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毛腿渔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毛腿渔鸮
原图链接

毛腿渔鸮 [1](学名:Bubo blakistoni),是鸱鸮科渔鸮属的鸟类。毛腿渔鸮为大型鸮类,体长67-77厘米,外形和雕鸮相似,但耳羽长而尖,面盘不明显。头顶中央有白斑。趾不被羽。通体大都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又称岛枭,是世界上最大的猫头鹰,成鸟体长约70公分(图中的幼雏目前50公分),展开的翅膀可达2公尺,目前栖居北海道东部的约140只(已戴上有编号的脚环),在猫头鹰家族里是最濒危的物种,近亲交配的问题让人忧心。

毛腿渔鸮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夜行性,白天多隐藏在河边的树上或河流沿岸的悬崖上,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喇蛄、等水生动物。

毛腿渔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形态特征

毛腿渔鸮的体羽大都灰褐色,具黑色羽干纹;额基和眼先具白色硬羽,其端部为黑色。额、头顶、后颈至上背灰褐色,具明显的黑色羽干纹;头顶中央有由数枚纯白羽毛构成一块白斑。面盘不明显,面部羽毛松散,羽枝分离,呈灰褐色,羽干和羽端黑褐色。耳羽较长,约90-108毫米,黑色,基部两翻灰棕色。肩、背棕褐色,具较宽的黑色羽干纹,两翻沾有葡萄红色。外侧数枚肩羽外翈棕白色,腰及尾上覆羽暗灰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纹;翅上覆羽暗灰褐色,具宽阔的黑褐色羽干纹,两翈外缘杂以白斑;飞羽黑褐色,外翈具棕白色横斑,内翈具橙棕色横斑;外侧尾羽白至棕黄色,杂以稀疏的褐斑;中央尾羽橙棕色,杂以宽阔的褐色横斑。颏灰白色,具黑色羽端,喉白色,杂以稀疏的黑褐色细羽干纹。胸、胁、腹栗褐色,具黑色羽干纹,两翈具褐色细横纹;尾下覆羽棕白色,端部具黑色羽干纹,跗跖上下前后全被灰白色绒羽,腋羽棕白色。趾裸出,呈蓝黑色,趾底具刺突,爪较钝。

毛腿渔鸮的虹膜橙黄色,嘴角灰色或灰白色,基部沾蓝。

大小量度:体重♂1500克,♀5500克;体长♂770毫米,♀668毫米;嘴峰♂35-36毫米,♀34-36毫米;翅♂520-530毫米,♀510-533毫米;尾♂319毫米,♀265-315毫米;跗跖♂97毫米,♀82.5-94毫米。

栖息环境

毛腿渔鸮栖息于低山阔叶林、混交林和山脚林缘与灌丛地带的溪流、河谷等生境中,也出现于海岸和林区渔塘,特别是富有水生动物而隐藏条件较好的林区河流附近。

生活习性

毛腿渔鸮为夜行性,主要以鱼类为食,也吃喇蛄、虾、蟹等水生动物。有时为了恐吓对手,它还能摆出一种可怕的姿态,称为恐吓炫耀,先将羽毛竖起,特别使头部和颈部的羽毛,然后头部猛向前伸,部分或全部地张开双翅,同时不断地发出刺耳的叫声,使对手感到非常地恐怖。叫声拖长而嘶哑,为短促、深沉的“boo-boo-boo”声,有别于雕鸮的两音节叫声。白天多隐藏在河边的树上或河流沿岸的悬崖上,黄昏和夜晚出来活动,有时静立在河中的石头上,也可以在浅水中涉水而行。常单独活动和栖息,很少成群活动。飞翔时两翅扇动很快,但毫无声响。常贴着水面或地面低空飞行,每次飞行的距离也不远。

分布范围

毛腿渔鸮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吉林省长白山。中国以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部、远东、萨哈林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北海道

繁殖方式

毛腿渔鸮的繁殖期在3-4月间。求偶炫耀行为虽然也同其它鸮类一样,比较简单,但它的鸣叫声却非常频繁而喧闹,虽然不算十分动听,但在粗犷之中也颇具特色,在水边的林中不停地回响。营巢于森林中。巢多置于树洞或倒木下地上,可以多年利用。每窝产卵2枚。卵为污白色,表面光滑无斑。


保护现状

毛腿渔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濒危(EN)。

毛腿渔鸮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部、农业部1989年1月14日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视讯

2019-02-23_26 大天鹅 / 毛腿鱼鸮 (北海道)



参考文献

  1. 毛腿渔鸮. 每日头条. 事件发生在 2014-06-12 1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