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槲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槲鶇

學 名 :Turdus viscivorus林奈在其1758年著作《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被首次描述,使用了目前的學名。

中文名 : 槲鶇反映了其以槲寄生為食的特點,而學名的種加詞viscivorus的意思也是「食槲寄生者」。

分布地理 : 歐洲、非洲北部、北亞中部。

中國分布 : 西部的疏林和耕地,其中中國境內新疆西南部、西北部天山地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种红色名錄》(IUCN)2016年ver 3.1——無危(LC)。

科學分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 鶇科 Turdidae

屬: 鶇屬 Turdus

種: 槲鶇 T. viscivorus

物種分類

2007年,分子生物學研究表明槲鶇與羽色相近的歐歌鶇(T. philomelos)和寶興歌鶇(T. mupinensis)有較近的親緣關係,這三種鶇從遍布世界的鶇中分化出形成的分支較早,因此槲鶇與歐洲其他的鶇比如烏鶇(T. merula)親緣較遠。[1]

形態特徵

體長平均為27 cm,體型比歐歌鶇大,雄鳥和雌鳥外形相似,頭部顏色斑駁,頦、喉至下腹白色,密布黑色點斑,翅上具兩道白色翼斑。眼周淡黃白色;耳羽褐色具淡黃白色條紋。似歐歌鶇,但體型明顯為大,通體色調顯灰色,下體斑點排列無章。

上體包括兩翅和尾灰褐色,中覆羽和大覆羽羽緣具明顯的白色,次級飛羽有明顯的淺色羽緣;尾羽末端的尖端較凸出,褐色,最外側尾羽的外緣和端斑白色;胸和下體呈淡黃白色並密布醒目的黑褐色斑點,上胸斑點呈條狀近似三角形,其餘為圓形;腹部密布圓形黑斑,尾下覆羽也具有黑斑。

虹膜黑褐色;喙角質褐色,下喙基部黃色;腳為粉褐色。

習性

槲鶇為候鳥,冬天會從北方到南方越冬,遷徙時會形成小型鳥群。雜食動物,以多種昆蟲、蚯蚓、蝸牛、蛞蝓和漿果為食,尤喜食槲寄生的果實,故因此而得名。

冬季時槲鶇會占據果樹,並且拒絕其他種類的鶇前來覓食。生性膽小謹慎,站立時體態正直。

樹上築巢,在以草葉、草根和泥土編織,內鋪有乾草的杯狀巢中產卵,一窩4-5枚卵,卵白色,上有灰褐或紅褐色斑點。

叫聲為乾澀顫音「zerrrrr」及淒郁的下降笛音,似烏鶇,不如歐歌鶇的鳴聲婉轉。

天氣惡劣或在夜間,雄性會在樹木、屋頂或高高的棲木上發出響亮婉轉的鳴叫,一般是在多雨的早春。

繁殖方式

築巢季節從3月中旬持續到7月底,在英國,築巢季節從2月底開始稍早。親鳥頻繁往返銜取巢材,雌雄共同築巢,營巢期持續約1週,前3天為築巢高峰期。

巢呈碗狀,外壁由小樹枝、枯莖構成,中層主要是枯草、軟塑料絲和泥,內墊以細草根、草葉、苔蘚等。巢築在樹籬、灌木叢、樹上、建築物的窗台、河岸、懸崖的外牆或岩石中間。[2]

雌鳥在巢築好後即產卵,每日產1枚蛋,共3-5枚蛋。蛋呈短鈍橢圓形,蛋底色為淡綠色,雜以不規則的灰褐色斑點。產完蛋後雌鳥即開始孵卵,雄鳥主要負責警戒,僅在雌鳥離巢覓食時參與孵卵。在整個孵化過程中由雄鳥餵雌鳥食物。雌鳥白天坐巢時間約佔84.4%。孵卵期間戀巢性極強,人接近巢亦不飛,此時負責警戒的雄鳥會攻擊入侵者。整個孵卵期持續12-15天。

雛鳥

雛鳥出殼當天雌鳥多在巢中保護雛鳥,親鳥餵食次數較少,之後幾天餵食次數增加。13-16日齡起雛鳥陸續離巢,此時尚不能獨立覓食,還停留在巢附近樹枝上等待親鳥餵食。

此外,從3日齡起開始發現雛鳥身上有少量羽蝨,由於雛鳥不會自行清除,日漸增多,遍及全身,且以翅下等隱蔽部位最為集中,對其生長可能有一定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