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登采石矶太白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水调歌头·登采石矶太白楼》是中国当代作家郭沫若的诗作。
作品欣赏
追忆1964年5月5日游采石矶感兴
久慕燃犀渚,
来上青莲楼。
日照长江如血,
千里豁明眸。
洲畔渔人布罶,
正是鲥鱼时节,
我欲泛中流。
借问李夫子:
愿否与同舟?
君打桨,
我操舵,
同放讴。
有兴何须美酒,
何用月当头?
《水调歌头•游泳》,
畅好迎风诵去,
传遍亚非欧。
宇宙红旗展,
胜似大鹏游。
1968年2月14日
导读
采石矶位于马鞍市西南7公里处的翠螺山麓,壁立于长江东岸,矶悬峭壁,兀立江流。绝壁间矗立着楼阁亭台,石阶、岩洞贯穿其间。李白曾写诗描述:“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李白自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5岁时出蜀远游,多次溯江而上,途经采石矶,多次驻足游览采石矶,留下大量壮美诗篇。他在62岁时终老于离采石矶20公里处的安徽当涂县。后人为纪念李白,就在采石矶翠螺山麓修建起太白楼。郭沫若于1964年5月5日游采石矶。本词写于1968年,属于追忆之作。整首词大气磅礴,豪情万丈,想象无限。[1]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