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黄耆茎叶(豆科 黄耆属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植物篇:开花的种类(黄耆茎叶(豆科 黄耆属植物))

黄耆,《本草纲目》称黄芪,《神农本草经》称戴糁。《名医别录》称戴椹,独椹,蜀脂,百本。《药性论》称王孙。李时珍说,耆是长的意思,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今俗称黄芪。

黄耆茎叶(豆科 黄耆属植物)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黄耆
  • 拉丁学名: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 别 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 门 :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
  • 纲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 亚 纲:蔷薇亚纲(Rosidae)
  • 目 :豆目(Fabales)
  • 科 :豆科(Leguminosae sp.)
  • 亚 科:蝶形花亚科(Faboideae)
  • 族 :山羊豆族、黄耆亚族
  • 属 :黄耆属(Astragalus Linn.)
  • 亚 属:黄耆亚属、膜荚组
  • 种 :黄耆
  • 分布区域:黑龙江、吉林、辽宁、豫、鲁、山西、陕、甘、内蒙、青海、川、藏

形态特征

①黄耆,又名:膜荚黄耆、东北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主根深长,棒状,稍带木质。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光滑或多少被毛。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6~13对,小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长卵圆形,长5~23毫米,宽3~10毫米,先端钝尖,截形或具短尖头,全缘,上面光滑或疏被毛,下面多少被白色长柔毛;托叶披针形或三角形。总状花序腋生,具花5~22朵,排列疏松;苞片线状披针形;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钟形,萼齿5,甚短,被黑色短毛或仅在萼齿边缘被有黑色柔毛;花冠淡黄色,蝶形,长约16毫米,旗瓣长圆状倒卵形,先端微凹,翼瓣和龙骨瓣均有长爪,基部长柄状;雄蕊10,2体;子房被疏柔毛,子房柄长,花柱无毛。荚果膜质,膨胀,半卵圆形,长2~2.5厘米,直径0.9~1.2厘米,先端尖刺状,被黑色短毛。种子5~6粒,黑色、肾形。花期6~7月。

生长于向阳山坡或灌丛边缘,也见于河边砂质地或平地草原。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等地。

②内蒙黄耆

形态极似上种,主要区别为小叶较多(12~18对)较小,小叶片通常为椭圆形,长4~9毫米;子房及荚果光滑无毛,荚果宽11~15毫米。

分布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新疆等地。

以上两种植物的茎叶(黄耆茎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③金翼黄耆

主根肥厚。植株各部有或多或少的伏贴柔毛。小叶6~9对,矩形或阔椭圆形,长7~19毫米,阔3~8毫米,先端钝圆,有时微缺,背面稀生伏贴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有花3~13朵;萼钟状,萼齿5;花冠黄色,旗瓣倒卵形,长12毫米,阔7毫米,翼瓣有特别长的耳,耳长几与爪一样,龙骨瓣比翼瓣、旗瓣为长,长达15毫米;子房无毛,花柱有微柔毛。荚果无毛,倒卵形,长8毫米,两侧扁,其下有比荚果长的瘦细子房柄,顶端有长喙。种子1~2粒。花期7~8月。

生于丛林、山沟中。分布河北、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等地。

④多花黄耆

直根粗大。茎高15~100厘米。小叶7~26对,长椭圆形至线状披针形,长8~20毫米,宽2.5~5毫米,上面绿色,无毛,下面霜白色,有或多或"白色的伏贴长毛。总状花序,具花15~40朵,常偏向一侧;总花梗和花序轴上均有黑毛;苞片披针状锥形,有黑色长柔毛;萼钟状,萼齿5。内外密生伏贴黑毛;花冠白色或黄色,龙骨瓣比旗瓣、翼瓣短;子房有黑色长毛,花柱无毛荚果纺锤形,被伏贴黑色长毛。花果期7~9月。

生于高山、草坡上。分布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⑤塘谷耳黄耆

多年生草本,高50~70厘米。直根粗大。小叶3~5对,狭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5.5厘米,宽0.8~2厘米。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花密生,下垂;花梗短,被黑色硬毛;苞片线形,被黑色残白色硬毛;萼钟状,萼齿尖,3长2短,萼管内面被黑色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匙形,先端圆形,微凹,长约17毫米,翼瓣与龙骨瓣等长;子房被黑色长硬毛。荚果纺锤形,长约2厘米,具较萼长的子房柄。花期7~8月。

此外,尚有多种黄耆属植物在各产地亦同供药用。如春黄耆(又名藏黄耆)(西藏)、云南黄耆(西藏、云南)、弯齿黄耆(云南)、阿克苏黄耆(新疆)等。

生长环境

黄耆茎叶生于草坡。主产山西、甘肃、黑龙江、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北等地亦产。

甘肃、河北、青海所产的小白耆(又称小黄耆),为植物金翼黄耆的根;甘肃、青海所产的白大耆,为植物塘谷耳黄耆的根;四川所产的川耆,主要为塘谷耳黄耆及多花黄耆的根。此等商品外形与上述相近,但较细小,质量亦较差,产量也少。 [1]

主要价值

《别录》:"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本草正义》:"黄耆茎叶疗渴,亦升清滋液之功。治筋挛者,亦禀温和之性,而且有宣通络咏之力也。其治痈肿疽疮,则茎叶有外行性,乃能疏通气血,而消肿化壅,与根之偏于补益者,固自有别耳。"

黄耆茎叶(中药材)

拼音:Huánɡ Qí Jīnɡ Yè

别名:芰草(《别录》)。

出处:《别录》

来源:为豆科植物黄耆或内蒙黄耆等的茎叶。

功能主治《别录》:"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 [2]

各家论述《本草正义》:

"黄耆茎叶疗渴,亦升清滋液之功治筋挛者,亦禀温和之性,而且有宣通络咏之力也。其治痈肿疽疮,则茎叶有外行性,乃能疏通气血,而消肿化壅,与根之偏于补益者,固自有别耳。"

摘录《中药大辞典》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