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杨文贵教授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杨文贵(     - ) 生长于瑞芳小镇,是矿工之子,从小家境清寒,他在逆境中力争上游,在教书期间,利用课馀时间到师大进修,取得教育心理谘商辅导博士学位,再赴美国深造,获得儿童心理、性格教育、谘商辅导博士。

台湾实验教育的过去、现在、未来

人才下乡

2003年,杨文贵担在宜兰县新生国小临床教学两年后,爱上宜兰。决定接任县内公办民营的“人文国小”校长一职,创下县属国小由教授担任校长的先例。[1]

即将正式任职的他,对于未来学校规划,拥有博士学位的国立台北师范学院教授杨文贵说,每个孩子都有差异性,带好每一个孩子,建立自信,进一步发展潜能,是他心中最大的愿望。 [2]

翻转教育

2003年,原本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承办的公办民营宜兰人文中小学,借调当时仍任教于台北教育大学的杨文贵副教授到校经营办学。过去15年,杨文贵以多种不同国内外教育理念,尝试在人文国小试验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延伸国中部、无学籍行动高中,发展“人文展赋教育系统”。这一路“多变”,让很多人都聚集又离开,而家长大量参与课程设计以及课程运作之时,也衍生出不少公办民营架构下合法性的疑虑。杨文贵坚持办学15年,执行实验教育的理想与现实的拉扯。仍获得许多的家长和学生支持。家长表示,看到他至今和太太“每天从天亮到天黑以校为家”为教育理念奋斗的坚持。

家长与学生们也在第一时间跳出来捍卫学校参与和策画记者会,希望保留人文国中小独特的教育理想。 [3]

面临提早终止委办合约

2017年12月11日,历经15年公办民营的宜兰县人文国民中小学,近日被县府教审会指出有4项疑似违法、18条缺失,面临提早终止委办合约。人文展赋教育基金会创办人兼执行总监杨文贵说明自己一手打造的实验教育。

2018年5月18日,宜兰县头城镇人文国中小因为收费争议,经营学校的人文展赋教育基金会遭到县政府解约;县府重新评选经营团队,人文展赋改以“周乐生”名义投标并胜出。对此,宜兰县教师工会忧心重蹈覆辙;县府则说,多数评选委员认为“周乐生”团队经验丰富、资料最完整,但对于原经营团队爆发的争议,需补正资料提出解决方案,才会公布评选结果。 [4]吴姓家长说,很高兴由原经营团队继续接手,这样学校相对稳定,可以尽速让孩子就学回归正常,重新开始已经停办许久的行动学习特色课程。

理论与实务

一路从国小教职,后来到美国投入专业研究,主攻儿童人格教育;回国后,到国北师任教。杨文贵完整的教育资历与背景,让他结合理论与实务,最后真正在人文小学落实,发挥最大成效。

他表示,“我今天有机会在这服务,把长期现场观察经验结合学术研判后得到的适当且有效的方式来教孩子,因此,它是在一个安全、清楚、有系统的架构下,让学校运作慢慢推进;与一般人的实验认知有很大落差。”

杨文贵重视品德更甚于成绩表现,他更认为,教育是孩子天赋的权利!同时,他表示,“每个孩子的特殊性与个别差异真的很大,以整体学校系统来讲,采取共同资源、统一结合的方式,因此,才会有些额外的关心或馀力来照顾特殊需要辅导的孩子。”

“照顾好每一个孩子”

“照顾好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让他愿意用各种的尝试与努力,甚至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结合各种社会资源与家长的关心、自觉,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增加很多的麻烦,但却是真正解决了照顾特殊孩子的麻烦问题!

因应教改作榜样擅长亲子教育的杨文贵校长历经十年教改的教育制度变革过程,他表示,“教改谈培养孩子带著走的能力,谈松绑,谈课程自主,谈教师专业能力发挥,包括九年一贯课程如何协同教学等大方向都是很正确;但教改后,家长要如何破除对升学主义的迷思,才是最主要的问题。”

培养三种能力:自信‧尊重‧好奇

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哪些能力?

杨校长说,“第一是要有自信;其次是要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优点,不忌妒;最后是要不断好奇、学习,就是要有终身自学的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所有孩子,培养这三种能力,才是拥有在未来学习更多的知识的主要基础。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耕耘,人文也建构出一套属于本土人文展赋教育的理念,实践并获得多方肯定,国内外参访团体不断,毕业生也因为表现优异,获得国内外大学的推荐入学。[5]

2016年,亲子天下公布县市教育力调查结果:宜兰县首度打败台北市,县市互选为最佳教育县市长夺得第一。宜兰县率全省之首创办公办民营学校,其中之一的宜兰人文国中小,也曾获得商周杂志评选推选为全台百大特色小学之一。

他是唐凤生命中的贵人之一

《商业周刊》曾在2004年3月刊登过唐凤的故事 ,描述她因为智商180以上,被剥夺了童年快乐的时光。报导指出,唐凤念幼稚园和小学期间,平均1年换1所学校,因为成绩太好还被同学排挤,甚至有人殴打她腹部喊著“世界上如果没有你,我就是最好的了!”饱受压力的唐凤,甚至一度想以自杀来结束生命,她的妈妈只好每晚都抱著她睡觉,让她有点安全感。

幸好当时唐凤(现任行政院政务委员)遇到了生命的贵人-当时台北师院讲师杨文贵,杨文贵建议她一天到学校上课3天,学习跟同侪相处,另外3天到台北师院满足求知欲望,让这个对世界绝望的孩子慢慢回来了。

“放弃梦想,就是长大?”

杨逸帆的父母都投身教职,父亲杨文贵在2003年担任宜兰公办民营的人文国中小校长,童年的生活记忆中,只有父母亲为了学生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的身影。

7年纪录被考试压垮的未来- 杨逸帆的实验人生

2009年,杨逸帆在日记本上写下,立志教育事业。7年后,他成了入围超过10项国际影展,甚至拿下多项大奖的台湾纪录片导演。他对台湾教育体制提出反思,不断叩问纪录片中的主角,也同时叩问著每一个曾经为了在游戏规则下生存而放弃梦想的人们,学习的理由。

在7年的过程中,不间断地记录同是宜兰人文中小学这所“体制外”学校的同学,在基测下的挣扎与改变。他也意识到自己被教育体制的游戏规则吞没,并试图打破体制找到自由。

或许因为父亲是人文国中小学校的校长,为公办民营的实验学校,跟传统学校截然不同,杨逸帆自然跟著父亲进入体制外学校接受教育。完成基测志愿分发到台北永春高中就读,到永春高中的目的就是为了考察,看在体制内可不可以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自由。在永春就学两周后,他选择转回到宜兰人文高中。对他而言,体制外教育提供跨领域的主题式专案学习,还有野外实习等行动研究,相较体制内只能不断念书,更有弹性,也能有更扎实的学习。

从国中到大学,每一个阶段的教育体制都是杨逸帆的实验场域。高中时他最终选择考了指考,考进了东吴大学哲学系,想要测试在体制内能不能开创自己的路。但他大一还没念完就被退学,他忙著在国外参加影展和论坛,抽不出时间,每一科考试都缺考,“我用两成的力气在课业,剩下八成力气做我想做的事情,我还是可以做好”他乐观地说。

经过半年的大学生涯,他认为自己的实验完全成立,意味著只要有心,也可以突破既有的游戏规则与框架,找出自己的可能性。台湾纪录片专家、政治大学广播电视学系副教授郭力昕认为,这部片诚实面对升学考试的各种心情与反省,并逐渐建立主体性和自我价值。

未来不是梦

现在的杨逸帆申请上一间由矽谷创业家创办,没有校园的“世界大学”(Minerva University),在未来4年将走访7个国家。事实上,这间大学本身就是巨大的教育实验,大二后所有课程都在线上透过Minerva的技术平台“主动学习论坛”(Active Learning Forum),以专题讨论形式授课,“要改变现在的社会模式与规则,我需要更多论述研究的能力,还有一个被认可的身分,”他说。

就算手上拿著的摄影镜头已经放下,但杨逸帆的实验人生,还没有停止。他14岁那年写下的志愿,因为他的执著与实验精神,将逐步堆叠成型。[6]

视讯

杨文贵教授影片 - 适性教学 VS 适性教育-人文适性教育中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