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野绿麻根(荨麻科 艾麻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野绿麻根(荨麻科 艾麻属植物))

野绿麻根,中药名。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Laportea bulbifera (Sieb. et Zucc.) Wedd.的根。分布于东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具有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疼痛,月经不调,劳伤乏力,肾炎水肿。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野绿麻根
  • 别 名:牡丹三七、华艾麻草、红禾麻根、铁秤铊、红火麻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 目 :荨麻目
  • 科 :荨麻科
  • 属 :艾麻属
  • 种 :珠芽艾麻
  • 采集时间:秋季
  • 毒 性:小毒
  • 贮 藏: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形态特性

珠芽艾麻又名:零余子荨麻,华中艾麻,麻风草。多年生草本。根数条,丛生,纺锤状,红褐色。茎下部多少木质化,高50-150厘米,不分枝或少分枝,在上部常呈“之”字形弯曲,具5条纵棱,有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以后渐脱落;珠芽1-3个,常生于不生长花序的叶腋,木质化,球形,直径3-6毫米,多数植株无珠芽。叶卵形至披针形,有时宽卵形,长(6-)8-16厘米,宽(2-5)3.5-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稀浅心形,边缘自基部以上有牙齿或锯齿,上面生糙伏毛和稀疏的刺毛,下面脉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尤其主脉上的刺毛较长,钟乳体细点状,上面明显,基出脉3,其侧出的一对稍弧曲,伸达中部边缘,侧脉4-6对,伸向齿尖;叶柄长1.5-10厘米,毛被同茎上部;托叶长圆状披针形,长5-10毫米,先端2浅裂,背面肋上生糙毛。花序雌雄同株,稀异株,圆锥状,序轴上生短柔毛和稀疏的刺毛;雄花序生茎顶部以下的叶腋,具短梗,长3-10厘米,分枝多,开展;雌花序生茎顶部或近顶部叶腋,长10-25厘米,花序梗长5-12厘米,分枝较短,常着生于序轴的一侧。

雄花具短梗或无梗,在芽时扁圆球形,径约1毫米:花被片5,长圆状卵形,内凹,外面近先端无角状突起物,外面有微毛;雄蕊5;退化雌蕊倒梨形,长约0.4毫米;小苞片三角状卵形,长约0.7毫米。雌花具梗:花被片4,不等大,分生,侧生的二枚较大,紧包被着子房,长圆状卵形或狭倒卵形,长约1毫米,以后增大,外面多少被短糙毛,背生的一枚圆卵形,兜状,长约0.5毫米,腹生的一枚最短,三角状卵形,长约0.3毫米;子房具雌蕊柄,直立,后弯曲;柱头丝形,长2-4毫米,周围密生短毛。瘦果圆状倒卵形或近半圆形,偏斜,扁平,长约2-3毫米,光滑,有紫褐色细斑点;雌蕊柄增长到约0.5毫米,下弯;宿存花被片侧生的2枚,长约1.5毫米,伸达果的近中部,外面生短糙毛,有时近光滑;花梗长2-4毫米,在两侧面扁化成膜质翅,有时果序枝也扁化成翅,匙形,顶端有深的凹缺。花期6-8月,果期8-12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地下货林边山谷。分布于东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入药部位:根。

性味:味辛,性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除湿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疼痛月经不调劳伤乏力肾炎水肿

相关配伍

* 1、治风湿麻木:红禾麻根15g,鲜品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 2、治风湿关节痛:红禾麻根30g,红五加皮9g。泡酒服。(1-2方出自《贵州草药》) * 3、治荨麻疹:珠芽艾麻根6-9g。水煎服;小儿酌减。 * 4、治劳伤乏力:珠芽艾麻根。研粉,每次6g,睡前黄酒送服,每日1次。(2-4方出自《湖南药物志 第5卷》)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炮制

一、采集加工

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

二、炮制方法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烘干。 [1]

药材鉴别

根茎连接成团块状,大小不等,灰棕色或棕褐色,上面有多数茎的残基和孔洞。根簇生于根茎周围,呈长圆锥形或细长纺锤形,扭曲,长6-20m,直径3-6m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细纵皱纹,有纤细的须根或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浅红棕色。气微,味微苦、涩。

相关论述

《贵州草药》:“祛风,除湿,活血。”

野绿麻根(中药材)

拼音注音:Yě Lǜ Má Gēn

别名:牡丹三七、华艾麻草、红禾麻根、铁秤铊、红火麻

来源 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珠芽艾麻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aportea bulblfera(Sieb.etZucc.)Wedd.[L.terminalisWight;L.sinensisC.H.Wright;L.bulb-ifera Wedd.var.sinensisChien]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根部,除去茎、叶及泥土,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下或林边山谷。

资源分布: 分布于东北、西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西藏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80cm。根纺锤形。有棱,疏生螫毛。单叶互生;叶柄长3-6cm,有稀疏螫毛;通常托叶腋生出1-3个褐色小珠芽;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8-13cm,宽3-6cm,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叶缘有圆齿状锯齿。雌雄同株,雌雄花均成圆锥花序;雄花序腋生,长达4cm;雄花被4-5裂,白色,雄蕊与花被裂片同数而对生,退化子房杯状;雌花序顶生,长达15cm,通常向一侧分枝,密生短毛,雌花有短柄,雌花被4全裂,不相等,淡绿色,内侧2片,花后增大;子房初直立,后斜生,柱头线形。瘦果圆倒卵形,扁平,长2.5-3mm。花期7-8月,果期8-10月。

性状 性状鉴别 根茎连接成团块状,大小不等,灰棕色或棕褐色,上面有多数茎的残基和孔洞。根簇生于根茎周围,呈长圆锥形或细长纺锤形,扭曲,长6-20m,直径3-6mm。表面灰棕色至红棕色,具细纵皱纹,有纤细的须根或须根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浅红棕色。气微,味微苦、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片,晒干或烘干。贮藏于通风干燥处。 [2]

性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肢体麻木;跌打损伤;骨折疼痛;月经不调;劳伤乏力;肾炎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

摘录 《中华本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