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檀和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檀和之(?—456年),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人,檀凭之子,檀道济堂弟,南朝刘宋名将。

  • 早年出任始兴内史、始兴太守。元嘉二十年(443年),升任交州刺史、龙骧将军。所在有威名,盗贼屏迹。元
  • 嘉二十三年(446年),率军攻克林邑国。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回师豫章,平定胡诞世叛乱。并论林邑功,封云杜县子,食邑四百户。
  •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太子左卫率担任刘骏的镇军司马、辅国将军、彭城太守,参与元嘉北伐。
  •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在京师弑父自立后,檀和之南奔归顺刘骏,后随刘骏攻克京师建康。
  • 宋孝武帝即位后,以为右卫将军、豫章太守。参与孝武帝初年(453年),北魏求通互市的大臣讨论。孝建二年(455年),迁任辅国将军、豫州刺史、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同年八月,出为南兖州刺史。
  • 孝建三年(456年),病卒。孝武帝追赠他为“左将军”,谥曰“襄子”。后又加赠安北将军,改谥“壮侯”。

基本信息


姓名    檀和之  
谥号    襄子→壮侯   
赠官    左将军→安北将军      
出生地   京口(今江苏镇江)
出生时间  不详   
去世时间   456年 
所处时代   南朝刘宋   
主要成就   征讨林邑、平定胡诞世叛乱、讨伐北魏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 檀和之,高平金乡人,父亲是当初与宋武帝刘裕一同起事讨伐桓玄,但期间战死的檀凭之。 [1]檀和之应该是檀凭之的少子,而非长子,故没有继承父亲封爵的资格。他的早年事迹不详,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经有在任始兴内史的记载,同时兼任始兴太守。
  • 元嘉二十年(443年),冬十二月庚午,檀和之被宋文帝升任为龙骧将军、交州刺史。史载檀和之镇守交州期间“所在有威名,盗贼屏迹。每出猎,猛兽伏不敢起。” [2]

征讨林邑

  • 宋文帝以“林邑顽凶,历代难化,恃远负众,慢威背德。北宝既臻,南金阙贡”,于是命令檀和之率军陈兵日南郡,修文服远。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宋文帝因为林邑国虽然多次入朝称臣进贡,但时常反复无常地侵扰交州边境,遂命檀和之率领太尉府振武将军宗悫等人领兵攻打林邑国。檀和之先派其司马萧景宪为前锋主将,宗悫为前锋副将,兵发林邑境内。面对刘宋集结大军来攻,林邑国王范阳迈二世派使者上表刘宋朝廷,佯装恐惧,上表愿意归还以往所掠夺的日南郡的全部民户,并进献金银珍宝。宋文帝于是在对檀和之的诏令中称林邑王若是诚心求和,可以让其归顺。不过林邑此举,实则为缓兵之计。
  • 二月,檀和之亲率大军到达朱梧戍,派遣姜仲基、蟜弘民、毕愿及高精奴作为使臣出使林邑国都城典冲(今越南茶荞),但却遭到林邑国王范阳迈二世的扣押,只让蟜弘民回来复命,虽然言辞上还是很诚恳归附,不过对刘宋大军的防范愈来愈高。檀和之闻知使臣被扣押,大怒,于是号令三军向林邑发动进攻。檀和之先派萧景宪等率军攻打林邑北部重镇区粟城(今越南广治西北),萧景宪、宗悫等人击败范阳迈二世派往援助区粟的林邑兵,接着专心攻城。
  • 五月,宋军攻下区粟城,斩杀区粟守将范扶龙,并获取了大量金银财物。檀和之随后率军乘胜进击,进逼至象浦。林邑王范阳迈二世于是聚集全国兵力,在象浦与宋军展开决战。范阳迈二世以身披铠甲的象群冲阵,一度使得宋军不敢向前。后来宗悫提议用狮子的外型去威吓大象,可以取胜。檀和之采纳了宗悫的计策,便命三军制造了一大批狮子模型,推到阵前与林邑的象群对峙。林邑的象群果然因为受惊而奔溃,于是宋军趁势反击,林邑军大败。随后,檀和之率军继续进攻,一直打到并攻破了林邑都城典冲,林邑王父子仓皇逃走,于是宋军占领了林邑都城,在城中获得了不少连名称也不知道的奇珍异宝,檀和之下令将城内的金银财宝全部搬空,又销其金人,得黄金数万斤。至此,宋军占领了林邑国全境。经此征讨,林邑“家国荒殄,时人靡存”,元气大伤,此役更使“中国国威远播”。宋文帝听闻战报,下诏嘉奖檀和之的战功,征召他入朝当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 [3]

平定叛乱

  •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冬十月壬午,胡诞世胡茂世兄弟在豫章举兵叛乱,并率领群从二百余人攻破郡县的府衙,杀害豫章太守桓隆之、豫章令诸葛和之,欲奉当时被废为庶人的软禁在豫章的刘义康为帝。檀和之当时正从交州回师建康,途经豫章,于是率军平定了豫章城内的叛乱,斩杀胡诞世、胡茂世兄弟,稳定了豫章城的局面。
  • 之后,檀和之到建康面见宋文帝,宋文帝因为檀和之讨平了胡诞世、胡茂世兄弟的叛乱,再加上之前攻克林邑的功绩,封檀和之为云杜县子,食邑四百户。后迁官至太子左卫率。 [4]

参与北伐

  •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檀和之自太子左卫率转任为当时镇守徐州的武陵王刘骏的镇军司马、辅国将军,彭城太守。 当时宋文帝发动北伐,不久北魏军南下反攻至彭城,檀和之随刘骏镇守彭城,抵抗北魏大军的进攻,不久魏军攻城不克,绕过彭城。
  •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北魏军自盱眙城下,遭遇惨败后,撤师北归,途径彭城。当时驻守在彭城的宋军将领纷纷请战,袭击魏军。但宋军统帅江夏王刘义恭因畏惧北魏军,不敢截击。等到宋文帝诏令下达后,刘义恭才派檀和之领兵向萧城去追击魏军,然而魏军早已先一步丢弃铠甲,走小道,轻装加速向北撤回魏境,因此檀和之的这次率军追击,最后无功而返。
  •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夏六月,宋文帝发动第三次北伐,檀和之作为东路军的三位前锋主将之一,自历城(今济南)率军出发,前往攻打滑台,顺利挺进到滑台城下,将滑台包围。这时,东路军统帅萧思话从碻磝城下撤军,命令诸军回师。檀和之遂从滑台撤军,返回历城。 [5]

南奔孝武

  • 元嘉三十年(453年),刘劭弑杀宋文帝自立,在京城建康实行内外戒严。由于当时檀和之也在京城建康,刘劭为笼络建康朝中的军界将领,便任命檀和之为西中郎将、雍州刺史,并让他镇守石头城。不久,刘骏起兵讨伐刘劭,刘劭又再给檀和之加辅国将军,统豫州戍事,想让他抵御刘骏。结果,檀和之一出京城,便向南往刘骏的大军方向奔跑,归顺刘骏。檀和之后随刘骏率军攻克京城建康。 [6]

孝武重臣

  • 元嘉三十年(453年),五月刘骏击溃刘劭,攻克建康称帝,是为宋孝武帝。孝武帝刘骏即位后,立即任命檀和之为右卫将军,不久檀和之又兼任豫章太守,暂时代行江州的军政事务。
  • 孝武帝即位后的当年,北魏遣使刘宋,请求与刘宋通商互市,发展边境贸易。当时,江夏王刘义恭、建平王刘宏、何尚之、何偃等人认为应该可以答应;但是檀和之、柳元景、王玄谟、颜竣、谢庄、褚湛之等人并不赞同。
  • 孝建二年(455年),孝武帝升任檀和之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不久,又复任檀和之为右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同年八月甲申,孝武帝任命檀和之为南兖州刺史,出镇军事重镇广陵。
  • 孝建三年(456年),檀和之已经就任南兖州刺史,因为喝酒贪污,还把狱里的女子带回家,被免官囚禁。于当年去世。孝武帝追赠他为“左将军”,谥曰“襄子”。不久,加赠安北将军,改谥“壮侯”。 [7]

人物评价

  • 刘义隆: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经济,禀命致讨,万里推锋,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 以身率下,故能立勋海外,震服殊俗。[3]
  • 郦道元:檀和之征林邑,其王阳迈,举国夜奔窜山薮。据其城邑,收宝巨亿。军还之后,阳迈归国,家国荒殄,时人靡存,踌蹰崩擗,愤绝复苏。 [8]
  • 李延寿:和之先历始兴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盗贼屏迹。每出猎,猛兽伏不敢起。[2]


史籍记载

  • 《宋书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9]

参考资料

  1. 《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和之,高平金乡人,檀凭之子也。”
  2. 2.0 2.1 《南史·列传·卷七十》:和之先历始兴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盗贼屏迹。每出猎,猛兽伏不敢起。
  3. 3.0 3.1  《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林邑国传》:“五月,克之,斩扶龙大首,获金银杂物不可胜计。乘胜追讨,即克林邑,阳迈父子并挺身奔逃,所获珍异,皆是未名之宝。上嘉将帅之功,诏曰:‘林邑介恃遐险,久稽王诛。龙骧将军、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经济,禀命攻讨,万里推锋,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勋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饰,参管近侍,可黄门侍郎,领越骑校尉、行建武将军。’”
  4. 《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夷蛮.林邑国传》:“檀和之被征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诞世等反,因讨平之,并论林邑功,封云杜县子,食邑四百户。”
  5. 《资治通鉴·宋纪·宋纪八》:魏师已远,义恭乃遣镇军司马檀和之向萧城。魏人先已闻之。
  6. 《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元凶弑立,以为西中郎将、雍州刺史。世祖入讨,加辅国将军,统豫州戍事,因出南奔。”
  7. 《建康实录·卷十三》:“檀和之卒,赠安北将军,谥壮侯。”
  8. 《宋书.列传第五十七》:“元嘉二十七年,自太子左卫率为世祖镇军司马、辅国将军、彭城太守。”
  9. 宋书 卷九十七 列传第五十七.国学导航.2018-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