨的孢子在播种5天左右开始萌发,3裂缝开裂,长出假根,且第一个原叶细胞和假根垂直,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孢子萌发出假根3天后,基部细胞分裂成2-4个细胞,此时形成具有1条或数条假根和2-4个细胞的丝状体,随后丝状体端部细胞经过数次横裂形成具有8-12个细胞的丝状体;丝状体顶端细胞随后进行分散分裂,形成一片细胞,而基部仍为细长的丝状体,整体呈现匙状,此时视为进入片状体阶段。在大多数情况下,在片状体前端的中部形成分生组织,出现缺口,最终发育形成典型的心形配子体;少数片状体在其中一侧边缘形成分生组织,分生组织又快速分化成一个多细胞的分生组织,在片状体前端形成一个缺口,这个缺口处的细胞以更快的分裂速度在生长,起初,由于分生组织的快速有丝分裂,匙形的片状体逐渐发育成两翼不对称的幼原叶体,播种35天左右,不对称的幼原叶体发育为典型的心脏形配子体,原叶体发育类型大多数为铁线蕨型,少数为水蕨型。成熟配子体为深绿色,边缘平滑,无波状出现,且背腹面和边缘均无毛状体,无淀粉现象。播种40天后,在心形原叶体的假根密集区发育形成精子器,精子器圆球形,凸出原叶体表面,在成熟时精子器的盖细胞边缘像铰链一样裂开释放精子,一些原叶体的精子器出现时期较早,在配子体还没有完全发育成典型心脏形状时精子器就已经出现,并且发育成熟释放精子;在心形原叶体腹面中肋顶端区域发育形成颈卵器,颈卵器直立凸出原叶体表面,较大,形似圆底烧瓶,颈卵器成熟时为深棕色。小叶中国蕨的配子体为两性配子体,此外,该种成熟孢子囊内有64个可育孢子,是正常的有性生殖类型。受精完成后,幼嫩胚胎逐渐发育形成第一片孢子体叶,孢子体叶片及叶柄边缘出现淀粉现象,配子体叶逐渐变得透明且枯黄,随后孢子体叶逐渐增多,最终发育成幼嫩植株。 [1]

主要价值

小叶中国蕨的叶茂色绿叶形小巧,具有观赏价值。可作假山石上的装饰材料,亦可盆栽。

保护现状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

中国蕨属(学名:Sinopteris C. Chr. et Ching)

中国蕨科的一个属。本属为我国特有,分布西南华北,生干旱石灰岩缝现有2种

形态特征

旱生小形植物。根状茎短而直立,顶端密被栗黑色有棕色狭边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通常长过叶片1-2倍,亮黑色,圆柱形,有浅U形维管束1条,基部被卵状披针形或阔披针形棕色鳞片(有时中央栗黑色),向上渐变光滑,叶片小,五角形,长宽几相等,近三等裂,中央一片卵状三角形,对称的一至二回羽裂,基部楔形下延而与侧生一对相等,侧生一对为不对称的二回羽裂,即羽轴上侧的裂片短而全缘或有齿,羽轴下侧的裂片远较上侧的笼长,基部一片尤长,羽状深裂。叶脉在末回裂片上羽状分叉,极斜向上,彼此接近,上面不见,下面非常凸出,彼此接近如瓦楞形,褐棕色至深栗色。叶干后革质,上面光滑,下面有腺体,分泌白色腊质粉末,各回羽轴及主脉下面和叶柄同色。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顶端,通常为1个(有时2个)孢子囊组成的单孢子囊群(monangial sori),彼此分离,成熟时常互相接触,孢子囊大,球形,几无柄,环带极阔,垂直,由32个强度加厚的细胞组成,裂缝侧生;囊群盖线形,由部分变质的叶边反折而成,边缘有粗大锯齿或圆波状,覆盖孢子囊群,孢子大,球状四面型,表面具颗粒状纹饰。染色体数目不详。 [2]

产地分布

本属为中国特有,分布西南及华北,生干旱石灰岩缝,现有2种。它和粉背蕨属Aleuritopteris Fie五角叶系中的一些种类极其相似,但叶脉下面非常凸出或瓦楞形,孢子囊群由单孢子囊组成,孢子囊的环带极阔,按其古老的形态特征似为现代粉背蕨的孑遗祖先的代表,在系统发育上有重大意义。

下级分类

* 小叶中国蕨(学名:Sinopteris albofusca (Baker) Ching)

*中国蕨(学名:Sinopteris grevilleoides (Christ) C. Chr. et Ching)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