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槎灘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槎灘陂位於中國江西省泰和縣禾市鎮南部牛吼江上,2006年與周矩墓被列為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槎灘陂為南唐周矩(爵譽村周氏開基祖)始創,時間約在958年前後。

槎灘陂位於牛吼江從峽谷流出的地方,在此築陂(溢流壩),將江水分流,枯水季節大部分水量流向水渠,豐水季節則江水溢流入天然河道。水渠自西向東依次流經禾市鎮,在上蔣村時又分為南北兩條支流,分別稱為「南乾渠」和「北乾渠」,繼而流經螺溪鎮及石山鄉,在三派村匯入禾水。為預防水災,在槎灘陂下約七里處,又修築有一段減水的小陂——碉石陂,故二者常聯稱為槎灘、碉石陂。

歷史沿革

這座位於泰和縣禾市鎮橋豐村境內的槎灘陂,一睹它的風采。槎灘陂是江西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為南唐金陵監察御使周矩父子鑿石所建[2],距今1067年,至今仍灌溉泰和4萬多畝糧田。

工程概況

槎灘陂分為主壩和副壩兩部分。筏道、排砂閘,引水渠、防洪堤、總進水閘組成。主壩頂高程78.8米,長105米,副壩頂高程78.5米,長152米,筏道寬7米。水渠自西向東依次流經禾市鎮,在上蔣村時又分為南北兩條支流,分別稱為「南乾渠」和「北乾渠」,繼而流經螺溪鎮及石山鄉,在三派村匯入禾水。在主壩上的基角處,暴露出眾多的紅石條是最早的築壩材料,已阻水千年。這些紅石條分四五層壘疊築起。浸於水中的紅石條有4米長,寬0.4米,厚約0.5米。

歷史意義

據史料記載,周矩在天成末年(公元930年)隨兒子周羨和女婿吉州刺史楊大中遷居泰和的萬歲(今泰和螺溪鎮)。他體察民情,深知群眾受旱欠收之苦,便決定興修水利。公元937年,周矩經過多年的謀劃後,選擇了屬贛江水系禾水支流的牛吼江上游的槎灘村畔,用木樁、竹筱、土石壓為大陂。據《泰和縣誌》記載:古陂長一百餘丈,橫遏江水,開洪旁註,故名槎灘陂。又於灘下七里許,伐石築減水小陂,儲蓄水道,俾無泛濫,名碉石。古陂設計合理,均設在河床堅硬、流緩慢處,以免遭沖毀,並在陂上設置大小泓口,供船、排通行,保證航運暢通。建成槎灘陂後,周矩父子開挖灌溉渠道36條,使當時禾市鎮和螺溪鎮9000多畝田地變成吉泰盆地的魚米之鄉。 由於周矩生前對古陂管理制定了完善的制度,古陂歷時千年仍屹立不倒,惠澤萬頃,至今仍可灌溉泰和、吉安兩縣四個鄉鎮的4萬多畝良田,對我國現有農村水利工程管理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史料記載,古陂建成後,當地就立刻成立了由陂長負責、各有業大戶輪流執政的管理機構。同時,周矩父子置辦田產,獲取穀物,以確保古陂的日常維護經費。據當地介紹,槎灘陂至今已多次修復,並得到拓展和完善。1998年,水電部門在古陂上發現了兩塊刻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3年)蔣氏重修槎灘陂的條石。

視頻

槎灘陂 相關視頻

槎灘陂宣傳片
槎灘陂景區宣傳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