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紫纹唇柱苣苔(苦苣苔科 唇柱苣苔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紫纹唇柱苣苔(苦苣苔科 唇柱苣苔属植物))

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长约5.5厘米,叶均基生;叶片干时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状卵形,顶端微钝,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两面被贴伏短柔毛,侧脉每侧约3条,不明显;叶柄扁,花序约有花;花序梗密被贴伏柔毛;苞片对生,革质,狭披针形,顶端渐尖,全缘,两面被短伏毛;花萼裂至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花冠紫色,外面被疏柔毛,内面在雄蕊及退化雄蕊之下有毛带。雄蕊及退化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花药无毛;退化雄蕊狭线形,花盘环状,5-6月开花。

紫纹唇柱苣苔以根入药,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哮喘。紫纹唇柱苣苔的花紫色,花冠较大,叶为厚的肉质叶,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紫纹唇柱苣苔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收载,等级:EN。紫纹唇柱苣苔是中国广西特有种,仅在广西田东县有分布,生长在石灰岩山上。

紫纹唇柱苣苔(学名:Chirita pseudoeburnea D. Fang ex W. T. Wang)

基本信息

  • 中 文 名:紫纹唇柱苣苔
  • 拉丁学名:Chirita pseudoeburnea D. Fang ex W. T. Wang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亚 纲:合瓣花亚纲
  • 目 :管状花目
  • 科 :苦苣苔科
  • 族 :长蒴苣苔族
  • 属 :唇柱苣苔属
  • 组 :唇柱苣苔亚组
  • 种 :紫纹唇柱苣苔
  • 保护级别:濒危(IUCN标准)
  • 命名者及年代:D. Fang ex W. T. Wang,1985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长约5.5厘米,粗约8毫米。叶约7,均基生;叶片干时革质,长椭圆形或狭椭圆状卵形,长2.5-11厘米,宽1.2-4.4厘米,顶端微钝,基部楔形,边缘全缘,两面被贴伏短柔毛,侧脉每侧约3条,不明显;叶柄长1.5-4.5厘米,扁,宽3-7毫米。

花序约有5花;花序梗长高10-19厘米,密被贴伏柔毛;苞片2,对生,革质,狭披针形,长1.5-1.8厘米,宽5-7毫米,顶端渐尖,全缘,两面被短伏毛;花梗长1-5毫米,密被淡褐色腺毛。花萼长约11毫米,5裂至基部;裂片线状披针形,宽约1.2毫米,顶端钻状长渐尖,外面密被褐色腺毛。花冠紫色,长约3厘米,外面被疏柔毛,内面在雄蕊及退化雄蕊之下有1条毛带。雄蕊及退化雄蕊着生于花冠中部,花丝长约6毫米,在中部之下膝状弯曲并被柔毛,花药长约1.5毫米,无毛;退化雄蕊2,狭线形,长约3毫米,被疏柔毛,顶端头状。花盘环状,高约0.5毫米,全缘。子房及花柱密被短腺毛。种子椭圆形,长.0.4-0.55毫米,宽0.14-0.22毫米。花期5-6月。

繁殖方法

* ⑴种子的采集:每年7月,当紫纹唇柱苣苔蒴果变褐色,中缝线有些许开裂时,将蒴果采下,置室内阴凉干燥处,待蒴果自然开裂后收集种子(紫纹唇柱苣苔种子极细小,且种子存在休眠特性,新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仅为35%)。

* ⑵种子的净选:用筛孔为0.15毫米和0.60毫米的两层方孔筛筛选步骤⑴收集的种子,留下两层筛之间的为紫纹唇柱苣苔净的种子;

* ⑶种子的消毒:将步骤⑵净选的紫纹唇柱苣苔种子用质量百分浓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再用蒸馏水冲洗3遍;

* ⑷浸种:将步骤⑶经过消毒处理的种子用400毫克/升的赤霉素溶液浸泡,再用蒸馏水冲洗净3遍;种子与赤霉素溶液的体积比为1:3,浸种温度20-25℃,浸种时间12-24小时;

* ⑸发芽培养:将步骤⑷经过浸种的紫纹唇柱苣苔种子置于直径为9厘米的培养皿中,在恒温和交替光照条件下萌发,以24小时作为一个循环周期,培养30天,紫纹唇柱苣苔种子萌发;所述恒温和交替光照条件为:恒温25℃,每天0:00-12:00光照1000-3000勒克斯、12:00-24:00黑暗。

经过处理后的紫纹唇柱苣苔种子的首次萌发时间为第6天,第14天萌发结束,持续时长仅8天,最终的发芽率达95%以上。

主要价值

药用:紫纹唇柱苣苔以根入药,有化痰止咳的功效,用于治疗哮喘

观赏:紫纹唇柱苣苔的花紫色花冠较大,叶为厚的肉质叶,具有比较高的观赏价值[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紫纹唇柱苣苔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收载,等级:濒危(EN)。

种群现状:原产地破坏严重。2010年考察未见。

濒危原因:紫纹唇柱苣苔的生境退化或丧失。

弄岗唇柱苣苔(学名:Chirita longgangensis W. T. Wang)

是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壮,长约5.5厘米,叶基生;叶片干时纸质,椭圆形,基部斜,边缘有波状浅钝齿,两面被短柔毛,叶柄扁,被短柔毛。每花序有花;花序梗被开展短柔毛;苞片狭三角形,被短柔毛;被短柔毛。花萼裂片披针状线形,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冠淡紫色,上唇裂片近圆形,下唇侧裂片近圆形,中裂片卵形,雄蕊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条形,稍膝状弯曲,下部被疏柔毛,顶部有黑色小腺点,花盘环状,子房线形,柱头舌形,蒴果线形,被短柔毛。种子椭圆形,7月开花。

弄岗唇柱苣苔的根状茎在中国民间供药用,治跌打损伤。分布于中国贵州西南部。生长在海拔约800米的山谷林下阴湿处。

繁殖方法编

扦插繁殖:最常见的扦插方法是叶插。多在天气逐渐温暖的4-6月进行和10月上旬进行。基质选用蛭石。因其透气保水性均较强。生根效果比珍珠岩、粗砂、园土都好。扦插床以珍珠岩为底层基质。上层铺上蛭石,预先浇透水。从生长健壮的成熟母株上采完整无病虫害的一年至多年生叶片,保留3-5厘米叶柄。用小木棍在插床上扎出小孔再将叶片插入,随后浇水。10-30天内愈伤组织形成。50天左右根系和幼苗出现。小苗生长出3-5叶时便可取出栽植。

主要变种

红药(Chirita longgangensis var.hongyao S.Z.Huang)与弄岗唇柱苣苔的区别:聚伞花序的苞片条形,长4-15毫米,宽0.5-1.5毫米,花冠淡紫红色,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花期11-12月开花。分布于中国广西天等县。生于石灰岩山阴处石缝中。全株供药用,有温补养血的功效,是广西天等县生产的成药“桂花膏”的原料之一。

栽培技术

栽培容器的选择:可使用素烧盆、瓦盆等容器。植株根系因为盆壁透气的原因发育良好,地上部分生长旺盛。但是凡接触盆壁的肉质叶片,往往会萎蔫或腐烂,冬季尤其严重。换用塑料盆之后情况大有改观,由于塑料盆的透气性较差,因此在栽植时,在盆的下部1/3处均垫上陶粒或大粒珍珠岩以利透气排水。同时由于使用这些透水物,盆底排水孔处应该用纱窗网遮挡。以防鼠妇、蜗牛、蛞蝓等将其变为躲藏场所。

光照的控制:栽培时提供良好的荫蔽条件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中午11-15点之间。遮荫率控制在50-80%之间。

浇水和湿度:喜生于湿润之地。栽培基质如若表土3-5厘米变干燥时就必须浇水,浇水必须浇透。务必使水自花盆底孔流出。中国北方的水基本为碱性。因此无需像养护南方喜酸性花木那样事先对水进行酸化处理。保持空气湿度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应该保证60-80%左右的空气相对湿度。过高的空气湿度容易引起真菌的大量繁殖,因此适当保证空气的流通。有助于调节小环境中的湿度和湿度的均匀分布以及二氧化碳的补充。浇水的时候切忌浇到叶面上。尤其是冬季水温和室温相距甚远时。轻则叶面产生斑点。重则整片叶子或植株腐烂死亡。

温度:最适温度在18-27℃,低于此温度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移栽和分盆:一般栽植两年或以上的植株,体量增大。根系密集。往往有根从排水孔长出的情况。此时便应该及时更换大一号的盆,注意保证及时换盆和更换栽培土。花芽多在12月份出现。2月份中下旬花梗多尚未伸长,植株未开始生长,此时可换盆,或于11月底换盆亦可。将土坨从原盆中取出,清除下部腐坏及多余的根系和部分已经缺乏养分的土,换入新盆,四周填入新培养土即可。之后浇水,于荫蔽处缓苗。1周后即可正常养护。

病虫防治

常见的有蚜虫、卷球鼠妇和蛞蝓。

蚜虫少量发生时可人工杀灭,大量暴发常发生于花葶开始抽长花朵发生时。此时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灭杀。

卷球鼠妇多取食植株的幼嫩部分。严重时往往造成植株组织的溃烂和诱发病害。可适用50%磷胺乳油1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800倍液。或者5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灭杀。 蛞蝓亦多食用植物幼嫩部分。尤为严重的是它们嗜食花的雄蕊花药部分。对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会造成严重危害。可在植物周围以及台架上喷洒敌百虫、溴氰菊酯,或撤上生石灰粉及饱和食盐水防治。 [2]

主要价值

弄岗唇柱苣苔的根状茎在中国民间供药用,治跌打损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