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别了,武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永别了,武器》 是美国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早期代表作,首次出版于1929年9月27日。

该作讲述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1] 通过描述二人的爱情,作品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 詹[2]

作者简介

美国青年弗雷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志愿到意大利北部战争担任救护车驾驶员,期间与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相识。亨利在前线执行任务时被炮弹炸伤,被送往后方的米兰医院就医。由于护士紧缺,凯瑟琳也来到了米兰,两人又一次相遇。这一次,亨利发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巴克莱小姐。在米兰就医期间,两人处于热恋之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这期间,凯瑟琳怀孕了。亨利伤愈返回前线,发现意军士气大跌,处处充斥着失败与绝望的情绪。德国人的进攻,终于击垮了意军的抵抗,意军开始溃退;士兵们的情绪很激动,反战热情高涨。在一座桥前,意军前线宪兵部队开始逮捕所谓擅离职守的军官,并无一幸免地加以枪决,亨利不幸也在其中。借着审问其他人的时机,亨利跳进河流,得以逃脱被处决的命运。他终于意识到,自己作为一名士兵的义务已经连同河水一起被冲走了。此时的他,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找到凯瑟琳,然后两人逃离战争的苦海。亨利辗转来到了米兰,发现凯瑟琳已去边境一度假小城。亨利找到凯瑟琳以后,两人再次幸福地相聚。可是,随后意大利警察的追捕,使得他们不得不逃往瑞士。亨利和凯瑟琳在瑞士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但最终,凯瑟琳还是在难产中死去,留下亨利一人独自在外流亡。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20世纪初,美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整个社会都充满了动乱与不安的气氛,当时的人们对无情而残酷的战争充满了恐惧之情,并且对未来的生活也失去了先前的激情与希望,对今后新的生活没有了信心与信念,他们就像迷了路的小鹿,眼中充满了迷惘与无奈,心中更是找不到一丝前行的光明,当时这一代的年轻人被称为“迷惘的一代”,他们的精神面貌十分地糟糕,就像描述的一般充满了迷惘之意。 [4]

个人背景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初稿写于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创作,于1929 年出版。自1922年到1929年间,他除发表了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外,结了两次婚,他父亲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医治无效,饮弹自尽。这些遭遇变化,更使他感觉人生变幻无常,好像随时随地都潜伏着毁灭的危机。他战时受伤,曾从身上取出几百片榴弹炮弹片,长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须点着灯,入睡后被噩梦折磨,旧病发作起来,理性失去控制,无法制止忧虑和恐惧。由于他反复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对于一般事物的认识也比较敏锐透彻,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经历倾注于艺术创作中。例如在《永别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乡居生活写得犹如处身世外桃源,就是他结第一次结婚后的生活体会。再如女主角凯瑟琳的难产,也是他第二个妻子难产的切身经历,她结果剖腹生下第二个儿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这些人悲观、怀疑、绝望。他们志愿参军,在战争过程中,他们的身体和心灵大多遭受到无可挽回的创伤。他们怀疑一切、厌恶一切,鄙视高谈阔论,厌恶理智,几乎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认为人生一片黑暗,到处充满不义和暴力,总之,万念俱灰,一切都是虚空。 [5]

人物介绍

亨利

主人公亨利是一位有着很多梦想的阳光男孩,但战争摧毁了他的梦想。在战争中,他被迫伤退,随后被捕,为了生存于激流中逃脱。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当初美好的梦想,只有面对绝境时的挣扎。亨利与凯瑟琳的邂逅,让原本破灭的人生希望之火再次点燃。凯瑟琳的美丽善良,让本已冰冻的心灵被融化,和凯瑟琳在一起的日子成为亨利一生中最甜美的回忆。可命运还是和他开了一个玩笑,美丽天使最终没有与之长久在一起,亲生骨肉也随之消亡,这样的打击,使原本在逆境中绽放的生命之树彻底枯萎,这一切的始作俑者,都是战争所赐予。 [6]

凯瑟琳

凯瑟琳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完美的女性,她是一位年轻漂亮的英国护士,凯瑟琳身上基本上具备了男人对女人的一切要求,她美丽、善良、温柔、善解人意。 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仅具有依从,随和的美德,而且必须是男人的征服对象,俯首帖耳地为心爱的人做出贡献和牺牲,做他想要她做的一切。女性仅仅是男人体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工具。 书中用多处笔墨描写亨利和凯瑟琳的性爱关系,从侧面反映了海明威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女性观念——女性是男性的征服对象。男性在征服女性的过程中体味自己生命力量和价值,而凯瑟琳则仅仅是亨利征服的对象。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由亨利的意志决定的,她只是站在亨利的背后,作亨利的“传声筒”而已。她在亨利面前完全没有自己的性格,没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丧失了自我。 [7]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战争中的亲身经历为创作基础,以男孩亨利参加战争、经历战争并最终脱离战争作为作品的发展线索,海明威借助亨利向世人表达了他鲜明的主题——厌战、反战思想。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也通过对男孩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爱情的描述来体现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与冲击,如果没有战争,男孩亨利也就不会参战,也就不会发生后来一系列的逃亡情况,更不会发生与心爱的女友凯瑟琳不能相聚的情形,但是最终亨利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以凯瑟琳难产死亡而画上了终止的符号。他们幸福而甜蜜的爱情正是由于无情而残酷的战争而最终走上了绝路。在海明威的心中,战争是导致人们生活困苦、摧毁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对战争充满了厌恶的情绪,他痛恨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与迷悯。

在《永别了,武器》伊始部分,海明威就对意大利军队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是借助男主人公亨利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处于战争中的人们,就如同处于正在熊熊大火燃烧木头的蚂蚁,有的侥幸逃脱了,有的被炙热的火焰瞬间吞噬,但是还有很多人却向着正燃烧旺盛的木头快速奔去,最终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亨利随着对战争的认识逐步加深,他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此次战争的非正义性,亨利感觉此次战争彻底地愚弄了他们这些本该拥有另外一番生活的年轻人,于是亨利的反战、厌战情绪开始展现出来。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以年轻人亨利在战争时代中所经历的生活为发展线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题,通过详细地描述亨利参战、恋爱、逃亡、失去心爱之事,来突出战争的可怕性,正是战争的爆发摧毁了年轻人亨利的美梦与愿望。亨利参战后心里十分地不安,并是心中也是十分地迷悯,此时从天而降的爱情让他感受了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但是最终等待他的却是失去爱人的撕心裂肺的痛。凯瑟琳,一名对生活充满憧憬和信心的美丽、善良女人,与亨利相爱后她的天空更加的明媚,但是残酷的命运却让这位勇敢而美丽的女人早早地永久离开了这个她百般留恋的世界。

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成功地塑造了饱受战争摧残的主人公亨利这样一个坚强勇敢而又困惑绝望的英雄形象。通过亨利对战争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的幻灭过程,海明威深刻地向人们揭示了战争对社会和人性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和伤害。他以此号召人们要对战争进行彻底的反思和觉醒,要把反对战争作为一项重大而深远的事业坚持下去,直到有一天,全人类终于可以向武器道一声“永别”。

艺术特色

《永别了,武器》显示了海明威艺术上的成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纯粹用动作和形象表现情绪,电文式的对话,简洁而真切的内心独白托讽于有意无意之间,简约洗练的文体以及经过锤炼的日常用语等等,构成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也因此而成为了一部现代世界文学名著。

海明威在其著作《永别了,武器》中,在对景物进行描写的时候通常是采用充满忧伤与悲戚的写作风格来营造一种低沉而压抑的氛围。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景物描写并不是很多,并且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这部作品中景物描写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灰蒙蒙的天空飘着纫细的雨丝,树上的叶子早己随着秋季的离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与村庄充满了萧条之味。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对雨进行了很细致的描写,从作品伊始到作品的终结,天空飘洒的雨儿一直贯穿其中,并是在每次对雨进行描述之后,紧接而来的就是令人担忧、恐惧的噩耗发生。雨就是一种象征,一种暗示只要有雨的存在就会有厄运降临。

在《永别了,武器》中,海明威有一句话是这样描述的:“冬天已经来临,细细的雨还在不停的下着,而霍乱终究也会随着雨的脚步而来的。”战争是非常恐怖而无情的,战争就像霍乱一般无法控制,终究会给人们的生活、命运带来无尽的磨难与痛苦,天空飘洒的冷冷的雨给当时的环境带来了无尽的凄凉与迷惘,正是冷雨的存在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压抑、低迷的基调,海明威也正是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向广大读者展示战争的可怕性以及破坏性,并且也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写向世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与反对。

虽然海明威痛恨战争、反对战争,但是在此部作品中,海明威自始至终都将自己的情绪与感情把握非常到位,往往是通过简单且平淡的写作基调来描述战争的可恨之处,海明威正是通过这一写作手段来讽刺战争。在《永别了,武器》这部作品中有一个保安队审问奸细的过程是这样描述的:保安队的人们非常的镇定、冷静,他们办事效率非常的高,对自己的审讯工作也是充满了信心;保安队的人们每当审问完一个他们认定的奸细,就会要上将其处决,从不拖泥带水,他们始终保持着优雅而自然的笑容,手中紧紧握着大权,严格按照规定章程开展工作,绝不马虎、执法如山。海明威正是用这些略显平淡实则笔锋辛辣的写作风格让世人深深地体会到生命的渺小,让世人感到强烈地愤怒但是又充满了无奈,为整个作品中增添了一笔浓重的消极主义色彩。

作品评价

海明威研究专家、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卡洛斯·贝克《高山与平原》:“ 《永别了,武器》出版,标志着海明威作为20世纪少有的伟大悲剧小说作家开始了更为漫长的创作生涯。”

作者简介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奥克帕克,美国作家、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

海明威的一生之中曾荣获不少奖项。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授予银制勇敢勋章;1953年,他以《老人与海》一书获得普利策奖 ;1954年的《老人与海》又为海明威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The Sun Also Rises)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享年61岁。

海明威一生中的感情错综复杂,先后结过四次婚,是美国“迷惘的一代”(Lost Generation)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中对人生、世界、社会都表现出了迷茫和彷徨。他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的作品标志着他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3]

参考资料

  1. [美]海明威 著 林疑今 译 .永别了,武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05-01
  2. 虎,于立得编著,20世纪西方文学专题[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7,第91页
  3. 努努书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