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水神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水神庙坐落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是祭祀霍泉神的风俗性祭祀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

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水神庙元代壁画,尤以南壁东一幅戏剧壁画著称于世,被人们誉为广胜寺文物的第三绝,它是目前中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水神庙

地理位置:山西省洪洞县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景点级别:国家AAAA级景区

著名景点:水神庙元代壁画

元代壁画

水神庙明应王殿内四壁墙上绘满了水神庙元代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画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梧的朱衣官员,手执板,仰天朝拜,前有一簇人马高擎"大唐"旗开路,一白马驮着"神龛"、"木龛",龛内放出道道金光,直指天空。云层里有一佛二菩萨俯视人间,下有骑马的两个僧人和一个穿红袍的官员。画面用带有佛教神秘的色彩,描绘出了唐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由印度取经回国,受到皇帝派人迎接的隆重场面,名为"唐僧回国图"。

北面墙上水神正坐中央,下面有一官员手执奏折,正在求水神行雨,名为"祈雨图"。正北神龛左边有许多侍女正在准备用珠宝、水果及酒供奉水神。旁边有一大框,框内放有实物,还有一大块冰。由这块冰就可以知道,早在六百多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采用了以冰冷藏食物的方法。神龛左边许多侍女也正在忙于尚食,有两个小侍女在烧炉,火炉上的壶已经烧开,其中一侍女弯腰捅灰,站着的侍女怕炉灰落脏了头发,急忙用衣袖遮住了头,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名为"尚食图"。尤其可贵的是,从火炉可以看出燃料是煤,这座火炉已编入《中国煤炭史》。

南壁墙东面是幅价值连城的戏剧壁画。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画面上横楷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画面宽311公分,高524公分,有演员11人,七男四女,其中一女演员正在幕后探头观望,形象地再现了一个民间戏班子正在登台演出的实况。从画面上看,当时元杂剧已分出生旦丑净等行当,有了刀、牙笏、扇子等道具和勾脸谱、假胡子之类的化装,并且还有了精致的布景,分出了幕前和幕后,伴奏乐器有鼓、笛、拍板等。地面为面砖铺地,说明当时戏曲已登上方砖铺地的舞台。反映了元杂兴盛时期的真实情景,是我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作品,是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的珍贵史料。整个画面构图严谨,色彩艳丽,笔法苍劲有力,人物线条飘逸流畅而有韵味,布局集中而有变化,仿佛一出有声有色的元代戏曲正在演出中,使人如闻其声。

水神庙的壁画充分表现了我国元代壁画的艺术成就,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已成为研究我国元代社会状况的珍贵资料。

壁画简说

祈雨图

此乃水神殿的主体画幅,与东壁中心的降雨图相对,居于西部中心部位。整个画幅占壁面积大,人物众多。画面上,霍泉水神明应王端坐正中。他头戴皇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足蹬王靴,一副帝王打扮。他背靠龙椅,面带尊严,双目炯炯,威震群臣。在他的两旁,站满了文武大臣宫娥彩女、"皇亲国戚"以及神兵鬼卒。文臣,人人手持笏板;武将,个个举枪荷战;宫娥彩女端盘打痢,宫妃贵后窃窃私语;那神兵鬼卒,青面獠牙,相貌可怖……宫廷上下,气氛森严。宫廷石阶之下,跪着一位地方官吏,手中展开一卷长长的奏折,正在禀报民间旱情严酷,祈求水神施行恩德,速降雨露,救助黎民百姓……大堂之上下,群臣听了官吏奏求之后,恭候着水神发出御旨……这幅祈雨图与东壁的降雨图同属作者构思中的主体画幅。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对美好向往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追求美幻世界中,信赖天神恩赐"靠天吃饭"的愚昧。画幅还将虚幻中的神话与当时封建王朝宫廷场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水神奉为当朝帝王之位,因而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龙王降雨图

该图绘于东壁中心部位,与西壁的求雨图相对相应。这是水神殿的两幅主画。显然是说,求雨--降雨,水神显灵。画面人物众多、内容扑朔,场面洪大。其人物从天上到地上的动静场面,说明了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能力。天上的降雨人物中,有降龙的天兵神将,雷公、电母、风伯、雨师等在天空云雾之中,大显神通的奇神异态,电闪雷鸣之后,瓢泼大雨从一个类似虎皮袋的器物里哗哗倾泻而出,撒落下来……下部,水神端坐于正中,目不转睛地倾听着。在水神左右,不同服色的大臣们,心情激动,喜形悦色地伫立着。似乎他们都在静听着水神下令"降雨"后的"实施情况"。听到雷雨交加,水神也为自己的至高无上的神威而感惬意。其面部流露出一种不易觉察的内心之喜悦,众大臣亦愈加敬佩主子的恩德,恭维地守候在水神一旁,随时听从御令的再下达。画面下方,两只仙鹤也为天降甘露而喜庆,站立宫廷,在君臣面前昂首啄羽,活灵活现。

兴修兴唐寺图

此图绘于西壁南端偏上部位,是以霍太山一带流传的唐太宗李世民敕建兴唐寺的故事绘制的。兴唐寺位于广胜寺北面15公里的苑川乡兴唐寺村,地处霍山主峰老爷顶的山脚。华夏民族著名的"中镇"庙就坐落于该村。原属赵城县管辖。相传唐时,李世民在此活动频繁,并以霍山为屏障,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最终建立唐王朝。他十分重视赵城重镇要地,责令在此修建兴唐寺,以示不忘。画面上群山起舞,祥云扑面。一队唐朝军马,浩浩荡荡。前面,两位武士手持兵器开路队伍。一面绣着"大唐"二字的彩旗迎风飘扬,队伍中主要将领是身着红袍骑骏马的帝王,文武官员随行左右,前拥后呼,天空中还时而隐现龙的影子,形容真龙出征。画面上还有一匹马驮着一个木质小亭,亭内绘有一座佛塔,佛塔中还有一佛两菩萨显圣的仙姿。这幅画说明了唐王李世民重视佛教、兴修佛寺的决心。另外,也证实了李世民在霍山一带活动的故事,确有出处。

玉渊亭图

玉渊亭,建于霍泉侧畔。亭为四角攒尖顶式样,(但此处墙体已坏)亭子为红楼翼角,秀气挺拔。这里是景色迷人的人间仙境。亭下泉水成潭,碧波涟漪,远处垂柳轻拂,流云缥缈,湖光山色,清幽爽心……亭檐下"玉渊亭"三字仍清晰可辨,亭内坐着两位乖凉者,一位是僧人,一位像文人,文人手持扇子,不失风度,正与和尚侃侃交谈;西边泉岸上,守着一老翁,专心致志,扶竿垂钓,盼鱼上钩;一小弥手端盘杯蹒跚而至,正在让老者饮茶……人物心理上的清幽与自然环境交织在幽静的画面中。此画在板门西侧上部,是一幅出手不凡的山水人物画。综上所述,广胜寺水神殿壁画内容丰富,画艺精湛,人物生动,艺术水平较高,是我国元代壁画中杰出的绘画作品。它与永乐宫元代壁画相媲美,成为祖国壁画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旅游贴士

1、忌称呼不当。对寺庙的僧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喇嘛庙中的僧人称其"师父",忌直呼其名,或其它污辱性称呼。

2、忌礼节失当。与僧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双手合十,微微低头,或单手竖掌于胸前、头略低,忌用握手、拥抱、摸僧人头部等不当之礼节。

3、忌谈吐不当。与僧人交谈,不应提及杀戮、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荤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

4、忌行为举止失当。游历寺庙时不可大声喧哗、指点议论、妄加嘲讽或随便乱走、乱动寺庙之物,尤禁乱摸乱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同时,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无知而做出不礼貌的事。

5、游客在进入佛殿前,最好脱帽进入。在佛殿内不可大声喧哗和随意触摸佛像、乱扔垃圾,在没被允许的情况下,不能在佛殿内进行录像、照相等。

临汾市有很多休闲娱乐场所,歌舞厅、娱乐总会、酒吧样样齐全,且内部设施完备,当你在旅游过程中感到疲劳的时候,不妨去这里放松一下身心。这一类娱乐场所,经营时间一般都比较晚,通常可到凌晨左右。在临汾市的其它区县,尤其是一些相对偏远的地方,每逢节日,还可以看到当地的戏曲表演。

临汾的光照较为强烈且持续时间较长,因而一把遮阳伞,是至此旅游的必需品。山西因地势较高,东南面又有山岭阻挡海洋气流,故较临近的华北平原气温低,降水少,昼夜温差较大,特别是春季的风沙很大,所以到山西旅游最好准备太阳镜、帽子等物以防风沙。山西的最佳旅游季节在5-10月。

历史沿革

水神庙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元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为水神明应王,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活动,为建殿时作品。[1]

景点现状

水神庙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景区。左傍霍山,面临泉源,坐北朝南,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上筑舞台)、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

山门,又称舞台,系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东西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两尊,背面为舞台。

仪门,亦称献殿,为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东西面宽三开间,进深四椽,殿内无塑像。

视频

水神之家——山西洪洞县水神庙的壁画与建筑综合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