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比利牛斯山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比利牛斯山

比利牛斯山, 位于欧洲西南部,山脉东起于地中海,西止于大西洋,分隔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也是法国西班牙的天然国界,山中有小国安道尔

长435公里,宽80-140公里,一般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高峰阿内托峰海拔3404米;有现代冰川覆盖。

在比利牛斯山中有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这国家公园成立于1967年,沿着法国和西班牙国界延伸1百多公里。此地景致壮观,包括了大量蝴蝶飞翔的草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峰顶。海拔的高度和气候的变化颇大,因而区内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

基本简介

所处地区

比利牛斯山是欧洲西南部最大山脉。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界山,安道尔公国位于其间。西起大西洋比斯开湾畔,东止地中海岸。长约435公里。一般宽80~140公里,东端宽仅10公里,中部最宽达160公里。海拔大多2000米以上。

比利牛斯山1.jpg

山脉划分

按地理环境可分西、中、东比利牛斯 3个自然区 ;按其自然特征,也可分为3段:西比利牛斯山,从大西洋岸至松波特山口,大部分由石灰岩构成,平均海拔不到 1800米,降水丰沛,河流侵蚀切割,形成山口,成为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通道;

中比利牛斯山,从松波特山口往东至加龙河上游河谷,群峰竞立,山势最高,海拔3000米以上山峰有5座,主要由结晶岩组成,最高点阿内托峰海拔3 404米;东比利牛斯山.[1]

从加龙河上游至地中海岸,也称地中海比利牛斯山,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有海拔较高的山间盆地。离地中海岸约48公里处有海拔仅300米的山口,为南北交通要道。[2]

从靠近东端的卡利峰(Carlit Peak,高2,921公尺〔9,584尺〕)到奥里(Orhy)峰和阿尼(Anie)峰,有一串高近2,987公尺(9,800尺)的山岳崛起;仅有远靠西面的少数几个地方,可由1,980公尺(6,500尺)以下的山口通过此山脉。山脉较低的东段和西北段,都有河流将地面切割成许多小的盆地。山脉的两翼都连着广阔的洼地--北有亚奎丹(Aquitaine)和朗格多克(Languedoc),南有厄波罗(Ebro),两翼洼地接纳来自山脉的大河(法国的加伦河和西班牙的厄波罗河主要支流)的流水。

比利牛斯山2.jpg

气候矿产

欧洲大陆与伊比利亚半岛的天然屏障。山脉构造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的特征。大西洋水系河流水位变化不大;地中海水系河流水位冬夏变化明显 。 山北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山南属地中海气候。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山地多森林。矿藏主要有铁、锰、铝土、硫磺、汞和褐煤等。多硫磺温泉,以温泉浴著称。在东西海岸和山脉中段均有沟通南北的铁路。

山脉构成

比利牛斯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主干西延部分,构造比较复杂,具有阿尔卑斯山脉特征,山体中轴由强烈错动的花岗岩和古生代页岩及石英岩构成,两侧为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北坡为砾岩、砂岩、页岩等岩层交错沉积所组成的复理层。第四纪冰期,东、中比利牛斯山冰川广泛发育,冰蚀谷(U型谷)、冰蚀湖普遍分布。现代冰川仅限于在海拔近3000米的冰斗和悬谷内,北坡多于南坡,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

分类

西部山

比利牛斯山3.jpg

从大西洋岸到松波特山口,为比利牛斯山西段,山体由石灰岩构成,大多山峰海拔不到1800 米。这部分山脉降水量大,河流遍布,山体被河水侵蚀,形成山口,为法国和西班牙两国开辟了一条天然通道,为两国密切来往提供了一个便利条件。

中部山

中段比利牛斯山包括从松波特山口到加龙河上游河口的这部分山体。这段山脉山势最高,险峰林立,海拔3000 米的山峰就有5 座,其中阿内托峰最高,3404 米。

东部山

比利牛斯山东段从加龙河上游到地中海岸,又称为地中海比利牛斯山。这段山脉海拔较低,多为由结晶岩组成的块状山地,山间盆地。在离地中海约48 公里处,有一海拔300 米的山口,是通达南北的交通要道。

地质条件

比利牛斯山4.jpg

比利牛斯山脉是一串古老山脉地质的再现,而不是像阿尔卑斯山脉那样比较近代、强劲活跃的造山运动的产物。大约5亿年以前,覆盖现由比利牛斯山所占据的这一区域的,是古生代时期所创造的褶皱的山脉--海西山脉,现今法国的中央高原和西班牙的中央高地仅为其两处残留物而已。这些高山自其出现以来,虽然其他高山比较平静,无甚内部变形或地壳变动,而庇里牛斯地块却沉没在地壳较不稳定的区域之中。

最早形成的地层是堆在花岗岩基础上被严重褶皱的沉积物,它们沉没后又由第二层沉积物所覆。它们被高高隆起,成为两条平行的山脉,在原先海西山脉的南边和北边延伸。这样,它们便成为两条先庇里牛斯山脊带--其中西班牙的山脊带发育得更充分,这些山脊带就是现在庇里牛斯山主脉的大山嘴。

在褶皱力的影响下,比较近代和比较有弹性的地层发生褶皱而没有破损,但原先的刚硬的基础却断裂而错位。在此期间,侵蚀作用持续不断;在那些隆起而裸露得最彻底的地方,风化侵蚀了较为柔软的地面,露出古老的海西沉积层,偶尔还达到更深的花岗岩基岩。

结构特征

比利牛斯山脉的结构特点在于:其地形起伏模式和地下结构模式都是(像基础岩石那样)北-南排列顺序。这些排列模式与一些洼地交替相间,有些洼地是地壳内部变形而形成的,有些是侵蚀抵抗力较弱的上层沉积物形成的。

从直接穿过中央区域(这里构造运动曾达到最广泛和最剧烈的程度)的横断面,可以看出--从北向南--两条与轴向高山并列的比较近代的先庇里牛斯褶皱地带,一条在西班牙,一条在法国。北面的外层地带由形成小比利牛斯山的褶皱所构成。靠近山脉的中间,有内层山脊(表现为阿列日〔Arcege〕河畔雄伟的悬崖峭壁)隆起,其中就是原始的(或花岗岩的)轴向地层。

在西班牙一侧,另有一层山脊与内层山脊相同而方向相反,它发育得更加成熟而更加粗壮,有时山脊比邻近原始的轴向山峰还高。

比利牛斯山5.jpg

从其地形起伏的结构及其地理情况所造成的气候条件(尤其在南段)来看,比利牛斯山一向被画分为三大自然区域∶东比利牛斯山或地中海比利牛斯山、中比利牛斯山和西比利牛斯山。这种画分似乎与不同的植被、语言的分布及--在某一点上--一定民族和文化的特点都相互吻合。

气候概况

自然气候

比利牛斯山脉北坡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有山毛榉和针叶林。南坡属亚热带夏干型气候,年降水量500~750毫米,植被为地中海类型的硬叶常绿林和灌木林。比利牛斯山脉是法国的阿杜尔河、加龙河(属大西洋水系)和西班牙的埃布罗河(属地中海水系)的分水岭。河流一般春季融雪,为洪水期,冬、夏为枯水期。大西洋水系的河流,由于降水比较均匀,水位变化较小;地中海水系的河流,由于降水冬多夏少,水位冬夏变化明显。

垂直变化

气候和植被垂直变化明显。以南坡为例,海拔400米以下及山麓地带,冬季气温-6~2℃,大气湿度较小,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如石生栎、油橄榄、栓皮栎等;海拔400~1300米之间,冬季气温-6~-13℃,降水较多,是落叶林和其他阔叶落叶林分布带;海拔1300~1700米之间,冬季气温-13~-16℃,降水量多,是山毛榉和冷杉组成的混交林带;海拔 1700~2 300米之间,冬季气温-16~-20℃,主要为高山针叶松林带;海拔2300米以上则为高山草甸;海拔2 800米为雪线所在,有稳定的冰雪覆盖层。

比利牛斯山6.jpg

水系

比利牛斯山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东西邻近两大水体,南北连接广袤的大陆地域。大西洋大气的影响穿过西比利牛斯山的低峰,向南渗入远至西班牙的潘普洛纳(Pamplona),对南、北山坡间的气候差别有些调节作用。不过它对山脉的其馀部分,尤其是对中比利牛斯山,并非如此。法、西两国的温度有显著的不同。

水文系统主要包括从高峰和从山口下降的各个系列平行的河谷。河谷的两侧是高大的南北向的(垂直于山脉轴线的)分水岭。这种河谷产生向短距离地带急速倾泻湍急流水的短河道。春季,由于降雨和融雪最多,通常流水量最大。

比利牛斯山的冰川(或许北山坡较南山坡常见)已经减少,仅在海拔2,987公尺(9,800尺)以上的高山盆地--冰斗或悬谷--方可见到。在地壳断裂的地区有许多温泉,有含硫的和含盐的两种。前者在轴向高山各地皆可发现,后者却常见于高山的边缘。这些温泉在罗马时代已受人喜爱,到19世纪末曾得以整顿和现代化,现已成为温泉疗养胜地。

植被

比利牛斯山脉的气温和植被随山脉海拔的变化而变化,层次明显。海拔400米以下的地带,多生长石生砾、油橄榄、栓皮栎等典型的地中海型植物:海拔1300 米以下,则是落叶林和其他阔叶落叶林的分布带;1700米到1300米,是山毛榉和冷杉分布的地区;再往上到2300 米海拔高度时,则为高山针叶松林带;2300 米到2800 米时,则为高山草甸,2800米以上则长年积雪覆盖,缺少生机。

比利牛斯山7.jpg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山地富森林、矿藏,以铁、锰、铝土、硫磺、汞和褐煤等为主,并有温泉。山区自然风光绚丽,是重要旅游胜地,又是登山滑雪等冬季体育活动的好场地。山间盆谷和一些低缓的山坡是农耕地和居民点比较集中分布的地区,主要种植小麦、裸麦、马铃薯和烟草、葡萄等作物。广阔的山间草场和谷坡地带主要发展牧业。山脉东西两端沿海岸建有多条铁路,另有6条山道和2条铁路隧道穿越山脉、沟通南北。

植物资源

按西北-东南方向,植被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由显著而递减;相反地,从东南到西北,地中海的气候影响也逐步减少。山地表面的裸露和山势起伏所导致的当地气候条件,造成了各种特殊的地方化的残遗群落。最具海洋性影响特征的就是,在海拔较低和中等高度的山区,森林中大多是阔叶的、每年落叶的树木

可是受地中海气候影响而生长的常绿阔叶树木,不仅多生长在炎热的环境中,而且耐旱力也较强。高处植被的品种可由其海拔高度来说明。从中等高度向上的山区,海拔极限约为1,585公尺(5,200尺)的阔叶林皆由需要水分较少的针叶林所代替。亚高山带--有时低至1,980公尺(6,500尺),但一般在2,377公尺(7,800尺)以上--被高山带较稀疏的草原牧场所取代。
比利牛斯山8.jpg

这些都属于奥里峰和阿尼峰以东的植被。然而山脉的西部,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降雨量较大,植被的类型与东部不同。在高至1,783公尺(5,850尺)的地方可见阔叶的、每年落叶的山毛榉,间杂有些亚高山带的针叶树;这里的高山牧场对有湿气而永久性的雪有较大的抵抗力。

动物资源

动物中某些群落(如挖洞的动物、蛙和蟾蜍)说明古代曾有过动物自第勒尼亚(Tyrrhenia,与科西嘉岛和萨丁尼亚岛有关)迁移的浪潮,迁移来的动物代替了某些欧洲本土动物,将其驱逐到坎塔布连山脉西部。现在比利牛斯山大型食草动物很多,食肉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多。在山脉的北部,有几种动物如狼、山猫和棕熊等皆已消失或数量已大大减少,不过旱獭现已成功地被重新引进。然而山脉的南部,却是从人口稠密地区被驱逐出来的欧洲野生动物的最后一批重要的保护区之一。

比利牛斯山代替了古老的海西山脉,热带起源的庇里牛斯植物在没有任何古代欧洲植物竞争的条件下分化了;北极起源的植物在比较近代的冰川期间被带向南方,现有分别来自欧洲中部和西伯利亚两类不同的嗜山植物可以说明此情况。其他嗜山植物迄今早已分化;不过它们起源于地中海地区,在较干燥而日照较强的南坡占支配地位。大西洋品种的植物在西比利牛斯山占有优势。

经济概况

民族

比利牛斯山9.jpg

比利牛斯山是许多民族的生息地,其中有安道尔人、加泰隆人(Catalans)、贝阿恩人(Bearnais)和巴斯克人。每个民族说自己的语言或方言,他们期望保持甚至想扩大自己的自治领地,而同时却承认比利牛斯山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巴斯克人或许是最著名的比利牛斯山民族,他们说一种非印欧语系的语言,具有奋力捍卫自己自治领地的悠久历史传统。

主要产业

在传统上比利牛斯山人民一直是靠农业和畜牧业为生的。影响比利牛斯山植物发展的因素,也影响着传统的土地应用、种植作物的种类和各个地区的耕作制度。

在东比利牛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南坡的山麓,多生产诸如葡萄酒、蔬菜、水果之类典型的地中海产品;而在西比利牛斯山和中比利牛斯山,由于雨量充沛,大多种植马铃薯、甜玉米和饲料作物。饲养牲畜是传统经济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它就是季节性地将羊群和牛群赶上山和赶下山,尽可能有效地利用谷底的草地和高山上的(视雪的覆盖情况而定)牧草。

冬季还经常要将一群群牲畜赶到远至厄波罗河的平原、朗格多克的地中海畔或亚奎丹的沼泽地。传统的经济组织方式--其中林区的普通木业也很重要--已在缓慢地消亡中。现在多数农场主已年老,较贫瘠的耕地已弃置不用。当地牛羊的品种已被进口的品种所代替,进口的牛羊获利较丰,但对本地气候和地势适应力较差。除了像西班牙的巴斯克地区和法国的鲁西永区等区域之外,比利牛斯山的农业正处在严重衰退之中。

比利牛斯山00.jpg

比利牛斯山农业日渐减弱并没有被工业增长弥补上。虽然它有很大的水电潜力,有一些资源在开采,有各种木材可供应,可是大多数工厂(钢铁厂、造纸厂、纺织厂、化工厂和制鞋厂)都远离运输干线。除山脉两端沿海地区外,很少有铁路、根本没有主干公路贯穿整个山区。

特殊产业

冬季寻找体育运动、夏季避暑小住、狩猎垂钓和参观中比利牛斯山各国家公园的人群,虽能给地方经济带来繁荣,但也促使当地人民放弃其传统的生活方式。当地人民看到旅游业的惊人发展已将山岳弄得满目疮痍,难免有人外移。自1980年以来,法、西两个庇里牛斯国家已为发展和保护此山区制定了各项政策,或许这些政策对减缓比利牛斯山各族人民的外移有所裨益。

交通

山脉东西两端沿海岸建有多条铁路,另有6条山道和2条铁路隧道穿越山脉、沟通南北。

比利牛斯山路段也成为了每年环法的重要赛段,成为了考验骑手意志与耐力的赛段。

名胜

安道尔

比利牛斯山-.jpg

由于安道尔境内高山环抱,峰峦相映,最高峰科多佩特罗峰海拔2975米,并拥有天然的滑雪场与狩猎场,可供游客滑雪打猎自娱。过了冬天,群山披绿,万木复苏,景色迷人,再加上山间湖泊,流水潺潺,城中奇特的风情建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安道尔成为一个极具魅力的度假中心,吸引着全世界的人们。安道尔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兴建了各种旅游设施,如:高级旅馆、体育场馆、游览区、滑雪场、登山中心等。此外,旅游业也促进了小城商业的发展,大小商店遍布各处,被称为"千家商店之国"。安道尔公国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比利牛斯山中,让大自然的壮丽更增添了人工的精巧。

国家公园

山中的比利牛斯山国家公园成立于1967年,沿着法国和西班牙国界延伸1百公里。此地部分壮观景致冠称欧洲第一,包括了大量蝴蝶飞翔的草地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峰顶。海拔的高度和气候的变化颇大,因而区内拥有多样化的动植物。

阿尼峰

两侧为石灰岩,高为2504公尺,俯瞰受融雪灌溉的高山草地。春季时,比利牛斯山独有的龙胆和缕斗菜遍地盛开,形成一幅迷人的图画。

松波隘口

可通住西班牙,在12月至4月时会因积雪而封闭。

3ebbbb8e657902.jpg r 720x480x95 a4424bd3.jpg

阿斯普谷地

锯齿状峰顶耸立于阿斯普谷地以及溜斯肯冰斗上方,此区目前面临一条新辟高速公路的威胁。

艺术节

比利牛斯国际艺术节创始于1961年11月初在法国和西班牙边界由两国组织者共同参加的,多年后的首次非正式聚会。在当时法、西两国尚无正常的外交关系。当时由于欧洲的形势,进入西班牙仍受到限制。

绵延比利牛斯山的山谷虽然阻隔了两国间的交流与交通,但几个世纪来两地的人民却能和平相处。山区的高纬度、地形与气候,造成当地艰苦的生活条件。居住于山区的牧羊人常常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比利牛斯国际艺术节的原创目的在于重建Bearn与Aragon二省间的正常关系--该二省都分别产生了一位各自国家的国王,及Jaca与Oloron Sainte Marie两城市的姐妹关系。二城之间拥有超过10个世纪之久的历史关系,这两地的紧密关系因西班牙内战(1936-1939)及继之的独裁统治而被迫中断,基于二城人民的自然情感,及地理环境的聚合,当地百姓自发地想要打破这种组隔二地情感交流的限制。

比利牛斯国际艺术节即因此诞生,成为法、西两国建立合作互信的第一个大规模活动,并进而成为激励性的、追求真实、创新的活动,当地居民包括后来观众甚至愿为保留这一活动进行公民表决。

比利牛斯山10.jpg

凌晨一早,我们坐TGV来到曾被英国人占领了几百年的小城塔布(Tarbes),又转线坐到凭借圣泉水治愈了许多瘫痪病人而名声大噪的天主教圣地卢尔德(Lourdes),接着马不停蹄乘大巴来到比利牛斯国家公园的所在地科特雷(Cautrets)。

沿着公路与溪流继续前行,山中本就凉爽,大朵白云不时遮挡太阳,虽然出了些汗,倒也惬意。

我们脱离公路,沿山而上,气温有些降下来了。

我们沿着公路又走了个把小时,柏油路倒是好走,然而毕竟是汽车道,之字形回路很多,相当绕远。并且公路旁景色有些单一,最后我们决定翻下公路,再次沿着溪流,顺山林间的野路前行。果不其然,景色真的美极了。溪流潺潺,松木交错,苔藓绿草茵茵,野花星缀其间。自然朽折之木也随处可见,想必是千百年来都没有太多人为改变这里的样貌。而朽木顽石大都又被附上一层厚厚的苔藓,摸上去暖暖的。

伴着山间景色,几个小时一晃而过。终于来到西班牙桥(Pontd'Espagne),这里据说曾经是西班牙和法国某一时期的界桥,而现在则是游客进入国家公园的入口。当然,大部分人都是乘车从科特雷到达这里的,而我们一路双脚爬上来,又背着重重的背包,速度确实不快,然而看到的景色也是坐车的人看不到的,况且我们本来时间也足够富裕,并不着急。

行至这里,天空中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西班牙桥建在高处的狭长山谷瀑布上,自下而上观望,跳跃奔腾的水流飞坠而至,甚为壮观。不过因为恐高,脚下十几米处的溪流,头上十几米高的小桥,在此站立一会儿就有点头晕。雨也逐渐大了起来,周围远山上起了云雾,不由得想起写巫山"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的句子来,正是此情此景的神似再现。在桥边的小咖啡馆躲雨喝酒时,也谈起此生无法一睹历代古人游历嘉赞过的原始三峡风光的遗憾。

比利牛斯山`.jpg

雨不久就停歇了,我们继续向着高勃湖进发。山林之路较初行一段更加陡峭,景色也渐渐变化。看导航距离湖边还有三分之一路程的时候,天公不作美,又一次下起了雨,而且越下越大。道路间也逐渐被云雾封上,天色已经半黑,手机信号也时断时续。因为湖边是没有旅店的,而这样大雨,也无法露天宿营,我们只背了睡袋,没有带帐篷,权衡之下,三人决定再次折返回西班牙桥,旅游小册上写那附近有个refuge,可以过夜。于是三个人落汤鸡般地沿着泥泞积水的山路下山,到达那个之前歇脚的小店时,小店已经关门大吉了。看地图,refuge距此依然还有两三公里,雨已经近乎泼水,我们忙不迭地跑到缆车站避雨,一通折腾,大家又冷又饿,在缆车站里掏出面包鹅肝火腿果腹。

Refuge 的大叔打电话过来,问问大叔可不可以开车来接,大叔很痛快答应了,不一会儿就到了。大叔开车确实很彪悍,大雨天在山路上狂踩油门猛拐弯滥漂移,我就没拍下一张不抖的相片,行李背囊也甩了个七荤八素。不一会儿就到了refuge。换下湿漉漉的衣服,把行李放到客房,我们在refuge里的饭厅继续未竟的晚餐。洗完澡揉按一番肩膀,裹上薄毯倒头便睡。

第二天一早醒来,天气晴朗,山中空气清新极了。

不远处的小河里正有人在捕钓,渔袋里装了好几条尺余长的鳟鱼。

跨过溪流,翻越过一个小高丘,我们来到另一处缆车站。

又是头一批客人,缆车线路不长,不到10分钟就到达了终点。

初一见到这一片清澈的蓝绿,不禁感叹,好美的湖啊!又是因为起得早,湖边除了我们三个,再无他人。这也使得我们有幸欣赏高勃湖宁静脱俗的美丽,好一幅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比利牛斯山``.jpg

从雪山而下的水流汇聚在海拔千余米的高勃湖中,冰凉刺骨,我们本来特意携带的泳裤,试过水温后也姑且作罢不用。然而湖边的美景并不是我们此次徒步的最终点。远处的雪山,海拔3400多米的Petit Vignemale峰,已经向我们显露了她的容颜。

而张环洲也再次显露了他的带路天赋。我们跟着他沿着湖的左岸灌木树林前行,大块乱石垒边,我们翻上爬下,越走越觉得不像条路。最终山体一脚直愣愣地扎入湖中,当住去路。要想前进,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向上爬过近乎垂直的几百米高的山峰,要么跳入湖中游过这个垂脚-----当然,两个选择都要背负着沉沉的背囊。一筹莫展之时,突然看到湖对岸比我们晚到湖边的两个人正顺着一条小路前进,我们决定,再次折返,走右岸小碎石路。

我们继续向南方前进,继续沿着河流而上。湖南岸是一片美丽的三角洲,鹅卵铺散。这片美丽的湖泊四面景色并不相同,也算是小小奇观。又有一些垂钓鳟鱼的渔客陆续出现。走过平整的三角洲,地势再次高隆起来。大块大块的碎石铺垫山间,大片大片的积雪块也渐渐多了起来。突然,草丛中出现了一只肥肥胖胖的土拨鼠,警惕地看着我们,我们也兴奋极了,一身的疲惫在看到它之后仿佛瞬间消失了。此后我们又多次碰见土拨鼠,也随处可见它们挖掘的洞穴。

我们沿着山脊越爬越高,山间的植被也越发低矮稀少,而碎石则越来越多。猛一抬头,陡峭的山崖上一大群十几只岩鹿正在觅食。我们更加兴奋,岩鹿群也偷偷地注视着我们。继续前行,气温越来越低,云彩也渐渐降低为可以触碰的迷雾。越过碎石岗,突然一片平坦的草坪出现在我们眼前。店主人说,来到这里的中国人非常少,而我们看到墙上有人用中文写着"我们非常爱你"的句子。

T014693164079283043.jpg

店主说,这是去年夏天一个在巴黎读中文的小女孩来这里工作时留下的。我在这里的留言簿上写了长长的一段话,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回顾。我们决定今晚住在这里,再次放弃露营野外----不然就要在海拔2200米的室外筛糠一宿了吧。安置好行李后,我们轻装上阵,准备在天黑前向着refuge 对面的湿地后的Petit Vignemale雪峰再近一步。湿地后面是一个个小草丘陵,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土拨鼠洞穴。这时候的天空突然抽风似的显出了剔透的蓝色,一扫刚才的茫茫白雾。

再向着雪峰方向,大块大块立方形状的红色铁矿石随处可见,或巨大或细小,切口却都干净整齐,随意摆放于雪草之间,自是一番景色。石不能言最可人。

不久雾气又笼罩上来,正是从山下吹上来的冷风带来的。于是我们三人躲到一块巨大的红色铁矿石头背后,爬上去一米来高。张环洲一边从大石头上往下掰松动的石片,一边说如果把这块大石头掰碎,我们就能下去了。张琛长叹,再也不会有比这更蠢的下石头方式了。

离雪峰越来越近了,但是我们单薄的装备不允许我们真的攀登。但好奇心驱使我们依然踩着厚厚的积雪向上进发。

雾气几乎是一瞬间就包围了我们,只听得见不远处的小瀑布隆隆的水声,十米开外一无可见。

我们背南朝北,太阳从我们的右手方向升起来。昨日来时已是下午时分,加上雾气弥漫,而此时阳光普照,让本已经见过一次的景色再次新鲜起来。

所获荣誉

2020年4月,入选"2020世界避暑名山榜"。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