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武汉长江大桥

增加 8 位元組, 4 年前
第二次规划
===第二次规划===
1919年2月,[[孙中山]]写就了《实业计划》,阐述了开发中国实业的途径、原则和计划,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宏伟蓝图,在其论述中即提到关于武汉修建长江大桥或隧道的选址问题。为连通武汉三镇,孙中山当时提出“在京汉铁路线于长江边第一转弯处,应穿一隧道过江底,以联络两岸。更于汉水口以桥或隧道,联络[[武昌]]、[[汉口]]、[[汉阳]]三城为一市。至将来城市用地发展扩大,则更有数点可以建桥或穿隧道”。1923年,由[[辛亥革命]]时的参谋长[[孙武]]组织,依据孙中山的规划思想,编制了《汉口市政建筑计划书》。《计划书》明确提出,“以汉阳之大别山麓( 龟山) ,武昌之黄鹄山麓( 蛇山) 为基,架设武汉大铁桥,可收平汉、粤汉、川汉三大铁路,连贯一气之完美”。
由于当时的[[平汉铁路]][[黄河大桥]]在建设过程中为求节省经费、提早通车,因此建筑质量较差,仅作为临时桥梁使用。1921年,[[北洋政府]]拟建黄河大桥新桥并施行公开招标,交通部又聘请[[美国]]桥梁专家[[约翰·华德尔(JohnA.L.Waddell)]]为顾问,除筹建黄河大桥新桥外,并请其设计武汉长江大桥。华德尔选择的桥址与1912年[[北京大学]]所拟位置大致相同;设计方面采用简单桁梁、锚臂粱、悬臂粱混合布置,并主张使用合金钢建桥以减轻重量,预算建筑费用为970万银元,华德尔并建议向美商贷款。[[华德尔]]的方案曾引起政府关注,拟定桥址也做过实地钻探,惟由于建设费用庞大,计划也不了了之。
35,704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