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橉是一個漢字, 拼音: lìn, 筆劃: 16。[1]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𠀤良刃切,音吝。木名。《郭璞·江賦》橉𣏌稹薄於潯涘。《本草》橉木,一名橝,生江南深山。燒灰淋汁以釀酒,主心腹症瘕。亦可染色。
又《類篇》木皮曰橉。
又《廣韻》良忍切《集韻》《韻會》里忍切,𠀤音嶙。《玉篇》楚人呼門限曰橉。《淮南子·汜務訓》枕戸橉而臥者,鬼神蹠其首。
又《博雅》橉砌也。
又《廣韻》牛車絕橉。 《正字通》無門限義,失考。
基本釋義
基本解釋: 古書上說的一種樹,亦稱「橝」或「橉筋木」,樹高大,木質堅硬,可染絳色,葉子可釀酒。
門檻:「枕戶橉而臥者,鬼神蹠其首。」 樹皮。 枂字取名的寓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