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横路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横路乡隶属于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位于武宁县北部,幕阜山下、柘林湖畔,东接鲁溪镇、官莲乡,南邻宋溪镇,西毗大洞乡,北连泉口镇。行政区域总面积146.8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横路乡有户籍人口24391人。

旧时,横路乡境域属升仁乡十一、十六、十七都;1984年,撤横路公社建横路乡。截至2020年6月,横路乡下辖11个行政村。乡人民政府驻横路街。

2019年,横路乡完成财政总收入5769.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24亿元。[1]

区域概况

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横路乡位于长江以南,武宁北部,幕阜山下、柘林湖畔。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61″,北纬29°12′51″。

东临鲁溪镇三湾村;南隔南皋山与宋溪乡南皋村相连;西越回头山与伊山交界;北毗泉口镇金水村。境内东西长16公里,南北宽8.8公里,国土总面积141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2006年,全乡下辖11个行政村,102个村民小组,年末总户数4911户,总人口20254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44人;耕地总面积17344.6亩,其中,水田11567.6亩,旱地5777亩,人均占有耕地0.86亩;乡政府机构历驻横路集镇;316国道从境北越过,至县城的省道穿跨境内东南部,距武宁县城30公里,距九江市108公里,距省会南昌160公里,距武汉市180公里。

横路地处太平山南段,地势西高东低。地理坐标:东经115'46',北纬29'25'。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70C,年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3.50C,年极端最高温度为410C。无霜期年平均约240-286天,无雪期约300天左右,无冰期约28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437毫米。

1939年(民国28年)7月,全国划分为五个时区,即中原时区、陇蜀时区、西藏时区、昆明时区和长白时区,横路属中原时区。抗日战争期间,全国各地一律暂定以陇蜀区时间(即重庆时间)为标准,解放后以北京时间为标准。[2]

历史由来

横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证,早在商代时期,港北丰良便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唐代时期,横路冷氏开祖冷深之落居花园筲箕畈,后迁南坑冷家坊,子孙先后分居横路各庄及外乡外县。新溪南丰黎姓于元代由本县莲花迁入;明初时期,有胡、董、陈、张、邓、冷六姓先后进山,落居现横路集镇周围;清代和民国时期,迁入横路者最多。这些祖先们安居从业在横路这块土地上,庆衍椒蕃,瓜迭延绵,经历了三千多年的沧桑变迁,形成了现在一个具有两万多人口的乡镇,传承着许许多多的古文化和古文明。由于古镇处交通要塞,客商南来北往,物流车水马龙,历史上曾是武宁县农村旺镇之一,解放前后,区乡政权机构一直设置于此。

横路,隶属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管辖。旧县志记载:"武宁向属巨邑,编乡二十,唐李巽奏乡武宁西八乡为分宁,南唐时复割县南地以益靖安,后并升义入升仁乡……",据此,横路早在唐代时期编属升仁乡所辖,直至民国18年。民国19年(公元1930年),武宁县设置五个区公所,横路为第五区公所;民国24年(公元1935年)改为联保第五区;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改称横路乡;1949年6月至1958年9月,横路一直为区建置;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后,横路改称乡人委(公社);1961年10月,撤乡并区,横路公社属路口区管辖;1968年成立横路公社和株林公社;1969年4月横路与株林两公社合并又并入路口公社;1972年2月,撤销区建制,横路从路口公社分出成立横路公社;1984年5月,国家实行机构体制大改革,撤社设乡,成立横路乡人民政府,直至现在。

土地面积

东西直径为16公里,南北直径为8.2公里,土地总面积141平方公里,折合约211500市亩。其中:

耕地11.6平方公里,折合约17344.6亩,占总面积8.2%;

山场114.5平方公里,折合约171768.3亩,占总面积81.2%;

水域8.5平方公里,折合约12825.3亩,占总面积6%;

住宅3.2平方公里,折合约4865.1亩,占总面积2.3%;

公路0.8平方公里,折合约1131.3亩,占总面积0.6%;

其它2.4平方公里,折合约3565.4亩,占总面积1.7%;[3]

土壤概貌

横路乡土壤,山区以黄壤为主,丘陵地带以红壤为主,在高山地区,大部分是石灰岩或者变质岩的地区。山坡多为棕壤,山间盆地由于地下水位高,多为潜育性水稻土壤。高照地带多为石灰岩红壤,肥力较高,沿河多为冲击土壤。

全乡土壤,因受地形地貌和母质的影响,而显示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在中低丘上的主要土壤是红壤,由于受母岩性质差异的影响,在丘陵地带也常见发育幼年的紫色土,红壤性土,石灰土等。该乡冲积平原和丘陵等地,由于长期种植水稻,在水耕熟化的影响下,形成了全乡的主要耕作土壤--水稻土。各类土壤的分布,与该乡构造地貌和母质类型的差异基本一致,显示出层状分布规律,反映出了山区丘陵土壤分布特点。

土壤母质主要是红砂岩、石灰岩、页岩和灰岩等。

1959年11月,县成立土壤普查规划委员会,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土壤普查和规划工作。

通过普查,该乡共有土壤16种,其中水田10种,旱地6种。

水田为黄土、乌泥、潮土、夹沙土、泥土、沙土、死黄土、深泥、白蟮泥、冷浆田等;旱地为黄土、沙土、死黄土、潮土、泥土、夹沙土等六种。

成土母质有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泥质页岩类风化物,石灰岩类风化物,红砂岩类风化物,河积物等5种类型。

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值为2.571%;

土壤氮素含量平均值为0.156%;

土壤速效磷含量平均值为5.516ppm;

土壤速效钾含量平均值为109.35ppm;

土壤大多数偏酸性,强酸性土壤水田占0.5%,山地占3.8%,碱性土壤水田占3.5%,旱地占10.1%,山地占1.3%。

地形地势

全乡地形如同从东南伸向西北的虎头,但在地势上则由西向东渐缓,西南为高山,东北是丘陵,中、东、北部多为平原地带。整个地势犹如盆地之形。

北部山区

位于该乡金盆、儒庄、上富、白扬中小港和金盆扬屋坑,与泉口金水村交界。于大富河上游,横路至金水公路穿腹而过。上段为幕阜山脉地带,中下段为梅岩山脉地带,大富河由北向南川流直下;三面多山,中南部沿大富河西岸有较大开阔地带,境内有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4000余亩,是全乡农业重点区域。

东南部山区

位于花园、株林、港北、南坑。于柘林湖尾部,四村均属柘林库区。南北高山,南系南皋山山脉,北系梅岩山脉,正东紧连柘林湖,中部沿花园河北岸为较大平区,东偏北多为丘陵地带,并有花园、株林两大库湾,面积约800亩;北线公路沿梅垅、穿株林、过南坑直上南皋山,北部多为山垄,南部南坑村似盆地,东部港北村半边丘陵半边山水,柘林湖中绿岛如连,其库湾面积约1000亩。

西南部山区

位于横路、泥山、林业、新溪一带。地势西高东低,西南向东北倾钭,从林业直出为一长垄,武陵山河西岸及横路集镇周边均属开阔平区;西北部多丘陵,海拔约在200-400米;本部最高山峰为太平山脉的回龙寺,鹿角表,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著名道教圣地回头山坐落于此地。

西北部山区

位于新溪、白杨、上大富一带。西北高山,东南丘陵,自西北向东南缓伸,中部白杨河坪至新溪源一带为较宽平原。从白杨中心经中、下小港至上大富为狭长垄,两侧高山。白杨河直流汇入大富河。沿河两岸有小块平塅。最高山峰仙姑脑,海拔870.5米。该处因紧靠路口老苏区,白杨、上富的行政建制曾编入路口区金水公社。[4]

资源状况

横路,是一块风水宝地,境内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胜景。全乡主要森林资源有:松、杉、樟、柏、槠、枫及毛竹、水竹、桂竹、苦竹等;中药材资源主要有:何首乌、半夏、苦参、车前草、活腥草、大活血、必大、防杞、黄精、金银花、野菊花、细辛、枇杷叶、艾叶等;兽类动物主要有老虎、野猪、野兔、黄鼬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矾、铁、铅、煤、大理石、石灰石等,尤以矾储量最大,分布在洞门一带;水资源主要有:柘林库水面积2000余亩;新溪源水库最大库容量188万立方米,于1978年建成水电站,年发电量30万度,装机容量140千瓦;栋石水库库容量60万立方米,2002年建成水电站,年发电量35万度,装机容量120千瓦。

农林水是横路发展的三大基础。横路是一个农业大乡,历代种植粮食作物有稻谷、红薯、小麦、玉米、芋头、大豆;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芝麻;经济作物有棉花、苎麻和中药材。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和生产关系的变革,由地主阶级封建所有制,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最后形成了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使农民长期享有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为提高粮食产量,建国以后在耕作制度上实行了"六改":单季改双季、旱地改水田、高杆改矮杆、常规改杂交、串灌改沟灌、两熟改三熟,粮食产量由解放前亩产300-400斤增加到800-1000斤。同时,大力推广水稻育秧、化学除草、病虫防治等一系列农业科学技术,既保持了粮食高产丰收,又减轻了农民的劳动量。1990年代后期,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农民"什么挣钱种什么",全乡大面积种植优质稻、中药材和棉花,以优质稻作为全乡农业的支柱产业。建国后,农业业机械有较快发展。解放前及1950年代初,全乡农机保有量为零,吃米靠牛碾,抗旱用水车,货物运输肩挑手提。在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21世纪后,全乡的农业机械从类型、数量、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至2006年,全乡柴油加工机械共计80台,960马力;用于粮食加工的电动机44台,598马力;排灌电动机12台,163马力,交通农用机械共计37台,2567马力;农业作业机械有中型收割机5台,耕整机8台,旋耕机12台,共计314马力。全乡共计农用机械198台,4702马力,比1980年增加1974马力,是1960年代的7倍。横路具有较为丰富的林竹资源。横路、泥山、新溪、白杨4个村为半林区村。全乡共有山场面积171000余亩,占全乡国土总面积的81.2%;其中有林面积113583亩。解放前,绝大多数山林均归地主恶霸所有,木竹生产经营为地主、木商所垄断。新中国成立后,林业权属的变革经历了土地改革、"四固定"、林业"三定"和林权改革四个重要时期。在2004年9月开始的林权改革至2007年10月全部结束。2007年4月20至21日,国家总理温家宝视察武宁,对武宁的林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在临别前题字"山水武宁"。自此,在全县范围再度掀起"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林权改革热潮。全乡17万多亩山场全部划分到户,并全部申请换发了山林权属证书。同时,减轻了林农负担,增加了林农的经济收入,林业生产迈进了新的历史时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前横路乡水利设施情况无具体记载。建国初期,全乡仅有水塘38座,坡坝16处,总蓄水量23.3万米,旱涝保收面积1600多亩,占耕地面积的8.8%。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水利作为农业命脉来抓。经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和1970年代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水利大会战、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推广科学种田等,全乡先后建成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和接近小(二)型水库共16座,新挖山塘355座,新建引水工程152座,新建提水站5座,治理河道4条,共计长度10536米;新建库湾8座,养殖面积800亩;同时,进行了花园河流域重点治理及修复较大水毁工程18处。至2006年12月,全乡共计水利工程550处,有效灌溉面积8974.3亩,占耕地面积59.2%,占水田面积78.2%;保证灌溉面积8740亩,占耕地面积57.7%,占水田面积76.1%;旱涝保收面积6466亩,占耕地面积42.8%,占水田面积56.3%。[5]

经济概况

横路,集"老区、库区、山区"为一体,历来属于贫困地区。1985年在实施"七五"扶贫计划中,被确定为扶助乡镇之一;1994年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又确定为全省重点扶贫村。横路是山区丘陵地形,解放前,交通极其不便,长期是单一的农业经济。特别是日军侵华之后,匪患、兵患、苛捐杂税、高利贷盘剥等多重压榨,人民生活贫困,过着"镰刀挂上壁,农民没饭吃"、"红薯大麦半年粮,米粮野菜塞肚肠"的困苦生活。解放后,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横路人民发扬"解放思想、团结拼搏、多谋善干、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认真贯彻执行县委提出的"农业稳县,工业强县,流通活县,科技兴县"的发展战略,乡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经济实力快速增长,逐渐由贫困乡走向富裕之乡。2006年,全乡工农业产值2121万元,比1982年的660万元增加1461万元,增长221.3%;财政总收入667.9万元,比1982年的218万元增加449.9万元,增长206%;完成上交县财税19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比1982年的92元增加1508元,增长17.4倍。邮政、电信营业全部实现微机化、电子化。至2006年12月,全乡邮政储蓄余额450万元,居全县之首。函件营额1.3万元,报刊发行营额1.18万元,电信业务收入96.5万元。

横路的经济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大量的劳务输出,不断给乡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横路,是全县劳务输出时间最早、人数最多、经济效益最大的乡。早在19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浪潮的掀起,横路就已经有部分村民外出从事劳务。横路人民勤劳智慧,商品意识历来较强,随着思想的解放,全乡劳务输出蔚然成风。到20世纪90年代,全乡有6千多劳务输出大军走南闯北,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年收入两亿多元。据不完全统计,全乡外出务工人员中,开办家居装饰公司和其它公司、厂约150多个。担任经理、监理及管理阶层人员约计1000多人,专业技术人才3000多人,并涌现了一批百万富翁、千万富翁和亿万富翁。其中已有不少人把在外学到的技术,挣到的资金,带回家乡创办企事业。艺邦集团创始人余静赣,横路乡花园村中塘畈人。1991年开始在广洲创办"三星建筑设计艺术中心",1998年又成立了"星艺、华浔、名匠、三星"四大装饰品牌,成为全国首家正式通过国家工商部门注册、专门从事家装设计、施工的民营企业。16年来,余静赣为横路家乡的务工人员搭建起了就业的平台,一批横路人成为其"四大公司"的核心骨干,并造就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使横路成为一个名符其实的"装饰之乡"。2003年,他满怀报效家乡的深情,毅然计划投资1.8亿元在横路丰良创办了"九江(丰良)国际艺术学院",帮助家乡贫困学子圆就大学梦,成为江西省农业厅、九江市阳光工程办、老建办和县库区办的扶贫基地。2004年星艺、华浔两大公司分别被中国建筑装饰协会评为"全国住宅装饰优秀企业"等称号,余静赣被该协会评为"全国装饰修行业优秀企业家"。[6]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