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楼阁式住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楼阁式住宅

楼阁式住宅

秦汉时期盛行神仙方士之说,根据“仙人好楼居”的说法,统治阶层追求仙居生活的建筑环境,因此楼阁式住宅应运而生。汉人对大自然充满着崇拜与向往,凭高远眺也是一种特有的审美趣好,加上居住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军事的需要等,高层楼阁建筑形成热潮。

两汉样式

西汉的楼阁一般采用井榦式,即主要是用大木实叠而成。《史记·孝武本纪》:“乃立神明台、井干楼,度五十余丈,辇道相属焉。”《汉书·郊祀志》说: 立神明台井榦楼(即井干楼)高五十丈。 颜注: 井榦楼积木而高,为楼若井榦之形也。井榦者井上木栏也,其形或四角或八角。张衡《西京赋》云:' 井榦叠而百层。' 即为此楼也。 东汉的楼阁一般采用构架式,斗拱的使用也比较普遍化和多样化。高层木构楼阁上的平坐和出檐皆由起悬挑作用的斗拱支承,斗拱已经是整座建筑物的有机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四川三台郪江崖墓中发现的一种斗拱颇具特色,它的拱从栌斗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伸出(只雕了前左右三方,后部因不在视觉范围内,所以省略未刻,实际上应是四面相同),其上托斗子,斗子上再承梁枋。这种斗拱宋人称之为 斗口跳 ,它是目前发现的汉代斗拱中仅有的一例。值得注意的是,在该斗拱的栌斗之上刻有一圆柱的形象,说明该墓所摹仿的木构建筑应是内立中柱的多层楼阁,上层的柱子应插在下层立柱的栌斗之上。这种建楼立柱的方式在宋人《营造法式》中称之为“叉柱造” [1] 。而在东汉陶楼上表现出来的逐层施柱、逐层收小减低、逐层或隔层出檐或装平坐等手法,使楼阁外观稳中含变,虚实相生,成为我国古代木构楼阁此后长期遵循的建筑形式。

东汉时楼阁式住宅的种类繁多。《水经注·泚水条》引《续汉书》:南阳樊氏 起庐舍,高楼连阁。 《后汉书·黄昌传》:陈人彭氏 造起大舍,高楼临道.《后汉书·宦者列传》:外戚宦官所造馆舍 凡有万数,楼阁连接,丹青素垩 [2] 。《后汉书·桥玄传》: 有三人持仗劫执之,入舍登楼,就玄求货。《后汉书》的《郑玄传》、《侯览传》、《刘表传》及石刻中也有类似记载 [3] 。

考古发掘

汉墓中出土的塔式陶楼,低的为两三层,高的达五层。其中一种在腰檐上置平坐,平坐上施勾栏。这样不仅可满足凭栏眺望的功能要求,而且由于各层腰檐与平坐搭配方式的不同,或挑出,或收进,明暗虚实错综起伏,形成抑扬变化的节奏感,从而使建筑物的外观神采奕奕。

另一种自顶层以下,各层只修腰檐而无平坐,如河南灵宝五号、辽宁旅大甘井子等东汉墓所出者。特别是河南洛宁故县四号东汉墓出土的一座异型陶楼,平面方形,五层。底层正面与前院相连,以上各层面积递减,最上一层结庑殿顶,正脊颇短,上立一鸟,初看好像攒尖,整个陶楼的造型与北魏石窟中的塔柱及浮雕和壁画中的佛塔很相像。

就建筑物的轮廓而言,洛宁陶楼比起佛塔来只不过缺少顶上的相轮而已。有些陶楼的房间分割得很周密,如广州东山象栏岗4016号东汉墓出土的陶楼,其平面呈 H 形,主楼很高,分上下两层,屋顶是重檐四阿式。展附于两侧的抱厦为较高的单层平房。前后厢房对称于两侧。门楼位于中轴线上。后面左边的厢房作为厕所,右边是禽舍。后院也是饲养牲畜的圈栏。这种布局具有明显的中轴线,是依循着均衡对称的原则处理的。在构架上已普遍使用柱、梁、斗拱的方法,在整体建筑的组合上,高低参错,主次分明,配合得井然有序。

广州红花岗出土的一座陶楼的前排是较高的单层建筑,其明间与右次间作纵横组合。前后两排建筑之间是一个进深极小的天井。后排是主体部分,作上下二层,两层的平面布置相同,当中系一个长方形的小房,四周成回廊围绕,上层复以四阿式屋顶。四周墙壁开窗,窗槅是由三角形和圆形复合成的几何图案,颇为新颖。

湖北云梦瘌痢墩一号墓所出陶楼,其主楼也分两层,下层并列三室,上层并列四室,都是作起居用的。炊间、厕所、望楼、猪圈等则设在主楼后面。这组陶楼结构谨严,布局合理,楼层高低相间,错落有致。至于四川新津、河南灵宝等地汉墓出土的陶楼,下层均无饲养禽畜的处所。

大体说来,北方所出土的汉代陶楼,一般均不在楼内安排畜栏等设施 [4] 。

在江苏徐州汉画中反映出的亭台楼阁充分展现了当时的建筑风貌,如双沟出土的建筑图的右侧为杂技表演,左侧为一建筑群,刻有楼阁殿宇,峥嵘起伏,鳞次栉比,显得深远壮观,立柱、斗拱、栏杆纵横交错,表现了汉代楼阁建筑的高超水平。楼为四阿式顶,墙以斜方格纹为饰。此与徐州十里堡汉墓出土的重檐陶楼十分近似。

铜山县茅村墓中的建筑图上有一处庞大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右侧有门,双阙之中夹一门庭,阙门用一斗二升的斗拱承托,旁有卫士执戈肃立。从画面形象看,门庭双阙浑然一体,前后布局合理匀称,主次分明,显得格外宏伟壮观,自右向左楼宇相连,逶迤交错,气势雄浑,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意趣。屋顶用筒瓦覆盖,其中一楼的正脊上设有火焰尖装置,楼上有人宴饮会见,楼下有登梯、饲马、庖厨、谒见,旁有侍从,恭谨待命,随时供主人使役呼唤 [5] 。

在四川金堂县东汉墓出土一座陶楼房高达105厘米,共分三层。最高一层屋顶为庑殿五脊顶,并用一斗三升的斗拱相托,显得庄严、壮观。底层台基左右各立粗大角柱,两角柱各有侧脚,柱上施一大斗承托横额。正中的坎墙上立竖拱,将开间分为左右两间,左边是楼梯,右边隐刻成谷仓。竖拱之上托一斗三升斗拱,上留、下出、平杀,横眼清晰可见。斗之上托横额,横额上有出檐瓦陇。垂脊尖端有束瓦当作装饰。二楼平座的立柱上各施一大斗,左右暗窗均为镂空菱形格眼。三楼平座上隐刻杆栅式栏杆,角柱的顶上施一斗三升斗拱,拱为曲状(与彭山、乐山东汉崖墓石刻斗拱相似)。正中的一斗三升承托镂空菱形格眼暗窗,栏杆三面空旷,可凭栏远眺。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束瓦当(后来的鸱尾乃沿此发展)。另四垂脊平伸,成庑殿顶形状。

屋顶四角微微翘起,筒瓦、板瓦、勾头都完整无缺。它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木构建筑水平。汉诗《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描写的正是这类高楼。

在四川郫县汉墓出土的石刻画像《宴饮乐舞》,楼阁之前(右边)有车载客而来,车后侍婢相随。右上一间硬山式厨房,釜灶齐备,庖者正为宴饷作膳。正厅之侧有歇山式楼阁一座,楼上一妇女凭窗眺望。正厅是一座高大宽敞的建筑,其上有楼,顶作重檐四阿式;楼上有栏杆、回廊,楼下大厅两侧各立一柱,柱端有一斗三升斗拱。厅内设席,宾主五人并坐,酒宴正酣。

庭院里舞乐百戏,以助酒宴。有叠案、旋盘及蹋鼓之舞,乐人抚瑟歌唱,舞者长袖折腰。如张衡《观舞赋》所说: 搦纤腰兮互折,媴倾倚兮低昂 , 连翩络绎,乍续乍绝;裙似飞鸾,袖如回雪。 在四川遂宁县东汉墓出土的一座反映地主生活的陶楼房,重檐歇山式,下檐正中檐柱上施一斗三升斗拱,上檐有平台,其左右立柱上仍施一斗三升斗拱,平台上有抚琴俑和歌唱俑,底层右边室内一上身袒裸的俳优正击鼓说笑,形象极为生动。

楼阁式住宅也有的与庭院式住宅合而为一,如陕西勉县老道寺一号东汉墓所出陶院落,其主体四合院的北、西两面皆为二层楼房。北楼为庑殿顶,有两重腰檐,当是主人起居活动的主要场所。此院东面为宽三间、高二层的仓楼,正面装扶手楼梯,在通向二层之进粮口处设小平台。底层之出粮口处设活动扶梯。东跨院中有畜圈、鸡埘等。最东端的一栋平房,则估计是庖厨所在。[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