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母乳性黃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母乳性黃疸是指發生在健康足月兒中、與母乳餵養相關的一種常見的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為主的膽紅素血症。其通常發生在嬰兒出生的第1~2周,也可持續到12周。常表現為眼鞏膜、黏膜、皮膚或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該病屬於一種良性疾病,不經過治療或干預可自行恢復,少數患兒可能發展成膽紅素腦病。

基本信息

就診科室:新生兒科、兒科

是否醫保:是

英文名稱:Breast milk jaundice

疾病別稱:人乳黃疸、母乳餵養性黃疸

是否常見:是

是否遺傳:是

並發疾病:膽紅素腦病

治療周期:短期治療

臨床症狀:黃疸

好發人群:母乳餵養的新生兒

常用藥物:雙歧桿菌三聯活菌散、茵梔黃注射液、肝酶誘導劑

常用檢查:血生化檢查、血常規

病因

1.母乳攝入不足

母乳攝入不足與成人飢餓性黃疸代謝紊亂相同,成人24h不攝入熱卡,即使水攝入充足,也可使非結合膽紅素成倍上升。新生兒小腸黏膜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夠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鏈形成非結合膽紅素。熱量攝入不足和餵養次數偏少導致腸蠕動減慢,使胎糞中非結合膽紅素的排出減少,重吸收增加,從而引起非結合膽紅素升高。

2.膽紅素肝腸循環增加

遲發性母乳性黃疸受多種因素影響,與多種原因導致的膽紅素肝腸循環增加密切相關。新生兒肝臟內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在膽紅素代謝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其顯著低於成年人,導致結合性膽紅素效量降低。母乳中的孕-3(α),2(β)-二醇競爭性抑制嬰兒肝臟內的UGT,使非結合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化,轉化為結合性膽紅素的能力下降,引起非結合膽紅素蓄積,從而引起黃疸。

3.遺傳因素

隨着基因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酶UGT1A1的多態性與母乳性餵養具有相關性,攜帶位於UGT1A1基因編碼區的211GA或AA核苷酸的突變更容易發生早發性母乳餵養性黃疸。從遺傳學角度發現,在歐洲、東南亞等人群中遲發性母乳性黃疸亦與UGT1A1211鹼基的突變密切相關。


臨床表現

母乳性黃疸患兒主要出現黃疸症狀,黃疸可持續3周~3個月。新生兒一般情況良好、吃奶佳、生長發育正常。

黃疸主要表現為皮膚黃染,鞏膜、口腔黏膜或其他組織發黃。部分新生兒偶爾有厭食、嘔吐等症狀,一般精神狀況良好,睡眠和大小便情況正常。

診斷

母乳性黃疸。根據其臨床特點,診斷標準主要包括:

患兒多為足月兒,純母乳餵養或母乳餵養為主。

黃疸出現新生兒出生後3~5天。

暫停母乳餵養48~72小時後,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迅速下降30%~50%,恢復母乳餵養後黃疸再次加重。

血清膽紅素水平升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其他檢查均正常。

患兒一般情況好,精神食慾正常,生長發育良好。

鑑別診斷

早髮型母乳性黃疸的鑑別

1.生理性黃疸[1]:最多見,患兒一般情況好,無感染、溶血、貧血等表現,血膽紅素水平在生理性黃疸範圍內。

2.ABO血型不合:黃疸可在生後24小時內出現,進展迅速,血游離膽紅素超過生理範圍。主要發生於母親O型血,患兒A或B型血,可伴有貧血,網織紅細胞比例上升,直接和間接Coombs試驗陽性可予鑑別。

3.新生兒敗血症[2]:常見精神欠佳、吃奶差或拒食、黃疸加重等,黃疸可為其惟一表現,病史中常有胎膜早破、羊水污染、孕母發熱或局部感染史,實驗室檢查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可明顯增高或顯著,血培養、局部感染灶分泌物培養和塗片找細菌,既可作診斷又可作治療參考。

4.G6PD缺陷症:我國兩廣地區發病率高,黃疸出現及高峰時間與早髮型母乳性黃疸大致相同,但前者易出現核黃疸,可出現急性溶血,部分患兒有家族史,實驗室檢查紅細胞形態和網織紅細胞異常,G6PD測定值低可予鑑別。

5.半乳糖血症: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主要由半乳糖-1-磷酸尿苷轉移酶缺陷所致血半乳糖濃度增高。臨床表現與早髮型母乳性黃疸類似,但生後4~6天即可出現肝大、脾大、嘔吐、腹瀉、精神差、體重不增或下降,如不停止餵奶病情可迅速加重合併感染而死亡。慢性者有肝、腎損害,白內障,智力低下。此症通過篩查或尿還原糖試驗或酶活性測定可與早髮型母乳性黃疸鑑別。

6.克里格勒-納賈爾綜合徵: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黃疸較母乳性黃疸出現早且重,生後l~2天即可出現黃疸,短期內血清膽紅素可達256.5~598.5μmol/L(15~35mg/dl),並持續存在。通常需換血,常於1周內死亡,倖存者也有嚴重的共濟失調等神經損害後遺症。

7.遲髮型母乳性黃疸:嬰兒肝炎綜合徵

大多因病毒通過胎盤傳給胎兒或通過產道被感染,以乙肝、巨細胞病毒等多見,其他如風疹、單純皰疹、柯薩奇等病毒以及弓形蟲、梅毒等。起病隱匿,可在數天或3~4周漸見黃疸,可表現為黃疸持續不退或退而復現,同時伴有嘔吐、畏食、體重不增甚至下降,肝臟輕或中度腫大,肝功能異常,TORCH陽性或病毒分離檢查可予鑑別。

8.甲狀腺功能減低症:可無特異臨床表現,部分患兒因肌張力低、腸蠕動慢導致胎便排出延遲,膽紅素腸肝循環增加而加重黃疸,新生兒甲狀腺功能減低篩查或甲狀腺功能檢查可予鑑別。

治療

母乳性黃疸輕症患兒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恢復。如需干預,可調整母乳餵養,給予藥物治療和光照療法。

1.一般治療

母乳餵養性黃疸與母乳餵養密切相關,如前所述,母乳餵養作為嬰兒的最佳餵養方式,需要消除母親對於母乳性黃疸的恐懼,儘量鼓勵和教育母親進行正確的母乳餵養,而非單純的停止母乳餵養。對於早發性母乳性黃疸,如果膽紅素水平不是非常高,可適當增加哺乳頻率,但仍提倡「按需哺乳」。

2.藥物治療

輕症患兒無需特殊治療,中、重症患兒治療可以同其他新生兒黃疸治療方案,給予肝酶誘導劑,如苯巴比妥、尼可剎米,誘導肝細胞中葡萄糖醛酰轉移酶的活性,促進膽紅素的結合,增加肝臟膽紅素的清除;給予活性炭、瓊脂、蒙脫石散等阻斷肝腸循環的藥物,減少腸道對非結合膽紅素的重吸收;腸道益生菌,如雙歧桿菌,可以抑制母乳性黃疸的發生。我國的中藥對於母乳性黃疸的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抑制母乳性黃疸的發生,如茵梔黃注射液、茵陳蒿湯等。

預後及預防措施

母乳性黃疸多數預後良好,發生膽紅素腦病的可能性較低。故確診後,多數輕症患兒無需特殊治療。極少數並發膽紅素腦病者,預後較差。

合理餵養母乳,早開奶生後1小時內進行哺乳,生後第1日即需增加哺乳頻率,至少達到每日8~12次。

適當補充微生態製劑,如腸道益生菌等,促進膽紅素的代謝,必要時監測膽紅素水平。

視頻


母乳性黃疸多久能退完?


母乳性黃疸應該怎麼辦?


參考來源

外部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