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正電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正電子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正電子,又稱陽電子、反電子、正子,基本粒子的一種,帶正電荷,質量和電子相等,是電子的反粒子。最早是由狄拉克從理論上預言的。1930年,趙忠堯在美國一所大學研究反物質現象,第一個發現了正電子。 1932年8月2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安德森等人向全世界宣告,他們發現了正電子。正電子的發現是利用雲霧室來觀測的。在雲霧室中充入過飽和的乙醚氣,當物質放射出正電子時,正電子穿過雲霧室,在正電子運行軌道中出現液滴線,通過外加磁場測量正電子的偏轉方向及半徑就可以知道它的帶電符號,及荷質比(帶電量與質量的比值)從而確定正電子的性質。正電子的發現開闢了反物質領域的研究。

應用

我們知道,每一種物質都存在飽和蒸汽壓,當外界壓強大於該物質的飽和蒸汽壓時,這種物質的蒸汽就開始凝結成液滴。但是如果蒸汽很純淨,這時即使外界壓強超過了它的飽和蒸汽壓,蒸汽卻不會自動凝結,這就成了過飽和氣體。如果這時在過飽和氣體中加上一個很小的擾動,如帶電粒子的存在或其它雜質的存在,氣體就會以這個雜質為核心迅速凝結成小液滴。因此當帶電粒子在過飽和蒸汽中飛行時,蒸汽就會沿着粒子飛行的徑跡凝結,從而我們通過觀測這些液滴的軌跡,就可以知道粒子的運動情況,這就是雲霧室,是由著名物理學家威爾遜發明的,因此又名威爾遜雲室。

定義

正電子(Positron,e+),又稱陽電子

正電子是電子的反粒子,除帶正電荷外,其它性質與電子相同。正電子是不穩定粒子,遇到電子會與之發生湮滅(Annihilation),放出兩個伽瑪光子(gamma ray photon),每個能量為0.511MeV 。當正電子與原子核接觸時,就會與核外電子發生湮滅,這就是正電子炮的原理。正電子不是地球上物質的基本成分。正電子雖然比較穩定,但一碰到電子就會很快湮滅而轉變為光子,所以不容易觀測到。正電子的發現使人聯想到是否存在反質子,反中子......,已經證實每種粒子都存在一種和它對應的反粒子。

有人設想,用反粒子製造反物質(例如反氫原子),上述粒子的獲得,是向製造反氫原子邁進的很大的一步.物質和反物質的結合中(湮滅中),可釋放大量的能量(比核能高几個數量級),未來宇宙飛船有可能攜帶某種物質和這種物質的反物質作為能源。

若要實現人類載人火星探索的偉大夢想,我們需要數噸化學燃料,相反,若使用反物質,則僅需數十毫克,理論速度極限可達光速的十分之一。然而,事實上,這種動力的誕生也伴隨着代價。有些反物質的反應會生成大量高能伽馬射線。伽馬射線能分解細胞內分子,因此,它們會對人體有害。另外,高能伽馬射線由於會使製造發動機材料的原子破裂,會讓發動機本身也具有放射性。

發現過程

理論發現

正電子雖然有了理論預言,但在實驗上還未發現。19世紀30年代的科學界不輕易承認新粒子的存在。而是認為帶正電的粒子只有質子,所以有人認為狄拉克方程中所出現的帶正電的粒子很可能就是質子,不然為什麼在實驗上沒有發現呢?這個想法包括狄拉克本人也曾有過。

實驗發現

時隔不久,1932年狄拉克的預言很快被實驗證實了,那是美國物理學家安德森(1905—1991)在研究宇宙射線在磁場中的偏轉情況時發現的。當時,他正同密立根(基本電荷的測定者)一起研究宇宙線是電磁輻射還是粒子的問題。那時大多數人同意康普頓的論證,認為宇宙射線是帶電粒子,密立根對此很不滿意。安德森於是想弄清楚進入雲室的宇宙射線在強磁場作用下會不會轉彎。他在雲室中拍攝了一張照片,這張照片使他一夜沒合眼。他發現,宇宙射線進入雲室穿過鉛板後,軌跡確實發生了彎曲,而且,在高能宇宙射線穿過鉛板時,有一個粒子的軌跡和電子的軌跡完全一樣,但是彎曲的方向卻「錯」了。這就是說,這種前所未知的粒子與電子的質量相同,但電荷卻相反,而這恰好是狄拉克所預言的正電子。當時安德森並不知道狄拉克的預言,他把所發現的粒子叫做「正電子」。第二年,安德森又用γ射線轟擊方法產生了正電子,從而從實驗上完全證實了正電子的存在。從此以後,正電子便正式列入了基本粒子的行列。

趙忠堯是第一個觀測到正反物質湮滅的人,也是物理學史上第一個發現了反物質的物理學家。這個發現足以使趙忠堯獲得諾貝爾獎,當時瑞典皇家學會也曾鄭重考慮過授予他諾貝爾獎。不幸的是,有一位在德國工作的物理學家對趙忠堯的成果提出了疑問,雖然後來事實證明趙忠堯的結果是完全準確的,錯誤的是提出疑問的科學家,但這卻影響了趙忠堯的成果被進一步確認。1936年,為了表彰正電子的發現這一重要成就,瑞典皇家科學院把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1932年在雲霧室中觀測到正電子徑跡的安德遜,而不是1930年首先發現了正負電子湮滅的趙忠堯。(安德遜也承認,當他的同學趙忠堯的實驗結果出來的時候,他正在趙忠堯的隔壁辦公室,當時他就意識到趙忠堯的實驗結果已經表明存在着一種人們尚未知道的新物質,他的研究是受趙忠堯的啟發才做的。)當然,後來,作為正電子的發現者被證明(在趙老逝世前一年,終於可以告慰世人和趙老英魂)。

電子對的產生及湮滅使人們對基本粒子的認識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人們不得不重新考慮究竟什麼是基本粒子問題。本來基本粒子意味着這些粒子是構成物質最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單元,象電子這樣的基本粒子既不能產生,也不會消滅。然而,發現在適當的條件下,正、負電子對可以成對地產生或湮滅,也就是說可以相互轉化。物質的各種形態可以相互轉變,這在認識上無疑是個巨大的飛躍。在這以後又發現了更多的反粒子,因而更多的事實反覆證實了這一規律。

1936年,安德森因發現正電子而獲得了該年度的諾貝爾物理獎,時年僅為31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