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子 (樟科植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樟树子 (樟科植物)珠 |
樟树子,又名香樟子、樟木子、大木姜子,是樟科(Lauraceae)植物樟(Cinnamonum camphora (L.) Presel)的成熟干燥果实 [1] 。性味辛、温;有散寒祛湿,行气止痛的功效 。
基本信息
- 中文学名; 樟树子
- 拉丁学名; 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
- 别称; 香樟子、大木姜子,樟木子,樟扣,樟子、樟太蔻
- 界; 植物界
- 门; 被子植物门
- 科; 樟科
- 种; 樟树子
- 分布区域; 广东、广西、贵州、湖南
形态特征
樟树是常绿大乔木,高达30m,胸径5m,树冠近球形。树皮灰褐色,纵裂,小枝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先端尖,基部宽楔形,近圆;叶缘波状,下面灰绿色,有白粉,薄革质,离基三出脉,脉腋有腺体。花序腋生,花小黄绿色。浆果球形,紫黑色,果托杯状 。
樟树子是干燥果实,圆球形,棕黑色至紫黑色,表面皱缩不平,或有光泽,直径约5~8毫米,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果皮肉质而薄,内含种子1枚,黑色。气香、味辛辣。以个大、饱满、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
分布范围
主产于长江以南及江南各地;产广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 。
生长分布
多见于栽培,少数野生于丘陵或低山地带的山谷溪边。鄂东地区各区县及蕲春县各地均有分布 。
生长条件
喜温暖、宜湿润、肥沃的粘壤土栽培 。
采集加工
摘下成熟果实,晒干或风干,为樟树子 。
药用价值
性味
辛,温 。
功效
散寒祛湿,行气止痛。治胃寒腹痛,肿毒。祛风散寒,消肿,祛湿 。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35~60g 。
外用:煎水洗 。
传统应用
治腹痛:樟木子、千斤拔、牛大力、走马箭,水煎服 。
化学成分
樟树子富含各种化学类型的挥发油,如樟脑、肉桂醛、d-芳香醇、1,8-桉叶素、d-龙脑、柠檬醛、乙基丁香酚、p-聚伞花烃、橙花叔醇、8-氧化橙花叔醇、松油醇-4、α蒎烯、香叶醇、金合欢醇、丁香酚、反式-甲基异丁香酚、黄樟油素等,其精油主成分大多含量很高(>80%),具有重要的经济开发价值 。
研究进展
采用电刺激法惊厥模型对樟树子水提液进行了抗惊厥作用的初步研究,实验结果显 ,高剂量樟树子水提液明显提高电刺激法所致小鼠的惊厥阈值,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和自身给药前比较差异极显著,表明樟树子水提液具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其抗惊厥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