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王淑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是中国当代作家王淑兰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母亲的味道,家的味道
小时候,感觉家是最幸福的港湾,能睡觉,随时回家有饭吃的地方,在外面玩累了,感觉到饿的时候,耳边总能回荡着母亲找我回家吃饭的声音,“兰儿......吃饭”。
年龄稍大一点,感觉家是束缚自己的笼,8岁时,母亲就教我做些简单的饭菜,每天放学,放下书包,就得晃晃悠悠去担水、做饭,有时经不住小伙伴的诱惑,把水桶扔在水井旁,撒欢的玩,直到母亲严厉的声音想起,才知道今天又闯祸了,总想有一天离开母亲的管束,寻找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家。可后来发现自己仅仅是空中飞翔的风筝,线的那头紧紧攥在母亲的手里。
每一次回家,带着一堆礼物,带着满满的幸福回家看望父母,回到家里,首先看到父母迎出院门那激动的心情,进到屋里后,母亲像个孩子一样,高兴的不停的问这问那,一阵倒水,一阵又到厨房看早已准备好的饭菜炖好了没有,一阵又叮咛我不要只顾生意,不注意身体,看着父母,眼眶的泪水打转,不管你年龄有多大,在父母眼里,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
一直以来,回家过年是我不变的主题,把一年的打拼成绩和努力向父母唠叨,和他们分享,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听他们唠叨姊妹之间、亲戚朋友、乡里乡亲的家长里短,仿佛回到儿时的时光;唯有和父母在一起,才能卸下所有压力,才能重新思考这一年的得失,思考自己下一步该迈向何方,只有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才是不变的根本;看着父母一条条狭长的皱纹,变得是容貌,不变的是真情,父母也需要你帮忙、照顾,回家过年吧!世界再大,总要回家!父母一生操劳,只为儿女成长!看到他们一天天老去,或许是时候回家多陪陪父母了,尽尽儿女的孝道。外面的世界再精彩,也不如自己的家乡好,正所谓:饮水思源,落叶归根。
每每回家,记得年三十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厨房,几家人围在一起忙碌的身影:母亲拿着一根粗粗的擀面棍,滚着一片又一片薄薄的饺子皮,奶奶手把手地教她的重孙辈们如何包饺子。“把饺子皮平摊在手掌心上,取点肉酱,不要太多,象这样。再把饺子皮的边缘捏紧,粘起来就好了。”
“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道,几个小辈嘻嘻哈哈便开始工作了。侄女看奶奶包的轻而易举,也试着包了起来。刚开始包的时候还不错,可是她的技术毕竟不怎么的,瞧,这不就犯难了么!肉馅放多了,在粘的时候,皮都破了。“没关系,我包的我来吃!”她自信满满地说道“我再搞点创新!”她说我会做烧卖,把馅放的多多的,然后把皮往中间一凑,搞定。妹妹瞥了一眼说,漏馅的不能煮。侄女又说要改成包子,把四周的皮拉长,准备做包子,可是她也不是很会做包子,只是见过,干脆把皮往中间凑,像叠被子一样,左右上下乱压住,最后搞成了接近三角形的小包袱样式的东西。侄女、侄子们都一人包了一个小包子,说个人吃个人的,谁都不愿意吃她那个。最后,侄女灰心了,“不包了,你们都不捧我的场!太不够意思了吧”于是就有了捉弄其他人的“阴谋”。她在母亲那儿抹了一点儿面粉,趁着其他人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擦在她们的脸上, “哈哈哈哈……”厨房里飘出笑声,客厅里的人也忍不住加入我们这个行列。
一锅暖暖的饺子汤上桌了,早已是饥肠辘辘的我们美美地吃起了象征欢乐、幸福、温馨的劳动成果,碗里的饺子形状各具特色,但却别有风味,偶尔还有人喊着:“我是有福人,吃到了硬币”。窗外虽然飘着雪白的雪花,是另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可是我们在这合家欢聚的时刻,在这共同围着桌子吃全家人一起动手包饺子的时刻,我们的心是那么的欣喜、祥和,也许这一份喜悦就是人们一直向往的幸福吧!
作者简介
王淑兰,1997年生,广西桂林阳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