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春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殿春簃 |
殿春簃
殿春簃是一棟建築,位於蘇州網師園。
基本信息
名稱:殿春簃
拼音:diàn chūn yí
釋義:殿,排列在最後,如:殿後|殿軍。 [1] 「殿春」出自北宋邵雍「尚留芍藥殿春風」句意。「殿春」指春末,「簃」指閣樓旁的小屋。
簡介:殿春簃是蘇州著名古典園林網師園內的一處景點, 1979年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以殿春簃為原形建造了中國式庭院「明軒」,次年作為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首例藍本,在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落戶,從而使中國園林聞名於世。
「殿春簃」。時人多誤讀為「簃春殿」,因為不知道「殿」在此作「 暮」,「最後」解(如「殿軍」),而「簃」才是建築物的名稱,指樓邊的小屋,類似於今天說的「小書房」。
建築特色
殿春簃,為一獨立小院。整個小院占地不到一畝,但景觀豐富而又不覺侷促,富有明代庭園建築工整柔和、雅淡明快、簡潔利落的特色。殿春簃主體建築將小院分為南北兩個空間,北部為一大一小賓主相從的書房,是實地空間,但實中有虛,藏中有露,屋後另有一天井,芭蕉翠竹倚窗而栽,從室內花窗外望,竹焦石構成了陰陽對比。南部為一個大院落,散布着山石、清泉、半亭。南北兩部形成空間大小明暗、開合、虛實的對比。院內的花街鋪地與中部主園的浩深淼水成水陸對比,一是以水點石,二是以石點水,使網師園處處有水可依,特別是用卵石組成的魚網圖案使人與漁夫聯想與該園「漁隱」主題合拍。
對聯介紹
殿春簃對聯
對聯:巢安翡翠春雲暖/窗護芭蕉夜雨涼
譯意:翡翠般的竹叢上安居鳥巢,春雲暖洋洋;闊葉的芭蕉掩映着窗戶,夜雨涼颼颼。
作者:何紹基(清)書。
簡析:寫景聯。懸掛在書齋殿春簃正中北窗兩側。書齋北小天井,略置疊石,並植有慈孝竹、臘梅、天竺、芭蕉,透過由紅木鑲邊的長方形窗框構成框景,仿佛一幅幅優美雅致的水墨小品。這時人們看到的確實是「窗非窗也,畫也;山非屋後之山,即畫上之山也」,富有詩情畫意。聯語正是這一優美景觀的詩化:翠竹、芭蕉、春雲、夜雨、花窗、鳥巢,組合在同一畫面里,繪盡了春天的爛漫風光。它調動了人們的視覺、聽覺,「暖」、「涼」又作用於人們的肌膚感覺,遐想聯翩,情趣盎然。書齋小屋越發顯得雅淡不凡。
小書房對聯
對聯:鐙火夜深書有味/墨華晨湛字生香
譯意:挑燈讀書,越到深夜越覺書中有味,揮毫濡墨,寫到清晨更感字上生香。
簡析:聯語詠讀書寫字、揮毫吟誦,徹夜不停,樂而忘倦。描寫主人潛心讀書、寫字時的心理感受。唐詩人劉昭禹有「句向夜深得,心從天外歸」,此之謂也。切合書齋特點。「鐙」即「燈」,「墨華」本指硯台久受墨漬而形成的花紋,在此借代硯台。吮墨寫字。古人用墨筆寫作。
小院風采
蘇州網師園是我國名園之一,它以布局緊湊,建築參差錯落,精細得體,巧置配栽而著稱。
網師園本為占地僅有數畝的小園,然而在這個小園的平面中卻另有一個封閉而獨立的小庭院—殿春簃小院。
殿春簃小院位於網師園的西北角,庭院一側疊石為台,台中種植芍藥,稱之為芍藥園,因芍藥花開在春末,前人有尚留芍藥殿春風之句而得室名。它是網師園的書齋,是很能激勵人發奮攻讀的處所。小院環境清幽,建築、山石、花木布置得體,顯得簡潔利落、工整典雅、明快樸素和自然。
殿春簃小院中主要建築物是殿春簃廳堂。殿春簃為一座三間廳帶一夾屋,坐北朝南。正屋三間夾屋二間,平面參差,高低錯落,外形多變化。正屋門前設有迴廊迴廊前置石砌平台,平台圍以低矮的石雕欄杆,配以石凳,頗有層次。廳堂的旁側另闢帶斜欄的短廊與出口相通,短廊的一側高牆上巧設花式各異的漏窗數橙,隱約透漏出網師園主景區的景色,使本感閉塞的庭院一隅顯得隔而不斷、閉而不塞。此間短短的十餘米迴廊上,採用木欄、石欄、斜欄劃分空間,點綴花木,不僅使小院平添生氣,而且使局部立面變化多端,層次分明,呈現出一種靜謐的美感和樸素自然的意境。
石砌平台前匠心獨運地設置了一塊不規則的山石作踏步,恰到好處地與小院中沿牆兀立的山石峰巒相呼應,以示山峰奇石延伸的余脈,使建築通向庭院空間的過渡顯得平順、自然,且融為一體。
在敞露的殿春簃庭院中沿牆設置着姿態各異的山石奇峰。山石奇峰以粉牆黛瓦助姿牆隨峰高。在庭院中品評山石,猶如面對以牆為紙,山石峰巒為山水墨色的畫幅,在疏密得體的綠樹花叢映襯下,使園內景色陡增,駐足細玩令人聯想翩翩,意境層出。
隨着峰石琦列,造園者巧運匠心地在敞露的庭院中將洞藏匿於峰中將路隱沒于山林之中一彎冷泉則深藏於冷泉半亭旁的洞壑之內,可謂在敞露的空間內,巧妙地將洞、路、泉隱藏于山石奇峰和林木之中,做到敞露中有隱藏,十分含蓄。
殿春簃建築的北面,另闢有一個咫尺封閉的空間,小空間則透過建築物的窗洞向遊人展露出來。置身其內,遊人可通過精雕細刻的窗權觀賞到隱藏在建築之後咫尺空間中的芭蕉、竹、梅和聳立的山石等框景畫幅,皆成妙品,由此可領略變化的四時景色。這種處理手法不僅為建築的後窗增添了窗景,又巧妙地將隱藏的咫尺小空間顯露出來,自然且適度地運用了藏中有露,露中有藏的造園手法,恰到好處。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網師園的地面鋪砌是十分成功的。它利用卵石、碎磚瓦片和碎瓷片等信手可得尋常之物,相間鋪砌,砌成各式圖案,令人賞心悅目,頗生妙趣。正如 「地面的藝術處理往往被視作是建築設計中經常用來表達特定設計意圖的一種手法,通過地面的藝術處理烘托出特定的設計主題及空間劃分,從而表達設計意圖,強調建築形象,獲得空間擴大感,聯繫和統一建築群體」那樣,殿春籍庭院中的鋪地藝術處理,在很大程度上襯托出園林靜謐氛圍,也表達出一定的空間擴大感及建築延伸感,使人聯想到園林建築的統一協調。
正因為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得體的造園手法,殿春簃庭院建築年被整體仿建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玻璃大廳內,這枝民族文化之林寶庫中的奇葩,向世界展示、弘揚了我國優秀的園林文化藝術的風貌,以它端莊秀麗、精而不俗、典雅風致,使人陶情而博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讚賞。
移築紐約
網師園是蘇州古典園林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座精緻小園,園內的書齋庭院,又以彩霞池西的明式小院殿春簃為精華。殿春簃雖然占地不足一畝,但書房、假山、花壇、清泉、半亭俱全,其精巧的製作和雅潔的格調,向來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占有一席之地。《蘇州園林——網師園》郵票中的第1枚「殿春簃」,就形象地展示了殿春簃的全貌 [2] 。
殿春簃小小院落,在海內外卻是遐爾聞名,因為它是第一座被移築到大洋彼岸的中國古典園林,而整個移築過程的發起者和創造者,則是我國著名園林學家陳從周教授。
1978年,美國博物館代表團首次來訪中國。期間,普林頓大學東方美術系主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遠東部特別顧問、美籍華人方聞教授到上海參觀訪問時,在錦江飯店提出要會見對中國建築有精深研究的人,於是就找到了陳從周教授。方聞對陳從周說:「我在紐約收集了許多中國明代家具,一直想把它們陳列出來,但不知道放在什麼地方比較合適?」陳從周聽罷不假思索地說:「明代家具當然要放在明代建築裡面呀。」方聞聞言如夢初醒,連忙對陳從周教授說:「先生所言極是,明代家具應該擺在明代建築里,可是我在美國,上哪兒去找明代建築呢?」陳從周哈哈大笑道:「這個容易,我給你找個現成的,蘇州網師園裡的殿春簃就很合適,你把它移築到美國,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就這樣,在陳從周教授的推薦下,蘇州園林設計所提供的一座以殿春簃為藍本的中國明式古典庭院「明軒」的設計方案浮出了水面。方案送到美國後,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董事阿斯特夫人、世界著名建築學家貝聿銘先生和許多建築專家一同審稿,大家一致叫好,方案順利地通過了會審。
1979年,蘇州古典園林建築公司承接了明軒的建築工程。經國務院特批,工程所用楠木全部從四川採伐,並專為此工程恢復了蘇州陸墓御窯燒制磚瓦。5個月後,整整193箱庭院構件飄洋過海。1980年3月,明軒終於成功地落戶於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明軒建造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二樓的玻璃天棚內,裡面陽光燦爛,四季如春,光亮、溫度、濕度都被嚴格控制。庭院全長30米,寬13.5米,四周是7米多高的風火山牆,建有楠木軒房、曲廓假山、碧泉半亭、花界小景等,儼然是殿春簃的孿生姐妹。明軒的建成在美國引起了轟動,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博士等要員數度前往參觀,美國各地前來參觀的民眾更是絡繹不絕。
明軒成功地開創了中國古典園林走向世界的先河,1986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建造的逸園、1992年在新加坡建造的蘊秀園、1998年在美國紐約建造的寄興園、世紀之交在美國波特蘭建造的蘭蘇園等,可以說都是當年建造明軒的延續和發展。[1]
參考文獻
- ↑ 網師園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在網師園殿春簃啟動,鳳凰網2018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