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永春县古称桃源,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晋江东溪上游,是泉州市下辖的一个县。是国务院首批开放县之一、中国香都、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国生态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绿化县城、全国卫生县城、全国文明县城、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同时是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名县、中国宜居宜业典范县、全省绿化模范县、林业十佳县和环境保护先进县、生态示范区。曾五度被评为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2004-2008年)。[1]
建制沿革
永春县西周至春秋战国属七闽、闽越地,秦代属闽中郡。汉初属闽越国。汉元鼎五年废闽越,元封元年徙其民于江淮间,以其地属会稽郡。东汉建安初,属侯官县。三国吴永安三年属东安县。梁天监(504–519)中至陈属南安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南安郡为县,以其西北二乡置桃林场,属南安县。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升为桃源县,后晋天福三年(938)改为永春县。宋元明均隶属泉州,至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为直隶州,辖德化、大田二县,民国二年(1913)废州,复改为县。
1949年8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9月9日,永春县划属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1950年3月14日,属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9月18日,属福建省人民政府晋江地区专员公署。1955年3月12日,属福建晋江专区。1971年6月17日,属晋江地区行政公署。1985年6月,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属福建省泉州市。
地理环境
永春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泉州市西北部,戴云山脉东南麓,北纬25°13′-25°33′,东经117°40′-118°31′。东接仙游县,西连漳平市,南和南安、安溪两县市接壤,北与大田、德化两县毗邻。全境呈带状,东西长84.7千米,南北宽37.2千米。总面积1451.8平方千米。北纬25°13’—25°33’,东经117°40’—118°31’。面积1451.8平方千米。
永春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系戴云山脉主体部份,海拔千米以上山峰58座,雪山(海拔1366米)为最高;东部地势呈阶状。永春境内山多地少,地势趋西北高东南低,著名的戴云山脉绵延全境。境内以蓬壶马跳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多山,有1000米以上山峰58座,地貌资源丰富,分布有火山岩地貌、石灰岩地貌、花岗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山体俊美,自然风光迷人 ,是永春县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优势。东部属闽东南沿海隆起地区,呈阶梯状,以丘陵和河谷为主,沿桃溪散布着串珠状的山间小盆地,是永春县重要的经济文化带。
永春县同时兼有三种不同的气候类型,西半县属中亚热带,东半县属南亚热带,而千米以上山地则属北亚热带。全县无霜期320天,平均气温20.4℃,降水量1600~2100毫米,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之称。
行政区划
永春县辖18个镇、4个乡:
镇:桃城镇、下洋镇、蓬壶镇、五里街镇、岵山镇、湖洋镇、一都镇、坑仔口镇、玉斗镇、锦斗镇、达埔镇、吾锋镇、石鼓镇、东平镇、东关镇、桂洋镇、苏坑镇、仙夹镇。
乡:横口乡、呈祥乡、介福乡、外山乡。
自然资源
永春县境内资源丰富,溪流纵横,水系发达,水能蕴藏量17.12万千瓦,其中可装机开发量11.7万千瓦。山地面积152万亩,森林覆盖率66.8%,木材蓄积量270万立方米,是全省用材林基地之一。地下矿藏主要有煤、铁、锰、石灰石、高岭土、明矾、花岗岩、辉绿岩、矿泉水、地热水等。永春无烟煤储量达1.3亿吨,煤质好,是全国地方重点产煤县之一,闽东南地区的煤炭主要供应地。高岭土储量丰富,分布甚广。坑仔口盘龙山矿泉水是全国第四家由国家矿产储量委员会命名的优质天然矿泉水,其水质可以与比利时士巴矿泉水、法国埃维昂矿泉水、美国山谷矿泉水等世界名牌相媲美。
矿产资源
全县已发现各类矿种30种。其中,煤炭保有储量9024.44万吨,水泥用灰岩探明储量3.9亿吨,高岭土资源储量1722.41万吨,明矾石资源储量31.3万吨,脉石英资源储量29.31万吨,铅+锌金属量5.95万吨,矿泉水探明总储量为743立方米/天,地热资源丰富。
水资源
永春县水资源总量18.21亿立方米,2017年全县总用水量2.6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量最多,为1.1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08亿立方米,林牧渔畜用水量为612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2.9%;其次是工业用水量为1.1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2.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61立方米/万元;城镇公共用水量为1050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3.96%;居民生活用水量为2429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9.2%;生态与环境补水量为301万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1.1%。[2]
人口
2017年末,根据计生报表统计,永春县总人口为63.4万人,出生人口1.1万人,出生性别比114.72,出生水平17.51‰,比上一年上升1.51个千分点,死亡人口3446人,死亡率5.47‰,自增人口7580人,自然增长率12.04‰。[2]
经济
永春工业正在崛起,涉及采掘、电力、化工、造纸、陶瓷、建材、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美术工艺、纺织、制药等20多个行业,向社会提供1000多种产品,形成了以煤炭、食品加工、生物医药、陶瓷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开发、创造了一批名、特、优产品。永春纸织画、永春老醋、养脾散、金桔糖、神香、漆篮等产品一直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有较高的声誉。这几年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2009年被省政府列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试点县,伴随着具有永春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的建立及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果汁饮料灌装和纯净水生产项目在永春的落户,必将对永春的工业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全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农业总产值18.59亿元,增长8‰;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8.79亿元,增长34.3%;财政总收入5.60亿元,增长4.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1亿元,增长1.5%;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50.04亿元、28.14亿元,分别增长14.17%16.31%;农民人均纯收入5593元,增长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86元,增长9.2%。第11次获得“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称号,第三次获得“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县”称号。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73.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工业增加值161.35亿元,比上年增长8.8%;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6.59亿元,比上年增长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固定资产投资15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3%。[3]
旅游景区
晚唐著名诗人韩屋,客居数年。南宋理学家朱熹,数到永春,留下了“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的传世佳句。明末惠安诗人黄吾野,为永春文人颜延榘挚友,曾泛舟夜游桃溪。牛姆林是闽南面积最大、最富内涵、最具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被誉为“闽南西双版纳”,为国家4A级景区,有国家3A级风景区百丈岩、魁星岩、乌髻岩、仙洞-普济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北溪、观山,省级森林公园魁星岩、碧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关桥、魁星岩、巽来庄、县文庙,省最美乡村-优秀乡村之一、“森林人家”北溪旅游村;还有风雅颂、东溪大峡谷、岱山岩、雪山岩、留安塔、沈家大院等风光旖旎的风景名胜。
牛姆林又称姆林山,因“势若牛姆,孕崽怀宝”而得名。它位于永春县下洋镇境内。1958年划为森林禁伐区,198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规划建设生态旅游区,面积1000公顷。牛姆林是在闽南地区保留最完好、最具特色的原始森林群体,被誉为闽南的西双版纳。牛姆林是天然陈列馆: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现已查明,区内有维管束植物135科760种,共中宿轴木兰、钟萼木、水松、半枫荷、闽楠、闽鄂山茶、白桂木、红豆杉、红豆树、青檀等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植物名录,百日青、青钱柳、深山含笑、黄檀列为全省珍贵树种,其中有牛姆林“镇山之宝”之称的青钱柳单株之高大在全省尚属罕见,群落之大更是全省数一。
岱山岩
岱山位于福建省永春、漳平与大田三县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覆盖5000亩的原始森林,树奇石怪;山中古树参天,风景优美,令人心旷神怡。岱山岩因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和当地进士陈光在此吟诗唱和而闻名,现仍保存有“月蓬第一峰”、“寒竹风松”等墨宝,留有文昌阁、朱子读书处、朱子洞等古迹,是永春西部一处绚丽的风景名胜区。
仙洞山
仙洞山坐落在永春县蓬壶镇,是泉州道教名山福建省唯一的炎帝庙。山上覆盖着一片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郁郁葱葱,掩映着一座古庙--炎帝庙,其建于五代南陈末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山顶无极殿是供奉神农氏的另一所在,居此可鸟瞰蓬壶胜境,南宋理学家朱熹游览后写下"千浔瀑布如飞涟,一簇人烟似画图"的绚丽诗句。仙洞山石奇树秀,移步即景:来鹤台、仙人指、藤门、虎关、鸟道、蝠地洞天、神农洞府、静林听蝉等十八景。站于山脚远眺来鹤台,如老君诵经之态,与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岩相映成趣。
百丈岩
百丈岩位于福建省永春县蓬壶镇境内的白鹳山脉南端。山峰称马德山,峰巅的寺庙俗称马氏、马寺。寺前有五彩巨石,酷似向天烛火,因而亦称百丈岩。它地理位置独特,山势险峻,登临俯察,有如九天揽胜。放眼远眺,村烟点点,桃溪蜿蜒,令人心旷神怡,素有“小泰山”之誉,因其一峰独耸。
魁星岩风景区
魁星岩风景区,文曲星下凡,连中三次状元,皆因其貌极丑,接榜时吓昏皇后而落选,一怒之下,魁星踢掉书斗尔后投江。人们敬慕其才,塑像为神,企求赐予人间以智慧和才华。全国供奉魁星的庙宇共有两处,其中一处就在永春石鼓镇。魁星岩寺始建隋开皇九年,几经沧桑,现已修复一新,为重担悬山式仿古建筑,稳健大度,其实非凡。内供奉如来,观音等佛像以及清水住市诅师神像,可谓集佛教\儒教于个岩。
普济寺
普济寺隐落于永春蓬壶镇五班山山腹之中,五班山即五峰一字排开由西南向东北伸延,形成一大弧形屏障。这里远离繁华古镇,独得一方幽静。普济寺始建于五代(公元907年-960年间),自名僧音净卓锡后,代有高人硕彦,1936年高僧性愿法师来任方丈,重振寺风。1939年5月,一代高僧弘一大师来到普济寺,掩关治律,弘扬佛法,撰著佛经。弘一法师在普济寺有一年半时间,生活十分俭朴,"三衣过冬,两餐度日"。他称普济境地幽辟,风俗淳古,有如世外桃源而叹为观止。他坚持不开山、不授徒,于诵经、著述、弘法之余,鉴抄佛教经典无数,且写得一手好字,永春士僧俗"有求者均书佛号经偈作答,以借墨缘。"因此,弘一墨迹在永春俯拾可得。大师还在普济寺度过他六十大寿,他在俗至友柳亚子、夏丏尊、徐悲鸿及得意门生丰子恺,均以诗词画幅献桃祝寿。[4]
旅游指南
永春为全国柑橘生产基地,“中国芦柑之乡”,“中国纸织画之乡”,省重点林区县,茶叶生产基地之一。农副产品还有稻米、甘薯、马铃薯、芋头、小麦、木薯、蕉芋、花生、大豆、甘蔗、烟叶,油茶籽、油桐籽、棕片、笋干、板栗、蘑菇、香菇、黑木耳、紫胶、松脂,花卉、荔枝(岵山荔枝色艳味甘)、龙眼、枇杷、桃、柿、香蕉、西瓜、番石榴、李、酸梅,药材(罗汉果、砂仁、银花等),湖洋“水仙种”、狮峰“佛手种”茶著名。
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作为商品的不多。
历史文化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析南安县西北乡置桃林场(治所在今石鼓镇桃场村)。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桃源县,以其众水会于桃溪一源,故曰桃源。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因与湖南桃源县重名,遂以境内草木繁盛,四季如春,改名永春县,治所在上场堡(今桃场村)。
清朝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为直隶州,辖大田、德化两县。
1913年废州为县,属南路道(厦门道)。
相关文化
永春山清水秀,景色宜人。福建省第二大山脉——戴云山脉自德化南伸本县,绵延全境。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以蓬壶马跳为界,大致可分为两部份。西北群山叠嶂,幽壑高岩,泉清树绿;东南丘陵起伏,盆地相间,犹如珠串散布。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经数游永春,不禁赞道“千浔瀑布如飞练,一簇人烟似画图”。 永春民风淳朴,劳动力充足,素质良好。全县劳动力20.6万人,占总人口的39.2%。每十万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者达586人,其比例居泉州市第二位。全县有普通师范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专学校各1所、职业中学4所、普通中学36所。1995年开始全县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永春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华侨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德宣五年(公元1430年)就有人旅居南洋群岛。在东南亚至今仍有“无永不开市”之说。目前旅居海外的华侨、华裔以及港澳台同胞达103万人,足迹遍布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侨居地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家乡建设,为永春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1993年11月成立的“世界永春社团联谊会”(简称“世永联”),不仅对加强海外乡亲的横向联系,敦睦乡谊,合作交流,而且对该县开展海外侨务工作,加快永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等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近年来,永春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项目规模日趋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
历史名人
余光中、余承尧、留从效、吴作栋、梁灵光、梁披云、留正、庄夏、梁良斗、颜域、庄际昌、尤扬祖、洪永世、苏昌培、林俊德、谢孟、陈普足、林阿绵、陈英、周自超、陈晋接、林一心、陈明、陈秀东、林连通、林国雄、许寒冰、苏晋中、郑石生。
永春纸织画
纸织画作为永春县独有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的百花丛中,与杭州丝织书、苏州缂丝画、四川竹帘画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家织。举世闻名的中国画以其独特的笔墨韵味表现世间物象,可谓东方一绝。而纸织画把一幅中国画用特制的利刀,切成宽仅2毫米、头尾不断、细长的纸丝作为经线,用与经线一样宽的纯白宣纸丝作纬线,再像织布一样放在特制的纸织机上穿梭交织,然后裱背成画。这样一来,除保持中国画特具的品格之外,还多了一种“雾里看花”的朦胧之美,这又是一绝。其画面近看纸痕交织,经纬明显。远观,整幅作品就像覆盖了一层薄纱。。唐文宗(公元827—841年)在位时,唐人郑维赋诗:“何物离披最可人,纸间经纬别有因;阿谁巧作维摩手,就里挥毫称绝伦;远山一角都人妙,烘云托月景偏真;”宋代时纸织画远销南洋各埠,成为富贵人家的柜中珍品。明人田艺蘅所撰《留青日札》一书中记载,明代奸臣严嵩家被抄的物品中就有纸织画一项。清代泉州翰林陈肇仁在《纸织白鹤幛诗》中写道:“是真非真画非画,经纬既见分纵横;我闻桃源场中客,妙技别出关徐荆;并力劳作万万缕,缕以素纸痕分明;烟云斯须出素手,笔墨化尽恒畦盯。”诗中表达了对纸织画的高度赞赏和喜爱之情,现在,故宫博物院还珍藏着清乾隆年间的纸织瑰宝——清高宗御制诗十二扇屏风。
永春白鹤拳
永春白鹤拳作为南少林一达尊、二太祖、三行者(猴拳)、四罗汉、五白鹤、五大拳种中最年轻的拳种,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历久不衰,是有它的历史渊源,健身作用和技击价值的,它以悠久的历史,独特风格,朴实又丰富的内涵,辩证而富哲理的技法而盛行于世.,永春白鹤拳是一个具有多项内容的优秀拳种。永春白鹤学以鹤为形、以形为拳、取象于名、冠于雅称、寓意其中、便于记诵、易于领悟、利于习练。
它的套路动静有法、虚实分明、快慢相间、起伏有序、脉络贯通、神气流畅、似刚非刚、似柔非柔,形神兼备,轻盈灵巧、潇洒飘逸、弹抖劲力足、技手变化多。
它讲究「内外合一」,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意守丹田、以意引气、意到气到、气到劲到、以气催力、吐气生威、攻防并重、运手务柔、著手须刚、讲究「子午虚实、吞吐浮沉、刚柔缓急、后发先至」,拳法结构严谨清晰,攻防意识鲜明,手法短桥多变,步法走闪灵活,劲力饱满刚脆。
永春白鹤拳自创始形成、传播发展、衍化变革,以至形成完整技术理论体系,迄今已三百余春秋,虽几经沧桑,亦创造辉煌。现支分派衍,花繁叶茂,虽各自开宗垂统,然情结祖庭。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海内外鹤友,或组团或个人,纷纷到永春寻根访祖,交流技艺。作为中华武术瑰宝的永春白鹤拳,继承发展,我侪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坚信,有著三百多年光辉历程的永春白鹤拳,得天之时、得地之利、得人之和,必将更加发扬光大
白鹤拳与太祖、罗汉、达尊、行者诸拳一并称为少林五祖拳。它是福建南拳中较年轻的拳派,是祖国南拳百花圃中一朵鲜艳明媚的奇葩。这一拳派,最早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流行,而后传到德化、大田、永安、福州、福清、泉州、同安、厦门、漳州直至台湾等地,故又称“永春白鹤拳”。近来在福建南安又有发展成为自成体系的[鹤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