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武康路

移除 406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武康路简介 ==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7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2011年6月11日,上海市徐汇区武康路入选由文化部与国家文物局批准的第三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武康路是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街道之一。<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武康路位于徐汇区东北部,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与兴国路交汇处,全线略呈新月弧形,全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是一条由北向南的单向行车道。武康路串接了华山路、安福路、五原路、复兴西路、湖南路、泰安路、兴国路和淮海中路。武康路沿线有典雅的英国乡村式别墅,有法国文艺复兴样式建筑,有细节雕饰的西班牙式洋房,有沪上至今少见的地中海式建筑,还有许多名人旧居、文物遗迹。这些历史建筑群通过富有特色的空间形式,充分展示了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是宝贵的上海海派文化精髓的物质依托,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结晶和见证。<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晚清、民国以及解放后的政界名人、工商巨头、文人墨客多汇聚于此。清末总理内阁大臣、[[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民国元勋黄兴,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原[[国民政府]]要人[[陈立夫]]、[[陈果夫]]兄弟,原国民党高级将领[[郑洞国]],原国民党将领[[顾祝同]],汉奸[[周佛海]],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以及[[邓小平]],[[陈毅]],[[贺子珍]]等政界名人曾居住于此,江南织绸业巨头、美亚织绸厂老板莫觞清,面粉大王[[孙多森]]、[[孙多鑫]]兄弟,“纺织巨头”、上海著名工商业者[[郭棣活]],商界女杰[[董竹君]],钢铁大王[[朱恒清]]等工商巨头也留有在这里居住的身影;著名作家[[巴金]],中国著名电影演员、歌唱家周璇、中国著名电影演员张翼、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孙道临,王文娟、吴茵、秦怡等文化名人也先后在此居住过。荣获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裔科学家高锟曾就读于武康路世界学校。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这些名人故宅人事已非,但是,它们的存在,却成为上海近现代发展历程的物态见证,成为上海人民共有的宝贵文化遗产。<ref>[http://project.lyqiao.cn/xhwh/wap/news.php?id=85 徐汇文化遗存]</ref><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与人山人海的外滩、南京路相比,武康路显得十分安静优雅。这条长一千多米的街道两旁,种植着浓密的法国梧桐,沿街两侧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这里也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的街区之一。在上海众多风景如画、韵味十足的马路中,武康路独具风韵。与其说它是一条马路,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遗产。这是一条反映上海历史文化节点的典型道路,走进武康路,仿佛走进了悠长的“时光隧道”。在这条马路上,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一点点沉淀了下来,留下了城市发展的印迹。
==历史==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武康路始建于1907年。据《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以美国人福开森姓氏命名。1943年改现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自从修建了这条马路后教师上班、上学就方便多了,因此,很受师生称赞。武康路起先是一条土路,两边尽是水稻和菜园及农舍,河道池塘密布,散落着许多坟丘。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被划入法租界,法国第一任驻沪领事明梯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并以武康路为中心,将这一规划逐步向周边推进。<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14   1914 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被划入法租界,这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国新租界。由于受来自法兰西科技、资金、文化的强力推动,很快形成了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兰西社区。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沪上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成了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国中之国。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经过3个月的浴血抗战,上海最终被日军攻陷,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为期4年之久的"孤岛期",此时,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铁蹄奴役之苦的大背景下,沪上洋人开始放下了身段。与中国国内沦陷区战乱不止、日寇烧杀抢掠暴行肆虐相比,租界内由于能够得到庇护,相对比较安定,来自各地的商贾富豪携巨款涌进这里躲避战乱。由于游资的日愈增多,市面得到了畸形繁荣,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又开始了建设投资,在武康路周边修建了大批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1941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与日本交恶,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武康路陷落。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汪伪政府乘机宣布"接受"法租界,并将武康路所在法租界改称为上海市特别第八区。汪伪政府的"接受"不被国、共两党及国际社会所认可,也不为国内民众所接收。汪精卫因此非常懊恼,却又无计可施,躲在武康路湖南别墅生闷气。之后,周佛海、胡兰成及汪伪上海市市长等人提出了应对之策,建议汪精卫把"接受"的租界200多条以外国人命名的马路,全部改成以中国各省、市及部分县级行政区域名称命名,这样做有几大个好处:一是显示了汪伪政府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可以摆脱汉奸骂名。二是借助全国人民反殖民地激愤之力,通过改换马路名称,赢得民心,造成"接受"的既成事实,以堵住重庆方面的嘴。三是这些马路换上各省、市地名后,这些马路的名字将会永远存在,名垂青史。汪精卫听罢喜上眉梢,立即吩咐上海市长照办。<br>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负责改名的办事人员找来当时的全国行政区划图,给租界内的各条马路换上新名。方案形成后由市长亲自送往暂住武康路周佛海别墅的汪精卫审定。汪只对福开森路等几条重要马路给予关注,他凭自己多次途经武康上莫干山留下的美好印象,对周佛海说,武康莫干山在山区,福开森路在大都市,但环境和氛围极为相象,不仅洋人喜欢那里,上海滩的政要富商都喜欢往那里跑,福开森路就以武康命名吧。武康路从此就在上海滩叫响了。此后,这些马路名称一直沿用未被更改,即便是横扫一切的文革时期,全国不少城市的街道都被换成与革命有关的称谓,这里不曾有过任何变动。<ref>[http://dqnews.zjol.com.cn/dqnews/system/2010/06/28/012305321.shtml 从上海武康路到武康县]德清新闻网</ref>
==建筑==
7,57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