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
作品名稱: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創作年代: 南宋 文學體裁:詩 作者:辛棄疾 |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南宋詩人辛棄疾的作品。[1]
此詞作於淳熙九年(1181),當時辛棄疾罷居帶湖。李子永曾官溧水縣令,淳熙六年至淳熙九年為坑冶司干官(故稱"提干"),分局信州,遂得與辛棄疾交遊。李子永曾以"秀野""綠繞"為題請辛棄疾為其寫兩首詩,"秀野""綠繞"大概是李子永宅第中亭榭的名字。辛棄疾寫詞多,賦詩少,覺得寫詩不如填詞順手,於是寫了這首詞送給他。
上片用喻申述歸隱之由:一,宦海險惡;二,官場污濁。據此,寧步淵明後塵,吟《歸來》而歸隱田園。換頭寫對酒持蟹、開荒植園的悠閒生涯,以下迭用故實,曲折反映對現實之不滿。通篇現身說法,但貌似飄逸而實兼無限憤懣。
目錄
詩詞正文
“ | <君莫賦幽憤,一語試相開。
長安車馬道上,平地起崔嵬。 我愧淵明久矣,獨藉此翁湔洗,素壁寫歸來。 斜日透虛隙,一線萬飛埃。 斷吾生,左持蟹,右持杯。 買山自種雲樹,山下劚煙萊。 百鍊都成繞指,萬事直須稱好,人世幾輿台。 劉郎更堪笑,剛賦看花回。 > |
” |
—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詩詞網> |
白話譯文
你不要像嵇康那樣,寫抒發抑鬱憤懣之情的詩,請聽一聽我的陳說:平坦的通行車馬的長安道路上,也會忽然長起了高山。我不僅喜歡陶淵明的詩文,而且更仰慕他的為人,把《歸去來辭》寫在白牆上,以此陶冶自己的性情。一縷斜陽透過縫隙,光亮處可見萬千塵埃飄動。
估計我的下半生,只能持蟹飲酒,種樹開荒,悠閒一生了。久歷官場,宦海浮沉,人們稜角盡去,唯唯諾諾。可笑劉郎因寫詩而致不幸,再次遭貶。
鑑賞
在作者心目中,李子永出身名門,志向高遠,博學多才,他不是一個求田問舍、獨善其身的人。因此,在這首詞中,作者勉勵友人要向陳登那樣,豪氣不除,憂國忘家,積極進取,為國建功。
此詞看起來是疏導友人,其實更是自我排遣抒懷。上片用京道不平,喻仕途險惡;用虛隙飛埃,喻官場污濁;且以陶淵明體現歸休田園的決心。下片承歸隱意願,先描述對酒持蟹、開荒植樹的悠閒生活;再疊用故實,表達對陰暗現實的不滿;末以劉郎賦詩遭貶的際遇,隱寓內心的憤懣不平。通篇現身說法,然細加品味,詞人亦非渾身靜穆,一味飄逸。
簡介
辛棄疾[2]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於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著有《美芹十論》、《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於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後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開禧北伐前後,相繼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樞密都承旨等職。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後贈少師,諡號「忠敏」。 [3]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備受排擠、壯志難酬。但他恢復中原的愛國信念始終沒有動搖,而是把滿腔激情和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全部寄寓於詞作之中。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現存詞六百多首,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等傳世。[4]
視頻
參考資料
- ↑ 《水調歌頭 再用韻答李子永提干》 詩詞名句網
- ↑ 辛棄疾簡介 古詩文網
- ↑ 辛棄疾文武雙全,才華蓋世,為何成了大宋朝最鬱悶的人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0-08-15
- ↑ 「辛棄疾」詩詞全集(816)首) 詩詞名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