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死亡期瀕死期(agonal stage)又稱臨終狀態,此期的主要特點是腦幹以上的神經中樞功能喪失或深度抑制, 機體各系統的功能發生嚴重障礙, 導致意志,心跳,血壓,呼吸,和代謝方面的紊亂·[1]
生物死亡期
生物死亡期(biological death stage)是死亡過程的最後階段, 又稱全腦死亡,細胞死亡或分子死亡. 此期主要特點為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及機體各器官的代謝活動相繼停止,並出現不可逆的變化,整個機體已不可能復甦. 隨着此期的進展, 相繼出現早期的屍體現象(屍冷,屍斑,屍僵等)及晚期屍體現象(屍體腐敗等).
1.屍冷(algor mortis) 是最先發生的屍體現象, 死亡後因體內產熱停止, 散熱繼續, 屍體溫度逐漸降低稱屍冷. 死亡後屍體溫度的下降有一定的規律, 一般死後10h內屍溫下降速度約為每小時1℃, 10h後為0.5℃, 大約24h左右,屍溫與環境溫度相同.
2.屍斑(livor mortis) 死亡後血液循環停止, 由於地心重力作用, 血液向身體的最低部位墜積, 該處皮膚呈現暗紅色斑塊或條紋稱屍斑. 屍斑出現的時間是死亡後2~4h. 若病人死亡時為側臥, 則應將其轉為仰臥, 以防臉部變顏色.
3.屍僵(rigor mortis) 屍體肌肉僵硬, 並使關節固定稱為屍僵. 形成機制主要是三磷腺苷(ATP)酶的缺乏, 即死後肌肉中ATP不斷分解而不能再合成,致使肌肉收縮, 屍體變硬. 屍僵多從面部小塊肌肉開始, 以下情形發展最為多見, 表現為先由咬肌,頸肌開始, 向下至軀幹,上肢和下肢. 屍僵一般在死後1~3小時開始出現, 4~6小時擴展到全身, 12~16小時發展至高峰, 24小時後屍僵開始減弱, 肌肉逐漸變軟, 稱為屍僵緩解.
4.屍體腐敗(postmortern decomposition) 死亡後機體組織的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因腐敗細菌的作用而發生分解的過程稱為屍體腐敗. 一般在死後24小時後出現. 病人生前存在於口腔,呼吸道,消化道的各種細菌, 可在死亡後侵入血管和淋巴管, 並在屍體內大量生長繁殖, 體外細菌也可侵入人體繁殖, 屍體成為腐敗細菌生長繁殖的場所. 屍體腐敗常見的現象有屍臭,屍綠等. 屍臭是腸道內有機物分解從口,鼻,肛門逸出的腐敗氣體. 屍綠是屍體腐敗時出現的色斑, 一般在死後24小時先在右下腹出現, 逐漸擴展至全腹, 最後波及到全身.
死亡期
死亡不是驟然發生的,而是一個逐漸進展的過程,一般可分為三期:
瀕死期
表現為意識模糊或喪失, 各種反射減弱, 肌張力減退或消失, 心跳減弱, 血壓下降, 呼吸微弱或出現潮式及間斷呼吸. 瀕死期的持續時間可隨病人機體狀況及死亡原因而異, 年輕者及慢性病病人較年老體弱者及急性病病人瀕死期長; 猝死,嚴重的顱腦損傷等病人可不經此期直接進入臨床死亡期. 此期生命處於可逆轉段, 若得到及時有效的搶救治療, 生命可復甦. 反之, 則進入臨床死亡期.
臨床死亡期
臨床死亡期(clinical death stage)又稱軀體死亡或個體死亡.此期主要特點為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過程已由大腦皮質擴散到皮質下部位,延髓處於極度抑制和功能喪失狀態. 表現為心跳,呼吸完全停止, 瞳孔散大, 各種反射消失, 但各種組織細胞仍有微弱而短暫的代謝活動.此期一般持續5~6分鐘, 超過此時間, 大腦將發生不可逆的變化. 但在低溫條件下, 尤其是頭部降溫腦耗氧降低時, 臨床死亡期可延長達1小時或更久. 臨床上對觸電,溺水,大出血等致死病人, 及時採取積極有效的急救措施, 病人仍有復甦的可能, 因此期重要器官的代謝尚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