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胡玉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求职》是中国当代作家胡玉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求职
清晨,一缕调皮的阳光,溜进窗帘的缝隙,撩拨着余小乐惺忪的睡眼。她慵懒地坐直身体,习惯性地拿起手机。一则信息跃然屏端,“公招”两个字令余小乐瞬间全醒。政府机关又以公考形式面向社会招收公务员了。这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余小乐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惊喜。甚至小乐觉得,这是上天对她的眷顾。
余小乐毕业于知名的东北大学汉语言文学秘书专业,是本硕连读生。而且在校期间,她还兼修了法学,并获得了学士学位。朝气蓬勃的余小乐曾经为自己规划了很多美好的未来。其中步入公仆之列服务于民,就是她最美好的憧憬。甚至,她幻想着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包青天”式的女法官,使世人都生活在清明世界之中,朗朗乾坤之下。
余小乐缓缓地拉开窗帘,天空中呈现出了秋天独有的湛蓝,如纱如羽的片片白云点缀其间,几只叫不上名字的小鸟在空中划过,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小乐随口吟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而后,她抖了抖过肩长发,嘴角上翘,微笑着喃喃自语:“凭鱼跃,我就姓余。”
“爸,妈,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公招’又开始了。我想试试。”妈妈听了,说:“好啊,如果你能考上的话,”妈妈转过头对爸爸说,“那么咱闺女的工作可就有着落了!”爸爸高兴地说:“可不嘛,咱闺女一定能行,闺女可是名牌大学毕业生。”转而爸爸又对余小乐说,“闺女,我和你妈全力支持你,不过我们也帮不上你啥忙,。就是那啥,有要花钱的地儿,你别犯嘀咕,爸给你出。”余小乐看着每每见到自己就会笑开了花的老爸老妈,“嗯”了一声,心里有种微微的震撼:爸爸、妈妈都是下岗职工,靠躲着城管,摆地摊维持着生活,而且节衣缩食供自己读了大学,自己都是奔三的人了,还要啃老。
几天后,余小乐完成了“公招”报名的所有事项。在此期间,她还了解到,此次实招人数与报考公招人数比例令人咂舌,居然是1:500。1500人报名,只招3人.余小乐也曾动摇过,如此比例,自己也许只是分母中的一份子。
但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能无怨无悔,不留遗憾。如果什么东西都能轻易得到,也许就不存在“珍贵”这个词了——在校园里,喝下的青涩鸡汤,此时还没有失掉其疗效。
接下来,余小乐要做的就是备考买资料、线上寻网课、线下找辅导班报名。当下可真是信息时代,市场经济。无论人们有什么需求,都会有有偿提供者。跑书店、逛淘宝,有用的没用的资料,余小乐买了一大堆,有纸质的,有电子版的。线上线下的辅导班,只要时间允许,余小乐一概参加。那段时间,小乐沉醉于备考之中。她过上了“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生活。余小乐不接电话,不回信息,关闭微信,不看朋友圈,甚至朋友们认为她失踪了,在朋友圈示出了“余小乐失联”的字条。就这样她熬过了那段“百年浑得醉,一月不梳头”的日子。
考试那天,主管部门共设置了四个考点,五十多个考场。余小乐所在的考点设在一所高校。当时她虽然没有见到所有考生,但是还是感到了人多给她带来的压力。进入考场后,他发现竟然有很多人缺考,这又使她有种莫名的庆幸,似乎缺考的都是他的劲敌对手。就这样,伴随着复杂的心情,余小乐完成了考试任务。
考试结束后,余小乐重返世间,时时关注电话,及时回复信息,开通微信,发发朋友圈。当然每天查询一下公招结果,是必须要做的。爸爸妈妈每天都会习惯地问上一句:“公考还没出结果呢?”忽然有一天,查询信息栏多出一条信息:六人入围,参加面试,余小乐以第二名的成绩获得面试资格。获此信息,余家如同状元及第一般大喜。爸爸指着桌上一大堆复习资料眉飞色舞地说:“我就说嘛,我闺女一定能行!”妈妈的脸上皱纹都带着笑意:“可不嘛,入围六人,录用三人,咱闺女第二,再往下滑一个名次,还得第三呢。”余小乐强忍内心的喜悦说:“最终结果没有公布,一切都是未知的。”忽然,余小乐的手机响起了美妙铃声:“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不知不觉这尘世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这生命的开始”。全家人都静了下来,打来电话的是余小乐的初中同学庞关妍。余小拿起电话,按下接听键。“小乐,公招你入围了,恭喜你呀!”庞关妍羡慕地说。余小乐说:“谢谢,你怎么知道的?”“我也参加了考试,刚刚查询了信息,看到你入围了,我出局了。”庞关妍语气中略带一点点酸楚。余小乐安慰她说:“没关系的,你继续努力,下次你一定能行!”庞关妍“嗯”了一声继续说:“别说我了,说说你吧。”余小乐不解地说:“我,我怎么了?”“你入围了,也有不被录取的的可能,还有面试呢。”庞关妍接着说,“这里面的内幕,我可是知道一些。”“啊?”余小乐不解。庞关妍:“你知道这次公招是怎么成行的吗?”“我不知道,是怎么成行的?”余小乐问庞关妍。庞关妍道:“你看到了,入围第六名是咱们班的侯世雄。”余小乐:“看到了,上学时,他不爱学习还特别调皮,有几次把老师都气哭了。”庞关妍滔滔不绝地说:
“是的,他爸爸现在是人事局的局长,这次公考就是他爸爸为了让他进编制运作的。”
“我听说,只要他入围,就一定会成功,因为面试考官都是他爸爸的熟人。”
“入围第一的是一位'海归’,据说家长的经济实力非常强,也是一位实力派。”
“那么,其余三位入围者中再有一位实力派出现,你就没希望了。”
说到最后,庞关妍似乎流露出了一丝丝的幸灾乐祸的语气。
“啊,怎么会这样?”余小乐狐疑道。
之后的几天里,余小乐奔波在各个面试辅导班之间。余小乐取杂家之学识而集成自家一派。在此期间,她也听说过一些类似庞关妍电话里的说法,但是余小乐不以为然,她觉得努力总不会有错。
面试那天,余小乐表现得很从容。也许是她准备得充分,她发挥得非常好。她清晰地记得,考官开场就问自己父母的名字、职业,之后又问了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问题,而自己认为回答得非常圆满。
公考结果很快就公示了:二男一女被录取,侯世雄逆袭第一名;一位余小乐不认识的富二代男孩第二名;余小乐第三名。据说那位“海归”有了更好的去处,弃权了。真是有惊无险。这对于余家来说,可谓是鸡窝里飞出了金凤凰,是光耀门楣的大喜事。余家沸腾了。众亲近邻纷纷道贺。余小乐的父亲决定“吃个喜”,大宴亲邻,正所谓:
辛苦垂二纪,擢第却沾裳。
春榜到春晚,一家荣一乡。
题名灯塔喜,醵宴为花忙。
好是东归日,高槐蕊半黄。
一阵欢庆与忙碌之后,归于平静。入职那天,接待他们的领导是一位热情洋溢的中年男子,据他自己介绍他叫刘民。看上去,刘民严肃中带着一点和蔼。余小乐感觉,这位领导看其他两位新职员很正常,而看自己时,目光有些异样,让人觉得不舒服。当时,刘民坐在紫色大写字台后,上身陷进皮椅中,似乎是在聊天,正如面试时一样,开场就问及了三个人的父母姓名,父母职业。然后坐直了身体,他非常认真地说:“根据组织需要,招收你们三人,有三个岗位:一个是在市政府直属的司法部门;一个是在郊区政府所辖的民政部门;最后一个是到农村乡镇支边,什么时候这边有空岗了,在调转回来。”刘领导扫视了一遍三个年轻人继续说:“这里有一张表,需要你们填写清楚,包括就读的大学上大学时所学专业,学历学位,取得的荣誉,参加过哪些社团,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是否有过工作经历,是否是党员......”刘民几乎把表格中的每一项都口述了一遍。填完表格,余小乐觉得,第一个岗位很是适合自己,自己的条件也完全符合刘民给他们看的文件里的岗位要求。想到这能留市区司法部门工作,心里不免暗暗欢喜。当然,余小乐并是不厌恶郊区和农村工作,只是她觉得,在市区更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如何分配三个年轻人的工作岗位,是一件很难抉择的事,过了很长时间,才有结果。忽然有一天,余小乐下班回家,面带沮丧之色。爸爸不解地问道:“闺女,看上去,你有点不高兴,为啥呀?”妈妈听了也把目光聚过来。余小乐解释道:“我们接到了派岗通知,我竟然被派到农村支边。”妈妈问道:“你们三人都被派去支边了吗?”“没有。”余小乐说,“侯世雄派到市区的司法部门了;还有一个被派到郊区政府了;我被派得最远——农村乡镇。”余小乐有些疑惑,说:“按文件要求,我最具备留市区工作的优势,可是......”余小乐流下了委屈的泪水。他不想再和父母谈及此事,否则徒增父母的不安之感,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余小乐内心委屈无处诉说。忽然,她想起了自己高中时班主任付丽老师,那是一位亦师亦友亦母的师长。当晚,小乐拨通了付丽老师的手机,她把自己的不解与委屈都向付老师倾诉了,甚至还把庞关妍听来的信息也复述了一遍。付老师听完了余小乐的讲述,叹了口气说:“孩子,以前你是学生,有些话我不便和你说,现在你工作了,有些世俗情理也该知道一些了。”付老师说话明显比余小乐读高中时更啰嗦了,“我给你讲个事儿,你就会悟出这里的理儿了。”余小乐眉头微微一促,有种又回到高中时代听老师说教的感觉。电话那边传来缓缓的声音:
“去年,咱们学校老师凭证晋级。”
“艾校长说,谁的荣誉多、贡献大,谁就优先。”
“艾校长还说,采用加分制,荣誉、贡献、成绩等等都是加分项,并且要形成文件。”
“评定前学校把所有参评人员的加分项都做了调查和统计。”
“我自己衡量了一下,觉得自己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很有优势,可是当评定文件出台后,我发现,我具备的加分项分值都很低,有些人具备的加分项占的分比均是高高的。这就是平时我不善于讨好艾校长的结果,也是职场规则——人们经常提到的江湖!”
“小乐,干工作光靠低头干活,做贡献,是不行的:要么有人脉做支持,要么有经济实力做后盾,要么.......”
付老师没有再说下去,余小乐愕然了。之后,付丽絮叨的什么艾校长因生活作风问题而被免职之类的话题,余小乐都没有在意。忽然,从报考到面试,再到入职,最后到老师的一番话,几个奇怪的现象一一呈现在自己的脑海中:公考专为一人而设;庞关妍说,侯世雄面试逆袭,成真了;刘民异样的目光;派岗时自己的优势全无;老师评职晋级中的内幕。电话那头:“小乐,你在听吗?”在付老师“喂,喂!”声中,余小乐木讷地挂断了电话。
第二天一大早,余小乐红肿着双眼,茫然地登上了赴职的巴车。大巴车奔驰在萧索而又狭窄的山路上。余小乐有意无意地抚摸着胸前的党徽,斜眼看到一个个横卧在山坡上的小荒村,在车窗外懒散地划过。付老师声音的又一次缓缓地在余小乐的耳畔絮叨开来......
作者寄语: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初试小说写作的作者并非从政人员,所以在有关机关、程序、职岗等称谓上,会有不确切之处,望见谅。另外,本小说可以作为独立作品存在,也可以续更,希望各位读友积极参与。[1]
作者简介
胡玉桥,辽宁阜新人,阜新第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