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威尼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內容簡介
《死於威尼斯》是德國作家托馬斯·曼於1911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 這篇小說講述的是德國作家前往威尼斯度假,他戀上一個少年,又因為某種機緣滯留威尼斯。此時威尼斯開始流行霍亂,而政府則封鎖了消息。作家迷戀少年,長時間地追逐使他精疲力盡,同時他又吃了過於成熟而幾近腐爛的草莓,染上霍亂,死於當地。托馬斯·曼用主人公的死亡來提醒所有的藝術家:無論走向哪個極端都將遭遇致命的危險。 該小說在世界範圍內被翻譯成為各種語言,並且被翻拍成電影《魂斷威尼斯》。作家自己曾說:「《死於威尼斯》的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結晶品,這是一種結構,一個形象,從許許多多的晶面上放射出光輝。它蘊含着無數隱喻;當作品成型時,連作者本人也不禁為之目眩。」
作者簡介
托馬斯·曼(1875年1955年),德國小說家和散文家,出生於德國北部盧卑克城一家望族。 1924年發表長篇小說《魔山》。1929年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曾一度為帝國主義參戰辯護,但30年代即大力反對法西斯主義威脅,發表了中篇佳作《馬里奧與魔術師》(1930),對法西斯在意大利製造的恐怖氣氛做了生動的描述。希特勒上台後流亡瑞士。托馬斯曼是德國20世紀最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和人道主義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影響。代表作是被譽為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的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被看作德國19世紀後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托馬斯曼的重要作品還有長篇小說《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講述的德國作曲家阿德里安萊弗金的一生》(1947)等。 托馬斯曼去世50周年,德國總統科勒主持儀式紀念會,隆重紀念《魔山》的作者、偉大的德國作家托馬斯曼去世50周年。 據報道,紀念儀式在托馬斯曼的家鄉呂貝克市聖瑪麗教堂舉行,約有800位來賓出席。科勒在致辭中說:在托馬斯曼的作品中,可以了解德國文化的眾多精義,亦可看到,無論今日,還是過去,通向邪惡與毀滅的道路總是敞開着的。 --《東方早報》 在作
內容預覽
二十世紀初,德國文學界出現了一顆光燦奪目的巨星,它華光熠熠地照亮了歐洲整個文壇,贏得了世界各國千百萬讀者,這就是一九二九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托馬斯曼。托馬斯曼於一八七五年六月六日生於德國北部呂貝克城的一個富商家庭,父親托馬斯約翰亨利希曼(18401890)是經營穀物的巨商,後任參議及副市長;母親尤莉亞曼(18511923)生於巴西的里約熱內盧,出身富貴,有葡萄牙血統。父親嚴肅、冷靜,富於理智,而母親則熱情奔放,愛好藝術。他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和兩個妹妹。哥哥亨利希曼以後也是一位舉世聞名的大作家。一八九○年十月,父親去世,商行倒閉,全家遂於一八九二年遷至慕尼黑定居。翌年,他在文科中學畢業,後即在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見習生。托馬斯曼早年即愛好文學藝術,博覽群書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