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炭疽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樱花炭疽病
症状
开花前后在幼嫩叶上形成茶褐色的圆形病斑,病斑相互愈合可引起叶处穿孔。6月份以后叶片变硬,叶面上病斑粗糙,为黑褐色小型或大型及不规则形病斑。发病严重时,可引起大量落叶,并引起枯芽。[1]
病原
病原菌为Glomerellacingulata(Stoneman)SpauldingSchrenk,属子囊菌亚门,球壳菌目,小丛壳属。无性阶段为GloelsporiumfructigenumBerk.属半知菌的黑盘孢目盘圆孢属。
发生规律
病菌以菌丝在枯死的病芽、枯枝、落叶痕及僵果等处越冬。第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借风雨传播为害。发病潜育期在成熟果实上为2-4天,幼叶上为4天,老叶上则可长达3-4星期。
因本病靠雨水传染,所以降雨多的年份,发病相应较重。病菌发育温度为10-30℃,以25℃为最适。
分布与危害
危害樱花。[2]
防治方法
清除越冬菌源,即彻底清除树上病枝、僵果。
谢花后半月,病菌开始侵染时,喷布第一次药剂,可定期喷施国光银泰(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国光思它灵(氨基酸螯合多种微量元素的叶面肥),用于防病前的预防和补充营养,提高观赏性;
发病初期,病初期喷洒25%咪鲜胺乳油(如国光必鲜)500-600倍液,或50%多锰锌可湿性粉剂(如国光英纳)400-600倍液。连用2-3次,间隔7-10天。
参考文献
- ↑ 樱花品种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微信
- ↑ 稀奇樱花竟患上炭疽病搜狐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