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橫山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橫山區地處陝西省北部,鄂爾多斯草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縣懷遠,民國三年(1914年)為別於安徽懷遠,遂依境內橫山山脈主峰而名之。全縣轄10鎮8鄉1個國營農場361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4333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悠久的邊塞重鎮和革命老區。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覆,省民政廳在12月中旬下發文件,同意撤銷橫山縣,設立榆林市橫山區。2016.7月撤縣設區,2016.11月正式掛牌 。 橫山區地處陝西省北部,鄂爾多斯草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清雍正九年(1731年)置縣懷遠,民國三年(1914年)為別於安徽懷遠,遂依境內橫山山脈主峰而名之。全縣轄10鎮8鄉1個國營農場361個行政村,總土地面積4333平方公里。是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以及"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歷史悠久的邊塞重鎮和革命老區。[1]

建制沿革

夏,傳說雍州之域,為熏育氏族活動之地。

商,熏育、龍方之域。

西周,犬戎、西申(白翟)地。

東周,春秋時屬林胡地。戰國時,北屬林胡,南歸魏境。魏置膚施縣於境內(今黨岔附近)。

秦,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始統於秦。境歸秦,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本境分屬朔方刺史部上郡奢延縣(址於現靖邊縣城西北30公里紅柳河南岸)和膚施縣,亦說懷遠堡等地屬白土縣(址在神木縣南)。

新,奢延縣易為方陰縣,西北部屬之。

東漢,屬并州刺史部上郡膚施、奢延縣,今響水一帶歸圜陰縣(址在神木縣南)。

三國、西晉,羌胡地。

東晉、十六國,先後屬前秦、後趙、後秦上郡。晉安帝義熙三年(407),匈奴貴族赫連勃勃破鮮卑、薛乾等部,稱天王建大夏(十六國之一,或稱五胡夏,定都統萬城),歸夏。

南北朝,屬北魏夏州(治所統萬城)化政郡岩綠縣(址原統萬城,即今靖邊縣紅墩界鄉白城子),後歸西魏化政郡。北周保定三年(563),銀州(今黨岔)一帶改屬北周雕陰郡儒林縣(址榆林縣東南)。

隋,大業十三年(617),鷹揚郎將梁師都起兵反隋建梁國,屬梁。

唐,為關內道夏州朔方縣(址白城子)、德靜縣(內蒙古烏審旗東南)和銀州儒林縣。

五代十國,屬定難軍夏州、銀州。

北宋,以橫山為界,西北部歸西夏,南部為宋地屬永興軍路延安府綏德軍。

南宋,以蘆河、無定河為界,北部歸西夏夏州,南部為金地屬鄜延路綏德州。

元,為陝西行省延安路米脂縣。

明,分屬陝西省榆林衛和延安府米脂縣。

清,雍正九年(1731)取"懷柔邊遠"之意,置懷遠堡為縣(治所今舊縣城),屬榆林府。

民國三年(1914),為別安徽省之懷遠縣,遂依境內橫山山脈更名橫山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陝北工農政府領導群眾開展土地革命,境內成立赤源縣(址麻城界)和米西縣(址石窯溝鄉牛肋脖灣)。

1946年10月,縣府易幟,縣境改屬榆橫政務委員會(設於鎮川)管轄。

1947年,歸陝甘寧邊區政府綏德分區所轄。翌年,改屬榆林分區。

1958年12月,橫山區置撤銷,本境分別劃入榆林、靖邊、米脂縣。

1961年9月,縣復,隸屬陝西省榆林地區至今。

行政區劃

截至2017年11月30日,橫山區轄1個街道辦,13個鎮、4個便民服務中心:橫山街道辦、石灣鎮高鎮鎮武鎮鎮黨岔鎮響水鎮波羅鎮殿市鎮塔灣鎮趙石畔鎮魏家樓鎮韓岔鎮白界鎮雷龍灣鎮、艾好峁、雙城、石窯溝、南塔等四個便民服務中心。

地理環境

位置

橫山區位於陝西省北部,毛烏素沙漠南緣,明長城腳下,無定河中游,僻處內蒙陝西交界,古稱塞北邊陲。縣境北倚榆林,南抵子長,東靠米脂,西搭靖邊,西北與烏審旗接壤,東南同子洲縣毗鄰,西起雷龍灣鄉沙梁村,東止黨岔鄉朱家溝,南始石灣鎮中青灣,北至白界鄉老莊子,緯度北緯37°22′~38°14′。縣城地理坐標是東經109°14′,北緯37°56′,扼榆定公路之咽喉,距省會西安723公里,行署榆林102公里,米脂縣城108公里,靖邊79公里,子洲87公里,烏審旗治122公里。

地貌

橫山區地勢大致從西向東、從西北向東南傾斜,其地勢西南及中部高,東北及南部低。西南部的西陽坬山為制高點(海拔1534.9米),東北部的無定河出境口河床是最低處(海拔僅879米)。西南部海拔大都在1300~1530米,東、北部海拔一般是900~1200米。白於山東段東北向延伸部分由西南伸入境內,亘貫境南,構成近似東西向的橫山山脈,使東南部成為黃土高原的北緣地帶,水土流失嚴重,是黃土覆蓋的丘陵溝壑區。毛烏素沙漠南緣西南向擴移的流沙又自西北部進入長城內外,猶如兇猛的沙龍俯臥北部境地,使西北部變為毛烏素沙漠南緣地段,風蝕作用強烈,系沙地連片的風沙區。

氣候

橫山區常年日均氣溫8.6度,氣溫的一般特徵是年際、月際變化大,極端最高氣溫攝氏38.4度,極端最低氣溫攝氏零下29度。年平均大於攝氏30度的高溫日42天,小於攝氏零下20度的低溫日7天。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氣壓控制,夏季受大陸低氣壓影響,氣壓系統有着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年平均氣壓為890.5毫巴,極端最高氣壓917.9毫巴,極端最低氣壓是871.9毫巴。年極端最高氣壓出現在氣溫最低期的12月和1月,極端最低氣壓出現在冷暖空氣交替頻繁的4月或5月。[2]

資源

土地資源

橫山區總土地面積4333平方公里,總土地面積650萬畝,農耕地100萬畝,林業用地270萬畝,牧業用地250萬畝。

水資源

境內主要河流屬黃河水系,有無定河、蘆灌、大理河、小理河、黑木頭河等大小河流115條,年自產水2.02億立方米,過境水流量3.83億立方米,年均流量2924萬立方米/秒,年徑流量5.85億立方米,水利資源蘊藏量7322千瓦,地下水可利用開採量達7277萬立方米。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煤、天然氣、石油、礦鹽、高嶺土等近10種。煤炭總儲量達500億噸,屬舉世矚目的陝北神府煤田帶。天然氣面積大,含氣層位多,總儲量為1.56億立方米。石油預測儲量500萬噸。礦鹽屬榆、米、橫特大礦鹽區,總含量在13000~18000億噸。境內地下還有油葉岩、石灰石、沙炭等礦產資源。

動植物資源

動物和野生動物近30種。植物資源有農作物、經濟作物、樹木、綠肥和野生植物150多萬種。

人口

乾隆四十年(1775年),縣內12973戶,83640人。嘉慶十年(1805年)14266戶,92212人。道光三年(1823年)增為97653人。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橫山區人口只有5萬稍多。民國元年至三十五年(1912~1946)的35年中,橫山區計減少15000餘人,平均每年減少450人左右。

1949年,縣內有62142人;1964年,167883人;1982年,223080人;到1989年底達258999人,是1949的4倍多,平均每平方公里由13人增加到61人。1949~1989年的40年中,橫山區淨增196857人,平均每年淨增4921人。

2012年,橫山區總戶數106387戶,戶籍人口為370803人,其中男性人口193836人,女性人口176967人,分別占總人口的53%和47%。出生人口7010人,死亡人口2091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51‰。[3]

經濟

農業

橫山歷來種植經濟作物,境內農戶大都把經濟作物收入當作一項主要的家庭副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着農村經濟體制的變革,縣境農民對種植經濟作物、經濟林木、藥材等積極性更高。縣境長城沿線的風沙區、中南部的丘陵溝壑區以及無定河、蘆河、大小理河的川道地區農戶把峁邊線以下的荒坡、荒溝、荒沙和門前屋後一些零碎的閒散地都充分利用起來種植各類經濟作物。

1984年,橫山區小麻種植面積1.68萬畝,畝產84斤,總產5647斤。種植西瓜甜瓜5800畝,收入261萬元。桑林面積是15823畝,收穫喬繭97.6擔。紅棗96萬斤,年收入19萬元。

2010年,完成農林牧漁服業總產值15.7億元,增長8.5%,其中,農業產值8.3億元,增長50.9%;林業產值0.41億元,增長2.5%;牧業產值6.3億元,增長6.8%;漁業產值0.07億元,增長16.7%;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0.65億元,增長8.3%。糧食播種面積112萬畝、糧食產量16.6萬噸,分別增長1.8%和17.4%,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6萬噸。"橫山羊肉"被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為"全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新啟動建設養羊示範村38個,羊子飼養量達到139萬隻,增長6.1%,其中羊存欄73.8萬隻,增長11.6%。生豬飼養量達到30.1萬隻,較上年下降2%。全年肉類總產量27605.8噸,增長1.5%。

2012年,農業生產創歷史新高,實現糧食產量17.6萬噸,同比增長4.8%;完成造林面積15.6萬畝,增長11.4%;羊子飼養量達到162萬隻,豬飼養量達到16.8萬頭,大牲畜飼養量達到2.86萬頭,實現肉類總產量19376噸,實現奶類產量2455噸。完成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20.6億元,其中,農業8.1億元;林業0.5億元;牧業11.2億元;漁業0.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0.7億元。

工業

唐代以前就有為建造廟觀而築土窯燒制磚瓦的傳說。有證可考的是秦代修築長城通過橫山區時,其所需大量磚塊當系橫山區所制。以曾燒制磚瓦而獲名的地方有:吳瓦窯、磚窯溝、磚梁等。明清時,縣境內燒制磚瓦已較普遍。也有燒制石灰的灰窯,其歷史大致與燒制磚瓦的歷史相同。

1971年國家投資43萬元,在石井建造一座水泥廠,生產300號水泥和黃粉水泥。1978年,為配合橫山火電廠土建工程的需要,縣工業部門在樊家河村建起機磚廠。1979年該廠建成投產,當年產磚300萬塊,總產值達11.75萬元,創利潤3萬元。1981年,火電廠下馬,機磚廠停產。1983年該廠遷移到橫山區城南的邵家坬村,恢復生產。1989年,生產磚425萬塊,總產值為18.5萬元。固定資產原值39.1萬元,職工77人。

2010年,工業經濟穩步回升。受金融危機和投資環境影響,工業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生產持續回落,基數較低。生產原煤500萬噸,生產原油18萬噸,天然氣18億立方米。工業完成增加值50.7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9.0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38.5億元;實現利稅14.9億元,實現利潤12.2億元。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86.3億元,實現增加值59.13億元。煤炭企業實現產值38.7億元;原油實現產值4.4億元;天然氣實現產值34.8億元;電力企業實現產值1.84億元;化學製品企業實現產值2.34億元;豆類加工企業和牲畜屠宰企業實現產值0.1億元。[4]

交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橫山區沒有一條通汽車的幹線或支線公路。只是在1936年,國民黨出於其"剿共"的目的,徵用上千民工修建石灣至寧州關約20公里的一段公路。

1955年12月魚靖(魚河至靖邊)幹線建成通車。1958年開始修復石灣至寧州關的公路,1963年通車。1969年,國家出於戰備需要,決定將綏德到靖邊的公路改建為國家三級標準的國防公路,1972年改建完畢。至此,穿過橫山區境南北的兩大公路幹線告成。在此基礎上,橫山區各鄉鎮大力發展縣鄉公路和鄉間公路。1976年橫山區實現了社社通公路。1989年底,修建各級公路總長達1269公里。

2010年,橫山區完成營運性公路客運量46.8萬人,完成客運周轉量3978萬人/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貨運量149.5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22425萬噸/公里。修建通鄉公路30.3公里、通村公路100公里、通達工程476.9公里。

2012年,橫山區共修建運煤專線32公里、通村公路90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客運量281萬人、完成客運周轉量19670萬人/公里、完成營運性公路貨運量128萬噸、完成貨運周轉量28160萬噸/公里。

社會

衛生

1948年橫山區成立衛生所,僅有3名醫護人員。1968年以後,又有醫大本科生28名和數十名各衛校畢業生來橫山區工作,衛生技術力量得到充實,各地段醫院也先後開展外科手術。從1980年起,每年有10多名橫山區中專衛技人員畢業回縣工作,同時積極選送衛技人員進修,緩解衛技人員青黃不接的危機。1981年榆林地區進行衛生醫療系統的職稱晉升考試,橫山晉升中醫內科主治醫師2名,西醫師26名,中醫師12名,中藥師3名。

1989年,橫山區有衛生醫療技術人員共417人,其中,中醫師34人,西醫師91人,中藥師6人,西藥師5人,中西醫士81人,護士32人。

2010年,橫山區共有衛生機構31個,其中:鄉級衛生院21個、民營醫院7個、縣級醫院3個。衛生技術人員488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為96.3%。

2012年,橫山區共有醫療衛生機構40個,其中:縣級醫院3個、鄉級衛生院21個、民營醫院9個。橫山區衛生技術人員918人。

科技

解放前,橫山的科學技術十分落後。1978年有科技人員344人,其中工程技術人員53人,農業技術人員65人,衛生技術人員134人,科研人員9人,教學人員(自然科學方面)83人。1983年,有384名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取得了技術職稱,未評定職稱的科技人員1555名,共1939名,分布在農、林、水、牧、建築、氣象、衛生、統計、財經等10多個不同的事企業單位工作。

2010年,橫山區申請專利18件,授權11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5396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251人。

2012年,橫山區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共投入3760萬元用於科技研發,申請專利20件,授權5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達5977人,其中農業技術人員304人。

文化藝術

戲劇

橫山流行的戲劇有秦腔、山西梆子、道情、眉戶、皮影、木偶戲等數種。其中以道情、秦腔較盛行。道情流行時間長,地區廣,清末民初為極盛時期,劇目有《相子出家》、《張連賣布》、《小放牛》等。山西梆子在解放前的一段時間也很活躍。自橫山區秦腔劇團建立後,道情和山西梆子逐漸衰落。皮影、木偶戲,也曾在橫山流行過,現已絕跡。橫山原無秦腔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國民黨波羅駐軍騎兵團的劇團演唱秦腔。受該劇團的影響,波羅群眾於1950、1955年先後成立業餘秦腔劇團,秦腔逐漸成橫山人民最喜愛的劇種之一。

陝北說書

橫山區境流傳的陝北說書,有悠久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曲藝。從事說書的人多是盲人,60年代初有百餘人,遍及橫山區。建國前,盲藝人走門串戶,為群眾說平安書,祈福增壽。有的還兼搞"卜卦、算命"等迷信活動。陝北說書形式簡單,活動方便,不受時間、地點和聽眾人數的限制,窮鄉僻壤都可到,家庭院落,田間地頭都可說。陝北說書原來只是一人表演,在右小腿綁三層竹板,左膝上綁一扇小銅鈸,右手背戴一串螞蚱子,配合三弦,彈說帶唱。70年代後,陝北說書有新的發展,由單人說唱,變為1~5人聯合說唱,樂器也增加板胡、二胡、笛子、四頁瓦、小鑼、小鼓、小鈸。演唱生動活潑、豐富多彩。

民歌

民歌,在橫山城鄉流行很廣,是勞動人民口頭創作,口頭流傳下來的,分傳統民歌和新民歌兩種,包括小調、信天游、勞動號子、風俗歌、秧歌等。內容以愛情為主,反映舊社會勞動人民爭取婚姻自主,反抗封建壓迫的鬥爭精神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鬥爭與解放後人民民主幸福生活的讚頌。它的特點是純樸優美、活潑、上口,歌詞信口而出,"游天"而唱。[5]

旅遊

五龍山廟

五龍山廟位於五龍山鄉。五龍山的延伸部分兀立黑木頭川中,高約70米,山勢雄偉,風景秀麗,法雲寺即建其上,是遠近聞名的古寺。法雲寺始建於唐代,明萬曆、崇禎、清康熙、乾隆時陸續擴建。主要建築有釋迦佛殿、青雲台、無量祖師殿等。1984年橫山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橫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7年公布為榆林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方位保護單位待批。

野貓山廟

野貓山廟,又稱靈應寺,位於橫山區韓岔鄉野貓山村東的大山峁上。占地3000多平方米,座西北,向東南,東西為溝,南北約2.5公里的長峁。寺廟建於明萬曆年間,大清乾隆二十年、三十八年,道光年間進行擴建和維修。現廟宇由祖師、娘娘、靈官、龍王、山神、土地、奎星爺、文昌等廟建築組成。祖師廟、娘娘廟為主體建築,內為拱洞式,頂為竭山式,面寬分別為8.45米,進深分別4.4米和4.25米,卷棚為竭山勾搭式瓦頂。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廟內局部建築及所有神像被破壞,八十年代逐漸修葺復原。[6]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