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毛乌素沙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在沙漠腹地,榆林市还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2020年4月22日陕西省林业局公布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这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

中文名 毛乌素沙漠

外文名 Mu Us Desert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免费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陕西省榆林市 建议游玩时长 1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夏季

名称由来

毛乌素沙漠(Mu Us Desert,或Maowusu Shamo)亦称鄂尔多斯沙地(Ordos Desert)。毛乌素,蒙古语意为“坏水”,地名起源于陕北靖边县海则滩乡毛乌素村。自定边孟家沙窝至靖边高家沟乡的连续沙带称小毛乌素沙带,是最初理解的毛乌素范围。由于陕北长城沿线的风沙带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伊克昭盟)南部的沙地是连续分布在一起的,因而将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和陕北长城沿线的沙地统称为“毛乌素沙地”。

地理位置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 位于北纬37°27.5′—39°22.5′,东经107°20′—111°30′。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南部、陕西省榆林市的北部风沙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东北部。降水较多,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地势地形

毛乌素沙地海拔多为1100—1300米,西北部稍高,达1400—1500米,个别地区可达1600米左右。东南部河谷低至950米。毛乌素沙区主要位于鄂尔多斯高原与黄土高原之间的湖积冲积平原凹地上。出露于沙区外围和伸入沙区境内的梁地主要是白垩纪红色和灰色砂岩,岩层基本水平,梁地大部分顶面平坦。各种第四系沉积物均具明显沙性,松散沙层经风力搬运,形成易动流沙。平原高滩地(包括平原分水地和梁旁的高滩地)主要分布全新统一上更新统湖积冲积层。

气候特点

沙区年均温6.0—8.5℃,1月均温-9.5—12℃,7月均温22—24℃,年降水量250—440毫米,集中于7—9月,占全年降水60—75%,尤以8月为多。降水年际变率大,多雨年为少雨年2—4倍,常发生旱灾和涝灾,且旱多于涝。夏季常降暴雨,又多雹灾,最大日降水量可达100—200毫米。沙地东部年降水量达400—440毫米,属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流沙和巴拉(半固定和固定沙丘)广泛分布,西北部降水量为250—300毫米,属棕钙土半荒漠地带[1] 。 

土地类型及利用

毛乌素沙区处于几个自然地带的交接地段,植被和土壤反映出过渡性特点。除向西北过渡为棕钙土半荒漠地带外,向西南到盐池一带过渡为灰钙土半荒漠地带,向东南过渡为黄土高原暖温带灰褐土森林草原地带。沙区土地利用类型较复杂,不同利用方式常交错分布在一起。农林牧用地的交错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呈明显地域差异,东南部自然条件较优越,人为破坏严重,流沙比重大;西北部除有流沙分布外,还有成片的半固定、固定沙地分布。东部和南部地区农田高度集中于河谷阶地和滩地,向西北则农地减少,草场分布增多。现有农、牧、林用地利用不充分,经营粗放。全区流沙面积达1.38万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陕北进行固沙工作,引水拉沙,发展灌溉,植树造林,改良土壤,改造沙漠,成效显著。通过各种改造措施,毛乌素沙区东南部面貌已发生变化。

沙漠成因

研究毛乌素沙漠的成因,早已是一个比较专业的学问;因为知道它是怎么变成这样的,才知道怎么让它去改善。这里有地质成因说和历史成因说等几种说法,但有大家公认的是毛乌素沙漠的绝大部分地方,在古代曾经水草丰美。5世纪时毛乌素南部(今靖边县北的白城子),曾是匈奴民族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当时草滩广大,河水澄清。据考证,古时候这片地区水草肥美,风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场。后来由于不合理开垦、气候变迁和战乱,地面植被丧失殆尽,就地起沙,形成后来的沙漠(沙地)。毛乌素沙漠是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里逐渐扩展而成的,大约自唐代开始有积沙,至明清时已形成茫茫大漠。

演变过程

研究者的观点是当初在鄂旗、鄂托克前旗和乌审旗之间有一小片原始沙漠。据考证,毛乌素沙漠最原始的沙漠只是处于现代沙地西部一小片。但因为整个鄂尔多斯高原的浅层地表都是由地质时期形成的沙砾物质组成,草皮一经破坏,就成了沙漠,所以,在历史上的过度游牧后,沙漠终于像一块传染性的牛皮癣,向四周扩散。先和秦汉时的毛乌素地区,曾经发展过农业,后来则一直是游牧区,直到唐初。后来经不合理开垦,植被破坏,流沙不断扩大。陕西的一位研究者认为,毛乌素森林草原的破坏,起源于唐初“六胡国”昭武九姓在这里的滥牧。到两宋时期,毛乌素的沙漠化向东南拓展,明末到清初其推进速度就更快了。长城横穿毛乌素,在明朝中后期,为长城城墙“扒沙”一直是一项国家大事。扒沙费用浩大让文武官员们愁得抓耳挠腮。而不扒沙的后果是“虏骑出入,如履平地;掠我财物,淫我妇女”。到17世纪中期,终于不用扒沙了,因为明朝已经灭亡了。清朝不再使用长城。到1949年时沿长城的靖边、榆林、神木一带流动沙丘密集成片,但西北部仍以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居多。在整个毛乌素沙漠形成过程中,神木—榆林—乌审旗之间的几千平方公里沙地应该是“玄孙”级。事实上直到清代初期,这里都是森林草原;到当代,府谷县西北部和准格尔旗羊市塔乡,还存有天然的杜松林和树龄千年的油松——它们是陕西和内蒙古交界的东段地区繁茂森林消失的见证者,也是沙漠南侵最后的坚守者。这里曾流传着“榆林三迁”的故事。今非昔比,现在的榆林已是“塞上名城”。

视频

毛乌素沙漠变为绿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