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
作品名称: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创作年代: 南宋 文学体裁:诗 作者:辛弃疾 |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1]
此词作于淳熙九年(1181),当时辛弃疾罢居带湖。李子永曾官溧水县令,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为坑冶司干官(故称"提干"),分局信州,遂得与辛弃疾交游。李子永曾以"秀野""绿绕"为题请辛弃疾为其写两首诗,"秀野""绿绕"大概是李子永宅第中亭榭的名字。辛弃疾写词多,赋诗少,觉得写诗不如填词顺手,于是写了这首词送给他。
上片用喻申述归隐之由:一,宦海险恶;二,官场污浊。据此,宁步渊明后尘,吟《归来》而归隐田园。换头写对酒持蟹、开荒植园的悠闲生涯,以下迭用故实,曲折反映对现实之不满。通篇现身说法,但貌似飘逸而实兼无限愤懑。
目录
诗词正文
“ | <君莫赋幽愤,一语试相开。
长安车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渊明久矣,独借此翁湔洗,素壁写归来。 斜日透虚隙,一线万飞埃。 断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买山自种云树,山下劚烟莱。 百炼都成绕指,万事直须称好,人世几舆台。 刘郎更堪笑,刚赋看花回。 > |
” |
—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诗词网> |
白话译文
你不要像嵇康那样,写抒发抑郁愤懑之情的诗,请听一听我的陈说:平坦的通行车马的长安道路上,也会忽然长起了高山。我不仅喜欢陶渊明的诗文,而且更仰慕他的为人,把《归去来辞》写在白墙上,以此陶冶自己的性情。一缕斜阳透过缝隙,光亮处可见万千尘埃飘动。
估计我的下半生,只能持蟹饮酒,种树开荒,悠闲一生了。久历官场,宦海浮沉,人们棱角尽去,唯唯诺诺。可笑刘郎因写诗而致不幸,再次遭贬。
鉴赏
在作者心目中,李子永出身名门,志向高远,博学多才,他不是一个求田问舍、独善其身的人。因此,在这首词中,作者勉励友人要向陈登那样,豪气不除,忧国忘家,积极进取,为国建功。
此词看起来是疏导友人,其实更是自我排遣抒怀。上片用京道不平,喻仕途险恶;用虚隙飞埃,喻官场污浊;且以陶渊明体现归休田园的决心。下片承归隐意愿,先描述对酒持蟹、开荒植树的悠闲生活;再叠用故实,表达对阴暗现实的不满;末以刘郎赋诗遭贬的际遇,隐寓内心的愤懑不平。通篇现身说法,然细加品味,词人亦非浑身静穆,一味飘逸。
简介
辛弃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3]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4]
视频
参考资料
- ↑ 《水调歌头 再用韵答李子永提干》 诗词名句网
- ↑ 辛弃疾简介 古诗文网
- ↑ 辛弃疾文武双全,才华盖世,为何成了大宋朝最郁闷的人 快资讯发布时间;2020-08-15
- ↑ 「辛弃疾」诗词全集(816)首) 诗词名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