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永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永春縣古稱桃源,位於福建省西南部、晉江東溪上游,是泉州市下轄的一個縣。是國務院首批開放縣之一、中國香都、中國蘆柑之鄉、中國紙織畫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全國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國家綠化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優秀縣城、同時是中國最具特色魅力旅遊名縣、中國宜居宜業典範縣、全省綠化模範縣、林業十佳縣和環境保護先進縣、生態示範區。曾五度被評為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2004-2008年)。[1]

建制沿革

永春縣西周至春秋戰國屬七閩、閩越地,秦代屬閩中郡。漢初屬閩越國。漢元鼎五年廢閩越,元封元年徙其民於江淮間,以其地屬會稽郡。東漢建安初,屬侯官縣。三國吳永安三年屬東安縣。梁天監(504–519)中至陳屬南安郡。隋開皇九年(589)改南安郡為縣,以其西北二鄉置桃林場,屬南安縣。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升為桃源縣,後晉天福三年(938)改為永春縣。宋元明均隸屬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為直隸州,轄德化、大田二縣,民國二年(1913)廢州,復改為縣。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縣劃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14日,屬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9月18日,屬福建省人民政府晉江地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12日,屬福建晉江專區。1971年6月17日,屬晉江地區行政公署。1985年6月,晉江地區改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為鯉城區),屬福建省泉州市。

地理環境

永春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南,泉州市西北部,戴雲山脈東南麓,北緯25°13′-25°33′,東經117°40′-118°31′。東接仙遊縣,西連漳平市,南和南安、安溪兩縣市接壤,北與大田、德化兩縣毗鄰。全境呈帶狀,東西長84.7千米,南北寬37.2千米。總面積1451.8平方千米。北緯25°13』—25°33』,東經117°40』—118°31』。面積1451.8平方千米。

永春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部系戴雲山脈主體部份,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為最高;東部地勢呈階狀。永春境內山多地少,地勢趨西北高東南低,著名的戴雲山脈綿延全境。境內以蓬壺馬跳為界,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資源豐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山體俊美,自然風光迷人 ,是永春縣旅遊業發展的主要優勢。東部屬閩東南沿海隆起地區,呈階梯狀,以丘陵和河谷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狀的山間小盆地,是永春縣重要的經濟文化帶。

永春縣同時兼有三種不同的氣候類型,西半縣屬中亞熱帶,東半縣屬南亞熱帶,而千米以上山地則屬北亞熱帶。全縣無霜期320天,平均氣溫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氣候溫和,濕潤多雨,夏長不酷熱,冬短無嚴寒,素有「萬紫千紅花不謝,冬暖夏涼四序春」之稱。

行政區劃

永春縣轄18個鎮、4個鄉:

鎮:桃城鎮下洋鎮蓬壺鎮、五里街鎮、岵山鎮湖洋鎮一都鎮坑仔口鎮玉斗鎮錦斗鎮達埔鎮吾鋒鎮石鼓鎮東平鎮東關鎮桂洋鎮蘇坑鎮仙夾鎮

鄉:橫口鄉、呈祥鄉、介福鄉、外山鄉。

自然資源

永春縣境內資源豐富,溪流縱橫,水系發達,水能蘊藏量17.12萬千瓦,其中可裝機開發量11.7萬千瓦。山地面積152萬畝,森林覆蓋率66.8%,木材蓄積量270萬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地下礦藏主要有煤、鐵、錳、石灰石、高嶺土、明礬、花崗岩、輝綠岩、礦泉水、地熱水等。永春無煙煤儲量達1.3億噸,煤質好,是全國地方重點產煤縣之一,閩東南地區的煤炭主要供應地。高嶺土儲量豐富,分布甚廣。坑仔口盤龍山礦泉水是全國第四家由國家礦產儲量委員會命名的優質天然礦泉水,其水質可以與比利時士巴礦泉水、法國埃維昂礦泉水、美國山谷礦泉水等世界名牌相媲美。

礦產資源

全縣已發現各類礦種30種。其中,煤炭保有儲量9024.44萬噸,水泥用灰岩探明儲量3.9億噸,高嶺土資源儲量1722.41萬噸,明礬石資源儲量31.3萬噸,脈石英資源儲量29.31萬噸,鉛+鋅金屬量5.95萬噸,礦泉水探明總儲量為743立方米/天,地熱資源豐富。

水資源

永春縣水資源總量18.21億立方米,2017年全縣總用水量2.65億立方米,農業用水量最多,為1.14億立方米,其中農田灌溉用水量為1.08億立方米,林牧漁畜用水量為612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2.9%;其次是工業用水量為1.14億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42.8%,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為61立方米/萬元;城鎮公共用水量為1050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3.96%;居民生活用水量為2429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9.2%;生態與環境補水量為301萬立方米,占總用水量的1.1%。[2]

人口

2017年末,根據計生報表統計,永春縣總人口為63.4萬人,出生人口1.1萬人,出生性別比114.72,出生水平17.51‰,比上一年上升1.51個千分點,死亡人口3446人,死亡率5.47‰,自增人口7580人,自然增長率12.04‰。[2]

經濟

永春工業正在崛起,涉及採掘、電力、化工、造紙、陶瓷、建材、機械製造、食品加工、美術工藝、紡織、製藥等20多個行業,向社會提供1000多種產品,形成了以煤炭、食品加工、生物醫藥、陶瓷為支柱的工業體系,開發、創造了一批名、特、優產品。永春紙織畫、永春老醋、養脾散、金桔糖、神香、漆籃等產品一直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有較高的聲譽。這幾年隨着生物醫藥產業的快速發展,2009年被省政府列入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試點縣,伴隨着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製藥產業的建立及北京匯源飲料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果汁飲料灌裝和純淨水生產項目在永春的落戶,必將對永春的工業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

全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104.03億元,比上年增長12.5%;農業總產值18.59億元,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8.79億元,增長34.3%;財政總收入5.60億元,增長4.6%,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71億元,增長1.5%;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餘額分別達50.04億元、28.14億元,分別增長14.17%16.31%;農民人均純收入5593元,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6元,增長9.2%。第11次獲得「福建省經濟發展十佳縣」稱號,第三次獲得「福建省經濟實力十強縣」稱號。

2017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73.31億元,比上年增長8.7%;工業增加值161.35億元,比上年增長8.8%;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16.59億元,比上年增長2.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1億元,比上年增長3.3%;固定資產投資150.01億元,比上年增長16.3%。[3]

旅遊景區

晚唐著名詩人韓屋,客居數年。南宋理學家朱熹,數到永春,留下了「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的傳世佳句。明末惠安詩人黃吾野,為永春文人顏延榘摯友,曾泛舟夜遊桃溪。牛姆林是閩南面積最大、最富內涵、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區,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為國家4A級景區,有國家3A級風景區百丈岩、魁星岩、烏髻岩、仙洞-普濟寺,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北溪、觀山,省級森林公園魁星岩、碧卿,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關橋、魁星岩、巽來莊、縣文廟,省最美鄉村-優秀鄉村之一、「森林人家」北溪旅遊村;還有風雅頌、東溪大峽谷、岱山岩、雪山岩、留安塔、沈家大院等風光旖旎的風景名勝。

牛姆林又稱姆林山,因「勢若牛姆,孕崽懷寶」而得名。它位於永春縣下洋鎮境內。1958年劃為森林禁伐區,1984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1998年規劃建設生態旅遊區,面積1000公頃。牛姆林是在閩南地區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體,被譽為閩南的西雙版納。牛姆林是天然陳列館:這裡動植物種類繁多,現已查明,區內有維管束植物135科760種,共中宿軸木蘭、鍾萼木、水松、半楓荷、閩楠、閩鄂山茶、白桂木、紅豆杉、紅豆樹、青檀等被列入國家珍稀瀕危植物名錄,百日青、青錢柳、深山含笑、黃檀列為全省珍貴樹種,其中有牛姆林「鎮山之寶」之稱的青錢柳單株之高大在全省尚屬罕見,群落之大更是全省數一。

岱山岩

岱山位於福建省永春、漳平與大田三縣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覆蓋5000畝的原始森林,樹奇石怪;山中古樹參天,風景優美,令人心曠神怡。岱山岩因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和當地進士陳光在此吟詩唱和而聞名,現仍保存有「月蓬第一峰」、「寒竹風松」等墨寶,留有文昌閣、朱子讀書處、朱子洞等古蹟,是永春西部一處絢麗的風景名勝區。

仙洞山

仙洞山坐落在永春縣蓬壺鎮,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廟。山上覆蓋着一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鬱鬱蔥蔥,掩映着一座古廟--炎帝廟,其建於五代南陳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山頂無極殿是供奉神農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鳥瞰蓬壺勝境,南宋理學家朱熹遊覽後寫下"千潯瀑布如飛漣,一簇人煙似畫圖"的絢麗詩句。仙洞山石奇樹秀,移步即景:來鶴台、仙人指、藤門、虎關、鳥道、蝠地洞天、神農洞府、靜林聽蟬等十八景。站于山腳遠眺來鶴台,如老君誦經之態,與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相映成趣。

百丈岩

百丈岩位於福建省永春縣蓬壺鎮境內的白鸛山脈南端。山峰稱馬德山,峰巔的寺廟俗稱馬氏、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燭火,因而亦稱百丈岩。它地理位置獨特,山勢險峻,登臨俯察,有如九天攬勝。放眼遠眺,村煙點點,桃溪蜿蜒,令人心曠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譽,因其一峰獨聳。

魁星岩風景區

魁星岩風景區,文曲星下凡,連中三次狀元,皆因其貌極丑,接榜時嚇昏皇后而落選,一怒之下,魁星踢掉書斗爾後投江。人們敬慕其才,塑像為神,企求賜予人間以智慧和才華。全國供奉魁星的廟宇共有兩處,其中一處就在永春石鼓鎮。魁星岩寺始建隋開皇九年,幾經滄桑,現已修復一新,為重擔懸山式仿古建築,穩健大度,其實非凡。內供奉如來,觀音等佛像以及清水住市詛師神像,可謂集佛教\儒教於個岩。

普濟寺

普濟寺隱落於永春蓬壺鎮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開由西南向東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這裡遠離繁華古鎮,獨得一方幽靜。普濟寺始建於五代(公元907年-960年間),自名僧音淨卓錫後,代有高人碩彥,1936年高僧性願法師來任方丈,重振寺風。1939年5月,一代高僧弘一大師來到普濟寺,掩關治律,弘揚佛法,撰著佛經。弘一法師在普濟寺有一年半時間,生活十分儉樸,"三衣過冬,兩餐度日"。他稱普濟境地幽辟,風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嘆為觀止。他堅持不開山、不授徒,於誦經、著述、弘法之餘,鑒抄佛教經典無數,且寫得一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書佛號經偈作答,以借墨緣。"因此,弘一墨跡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師還在普濟寺度過他六十大壽,他在俗至友柳亞子、夏丏尊、徐悲鴻及得意門生豐子愷,均以詩詞畫幅獻桃祝壽。[4]

旅遊指南

永春為全國柑橘生產基地,「中國蘆柑之鄉」,「中國紙織畫之鄉」,省重點林區縣,茶葉生產基地之一。農副產品還有稻米、甘薯、馬鈴薯、芋頭、小麥、木薯、蕉芋、花生、大豆、甘蔗、煙葉,油茶籽、油桐籽、棕片、筍乾、板栗、蘑菇、香菇、黑木耳、紫膠、松脂,花卉、荔枝(岵山荔枝色艷味甘)、龍眼、枇杷、桃、柿、香蕉、西瓜、番石榴、李、酸梅,藥材(羅漢果、砂仁、銀花等),湖洋「水仙種」、獅峰「佛手種」茶著名。

永春老醋選用優質糯米、紅曲、芝麻、白糖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釀製,其釀造技術獨特。醋色棕黑,強酸不澀,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蘇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山西老陳醋齊名媲美。此醋舊時是民間富戶秘傳自釀食用,些許作為珍品饋贈親朋好友。家中一壇老醋往往經年不斷地添加陳釀,歷經百年,為吉祥如意之象徵。作為商品的不多。

歷史文化

隋朝開皇九年(589年)析南安縣西北鄉置桃林場(治所在今石鼓鎮桃場村)。

後唐長興四年(933年)升為桃源縣,以其眾水會於桃溪一源,故曰桃源。

後晉天福三年(938年)因與湖南桃源縣重名,遂以境內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縣,治所在上場堡(今桃場村)。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為直隸州,轄大田、德化兩縣。

1913年廢州為縣,屬南路道(廈門道)。

相關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脈——戴雲山脈自德化南伸本縣,綿延全境。境內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以蓬壺馬跳為界,大致可分為兩部份。西北群山疊嶂,幽壑高岩,泉清樹綠;東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間,猶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曾經數游永春,不禁贊道「千潯瀑布如飛練,一簇人煙似畫圖」。 永春民風淳樸,勞動力充足,素質良好。全縣勞動力20.6萬人,占總人口的39.2%。每十萬人口中具有大學文化程度者達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縣有普通師範學校、技工學校、成人中專學校各1所、職業中學4所、普通中學36所。1995年開始全縣實施九年義務教育。

永春縣是福建省著名僑鄉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華僑歷史源遠流長。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島。在東南亞至今仍有「無永不開市」之說。目前旅居海外的華僑、華裔以及港澳台同胞達103萬人,足跡遍布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他們在僑居地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創造了輝煌的成就;他們熱愛祖國,關心家鄉建設,為永春的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團聯誼會」(簡稱「世永聯」),不僅對加強海外鄉親的橫向聯繫,敦睦鄉誼,合作交流,而且對該縣開展海外僑務工作,加快永春社會經濟發展,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來,永春發揮僑鄉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項目規模日趨擴大,投資領域不斷拓寬。

歷史名人

余光中、余承堯、留從效、吳作棟、梁靈光、梁披雲、留正、莊夏、梁良斗、顏域、莊際昌、尤揚祖、洪永世、蘇昌培、林俊德、謝孟、陳普足、林阿綿、陳英、周自超、陳晉接、林一心、陳明、陳秀東、林連通、林國雄、許寒冰、蘇晉中、鄭石生。

永春紙織畫

紙織畫作為永春縣獨有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品,在中國工藝美術的百花叢中,與杭州絲織書、蘇州緙絲畫、四川竹簾畫並稱為中國的四大家織。舉世聞名的中國畫以其獨特的筆墨韻味表現世間物象,可謂東方一絕。而紙織畫把一幅中國畫用特製的利刀,切成寬僅2毫米、頭尾不斷、細長的紙絲作為經線,用與經線一樣寬的純白宣紙絲作緯線,再像織布一樣放在特製的紙織機上穿梭交織,然後裱背成畫。這樣一來,除保持中國畫特具的品格之外,還多了一種「霧裡看花」的朦朧之美,這又是一絕。其畫面近看紙痕交織,經緯明顯。遠觀,整幅作品就像覆蓋了一層薄紗。。唐文宗(公元827—841年)在位時,唐人鄭維賦詩:「何物離披最可人,紙間經緯別有因;阿誰巧作維摩手,就裡揮毫稱絕倫;遠山一角都人妙,烘雲托月景偏真;」宋代時紙織畫遠銷南洋各埠,成為富貴人家的櫃中珍品。明人田藝蘅所撰《留青日札》一書中記載,明代奸臣嚴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紙織畫一項。清代泉州翰林陳肇仁在《紙織白鶴幛詩》中寫道:「是真非真畫非畫,經緯既見分縱橫;我聞桃源場中客,妙技別出關徐荊;併力勞作萬萬縷,縷以素紙痕分明;煙雲斯須出素手,筆墨化盡恆畦盯。」詩中表達了對紙織畫的高度讚賞和喜愛之情,現在,故宮博物院還珍藏着清乾隆年間的紙織瑰寶——清高宗御製詩十二扇屏風。

永春白鶴拳

永春白鶴拳作為南少林一達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羅漢、五白鶴、五大拳種中最年輕的拳種,之所以能夠蓬勃發展,歷久不衰,是有它的歷史淵源,健身作用和技擊價值的,它以悠久的歷史,獨特風格,樸實又豐富的內涵,辯證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於世.,永春白鶴拳是一個具有多項內容的優秀拳種。永春白鶴學以鶴為形、以形為拳、取象於名、冠於雅稱、寓意其中、便於記誦、易於領悟、利於習練。

它的套路動靜有法、虛實分明、快慢相間、起伏有序、脈絡貫通、神氣流暢、似剛非剛、似柔非柔,形神兼備,輕盈靈巧、瀟灑飄逸、彈抖勁力足、技手變化多。

它講究「內外合一」,意與氣合、氣與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氣、意到氣到、氣到勁到、以氣催力、吐氣生威、攻防並重、運手務柔、著手須剛、講究「子午虛實、吞吐浮沉、剛柔緩急、後發先至」,拳法結構嚴謹清晰,攻防意識鮮明,手法短橋多變,步法走閃靈活,勁力飽滿剛脆。

永春白鶴拳自創始形成、傳播發展、衍化變革,以至形成完整技術理論體系,迄今已三百餘春秋,雖幾經滄桑,亦創造輝煌。現支分派衍,花繁葉茂,雖各自開宗垂統,然情結祖庭。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海內外鶴友,或組團或個人,紛紛到永春尋根訪祖,交流技藝。作為中華武術瑰寶的永春白鶴拳,繼承發展,我儕責無旁貸,任重而道遠。但我們堅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輝歷程的永春白鶴拳,得天之時、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將更加發揚光大 

白鶴拳與太祖、羅漢、達尊、行者諸拳一併稱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較年輕的拳派,是祖國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鮮艷明媚的奇葩。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僑鄉永春縣流行,而後傳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廈門、漳州直至台灣等地,故又稱「永春白鶴拳」。近來在福建南安又有發展成為自成體系的[鶴拳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