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求真百科:用户查看源代码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颛顼帝

 

 

 

颛顼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同义词 颛顼帝一般指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颛顼(zhuān xū),姬姓,高阳氏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人文始祖之一。 颛顼不是远古时代具体的人物名称,而是部落首领名称。 颛顼辅佐少昊有功,封地在高阳(今河南省杞县高阳镇),故号高阳氏。 少昊死后,打败争夺帝位的共工氏,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号“高阳氏”。 始都穷桑,后迁都商丘。 颛顼去世后,由黄帝曾孙帝喾继位。 在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颛顼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颛顼:“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 

家族成员

祖父:黄帝(姬姓) 祖母:嫘祖 伯父:玄嚣(即少昊,号青阳氏、金天氏) 父亲:昌意 母亲:蜀山氏之女 曰昌仆,一说名:女枢 妻妾:女绿-邹屠氏、胜𣸣氏 子孙:黄帝是《山海经》中地位最显赫的祖先神。 《山海经》中的黄帝犹如古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王宙斯。 颛顼是黄帝后裔中地位最显赫、世系最繁盛、神性最强的一个。 颛顼的嫡系血统有伯服、淑士、老童、叔歇、中、騹头等。 此外还有穷蝉(出自《大戴礼记·帝系篇》及其《史记》)、魍魉(出自《独断》)、《世本帝系篇》称颛顼有苍舒、陨鼓、祷戴、大林、龙降、廷坚(庭坚)、仲容、叔达、称九子, 《左传·文公十八年》称其有不才子“梼杌”。 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之子 ,但也有说法认为鲧为颛顼五世孙

人物简介

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 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 颛顼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 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 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 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 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 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 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 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 “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 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 “笔架”发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如今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 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 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 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

人物生平

出世 苗蛮族群集团,史称“三苗”,而据多种史料分析,大约由女娲、盘古、颛顼、驩兜、祝融等族群组成。 此外,据《左传》文公十八年(公元前609年)记载,颛顼由“仓舒、𬯎敳、梼戭、大临、龙降、庭坚、仲容、叔达”8个族群组成。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次子昌意,因才德低下,不足以继承帝位,被降职到若水做诸侯(此德劣被降为诸侯乃郦道元一家之言,且黄帝嫡长子乃玄嚣)。 昌意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 《大戴礼 帝系》和《帝王世纪》均记载,昌意的正妃昌仆又名女枢,某晚看到天空有“瑶光之星贯月如虹”的异象,并因此心有所感而怀了身孕,后来便生下了颛顼。 《山海经 海内经》对此记载亦然,并指出颛顼乃昌意次子,为韩流之弟。

为帝 颛顼生于若水,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号“高阳氏”。 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 五德始终说成型于战国时代,所谓“所居玄宫为北方之宫,北方色黑,五行属水”,因此古人说他是以水德为帝, 又称“玄帝”,很明显属于后人根据部分史前历史按照当时时代的需求进行表述。 颛顼以帝丘为都城,以句芒为木正、祝融为火正、句龙为土正。 他即位后,严格遵循轩辕黄帝的政策行事,使社会安定太平。

制历法

汉初的历法基本上是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颛顼历是一种古四分历,以3651/4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99/950日为朔望月长度,十九年七闰。 汉武帝时,公孙卿、壶遂、司马迁等受命议造汉历; 最后,在18种改历方案中选定了邓平所造的八十一分律历,称太初历。 太初历以365 385/1539日为回归年长度,29 43/81日为朔望月长度。 西汉末年,刘歆修订太初历而更名为三统历。 战国时期各自称王,历法也各不相同,齐鲁尊周,以子月为岁首,三晋与楚,以寅月为岁首,秦历托名“颛顼”。 《颛顼历》完成于秦献公十九年(前366年)。 该历以夏正十月为岁首,闰置于九月之后,以该年正月初一日刚好立春为节气的计算起点。

《颛顼历》有两大特点是其时秦政权尚僻处于雍州,不与诸侯各国交往。 所以它实行的历法,直到秦统一天下后才推行全国。 但又汉行秦历,才使《颛顼历》一跃而奉为历法“正统”。 其时古四分历理论已非常成熟,所谓《颛顼历》,只不过是月建有差,历策却仍是一个师傅下山的“畴人” 用古四分历方法拟订的。 由于前367年夏历十一月初一日干支为乙卯(年干支也是乙卯!),是用古四分历推步而出,而《颛顼历》历家又称之为“乙卯元”可知,《颛顼历》不过是“古四分历”或迳是《殷历》的一支而已。 关于此两历关系中的“正统”问题,实在是要与历史的看法来个“否定之否定”。

创制九州 《史记》上说他统领疆域“北至幽陵(今河北、辽宁一带),南至交趾(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西至流沙(今甘肃一带),东至蹯木(今东海),”极其广大。

作曲《承云》 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帝颛顼好其音,乃令飞龙作,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以祭上帝。 乃令鱓先为乐倡。 鱓乃偃寝,以其尾鼓其腹,其音英英。

史称五帝 战国时代,随着五行学说理论的构建完成和成熟,句芒、祝融、蓐收、玄冥、后土(句龙)等五位小神已不足以支撑这一庞大的结构,于是太暤、炎帝、黄帝、少暤、颛顼等五位大神就登场了,原来的五位小神降格为他们的辅助之神。 “五帝”之名当是战国时代的产物。 在战国前期以前,众帝林立,不限于五。 战国中后期“五帝”之名方才出现。 “五帝”只是一个对上古帝王的概括词,不仅成员不能确定,有时也会出现一串古帝王名字而不限于“五”。 直到战国末期的《五帝德》、《帝系》最终确立五位古帝的名字: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一直到汉代前期,还有不同说法并存,《大戴礼》以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孔安国《尚书序》以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为五帝。 司马迁的《史记》采用《五帝德》和《帝系》的五帝系统,把本来属于神话传说时代的人物写得清清楚楚,使含混不清的远古传说清晰地呈现在后人面前。 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

逝世 颛顼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

轶事典故

争位 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后裔,与轩辕氏家族本来就矛盾重重。 帝颛顼践帝位后,共工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共同反对颛顼。 反叛的诸神推选共工为盟主,组建成一支军队。 帝颛顼闻变,一面点燃七十二座烽火台,召四方诸侯疾速支援; 一面点齐护卫京畿的兵马,亲自挂帅,前去迎战。 一场酷烈的战斗展开了,几个来回过去,帝颛顼的部众越杀越多,人形虎尾的泰逢驾万道祥光由和山赶至,龙头人身的计蒙挟疾风骤雨由光山赶至,长著两个蜂窝脑袋的骄虫领毒蜂毒蝎由平逢山赶至; 共工的部众越杀越少,柜比的脖子被砍得只连一层皮,披头散发,一只断臂也不知丢到哪儿去了,王子夜的双手双脚、头颅胸腹甚至牙齿全被砍断,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仅剩一十三骑。 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 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 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不周山竟被他拦腰撞断,横塌下来。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 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不能再保持在原来位置上,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共工氏行为最后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在共工氏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 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他,由此可见人们对他们的敬重。 儿子为鬼 《搜神记》云:“昔颛顼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疟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儿鬼。” 颛顼为神话中的帝王,其子常以灾神的面目出现。 秦汉之时,腊八当日,民众击腰鼓、戴胡公头,做金刚力士以驱灾、逐疫、辟邪。 现在,岁末大傩的习俗仍变形地遗存在湖北或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

改革 传说在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 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 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 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 传说上古时期,男女无别,长幼无序,群婚群居,使秽病(性病)丛生人口大量死亡,颛顼帝于是定婚姻制度,主张男婚女嫁,禁绝血缘联姻; 定伦理纲常,强调“妇女避男于路”,使人口生产力得到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从此诞生了家庭,分化了阶级,形成了国家,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 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 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同族引。 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黑龙江,南到岭南,东到东海一带。 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神人 颛顼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他有非凡的经历和超人的力量,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传说中,内黄西南一带有个黄水怪,经常口吐黄水淹没农田、冲毁房屋。 颛顼听说后就决心降服它。 可黄水怪神通广大,二人激战九九八十一天不分胜败。 颛顼便上天求女娲帮忙。 女娲借来天王宝剑交给颛顼并教他使用方法。 颛顼用天王宝剑打败了黄水怪。 为了给人间造福,他用天王剑把大沙岗变成了一座山; 取名付禺山,又用剑在山旁划一道河,取名硝河。 从此这里有山有水,林茂粮丰,人们过上了好日子。 颛顼在当地人民心中的位置很高的,被尊称为“高王爷”。 传说颛顼生前惩治黄水怪,死后仍可退水救民。 相传有一天,高王爷显灵变成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高王庙的台阶上闭目养神。 不久。 天降大雨,洪水滚滚而来,田毁庄淹。 洪水流到白发老人的面前不再向前流了,从水中钻出了两个非人非兽的怪物。 白发老人一挥手,怪物乖乖地沉下水去,随后,洪水慢慢地退走了。 高王庙一带避免了一场洪水灾害。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