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漢宮秋月》是中國名曲。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曲目來源
《漢宮秋月》很可能與《漢宮秋》有一定的關係。而《漢宮秋》是一出元末雜劇,作者是馬致遠。《漢宮秋》講的是王昭君和親出塞的故事。漢初時開國元勛多為布衣出身,而后妃、宮女也多出身微賤。基於這一傳統,漢朝的宮女與嬪妃之間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每一位宮女都心存夢想,即有朝一日能獲得被皇帝寵幸的機會。然而王昭君在宮中深居數年,卻連皇帝的影子都沒見過。
葛洪的《西京雜記》中介紹了一則在後世廣為流傳的故事。宮廷畫師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痣,使王昭君的相貌顯得比較普通。由於宮女太多,漢元帝只憑藉畫師呈上的畫像上來選擇宮女。這樣一來,原本擁有驚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沒在眾多的宮女里了。此為野史,不足為信。
據《後漢書·南匈奴傳》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以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然難於失信,遂與匈奴。」
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王昭君之所以自願遠嫁匈奴,是由於「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與其在宮中過着冷清孤寂的生活,讓青春年華年復一年的老去,不如遠赴異域。所以聽說漢朝的屬國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入長安朝覲天子並自請為婿之時,王昭君果斷的毛遂自薦。然而,皇宮內的生活雖然孤寂,倒也平靜,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來如何,誰也不知。李白有詩云:「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杜甫顯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寫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詩句。而做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他認為昭君出塞不是件壞事,寫詩云,「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王昭君出塞時,是否充滿了悲怨情緒,後人已無法得知。無論如何,這對她來說是一個並不輕鬆的人生選擇。雖然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許並不複雜,並非抱有為「漢匈兩族世代團結友好」的目的。這種說法顯然是意識形態對歷史的強行解讀了。
後來昭君在匈奴生了兩個兒子。呼韓邪單于死後,他的兒子繼位,欲娶昭君。父死後,子可娶繼母,兄死後,弟可娶其嫂,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覺得難以接受,於是上書漢成帝求歸,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漢習從胡俗,昭君後來只好服從。唐代吳兢在《樂府古題要解》中卻說,昭君誓死不願改嫁給呼韓邪單于的兒子,於是,「昭君乃吞藥而死」。難道歷史上的「昭君怨」就是源自這等訛傳?
宮女之怨是個傳統話題。漢樂府中有不少關於宮女之怨的題材,如《玉階怨》,《昭君怨》,《昭君悲》等。後來甚至形成了專門描述後宮的詩體,名為宮詞。唐朝張祜的一首五言絕句《宮詞》:「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即是描述宮女的佳作,寫出宮女積鬱難遣的深怨。唐朝詩人王建、五代時後蜀花蕊夫人都曾做過《宮詞》百首。宮女身居深宮,不得自由,日久自然生怨。另一方面,西漢辭賦家鄒陽在《獄中上樑王書》中曾感嘆:「女無美惡,入宮見妒。」三千嬪妃和宮女,整天想的事情是向皇帝一人爭寵,怎能不妒。然《漢宮秋月》中的幽怨並非小家碧玉式的、弱不禁風的閨怨。漢代宮娥身材健碩,能陪皇帝騎馬、打獵,宮內活動受到的限制也較後世皇宮為少。因而她們怨則怨矣,本身並不幽悶纖弱。
漢代宮女中也有不怨的。有一個有趣的民間傳說,講漢代有一個宮女名叫元宵,做得一手好湯圓。她每天極為想念家裡的父母姊妹。她的誠心感動了皇帝,以後每年正月十五,漢武帝批准家家戶戶做湯圓,點燈籠,允許娘娘宮女出宮與民同樂。那一天,元宵在自己的燈籠上寫着「元宵」兩字,帶着自己做的湯圓出宮,與家人團圓。
且把遙遠年代裡的幽怨拋在一邊,聽《漢宮秋月》,品十五元宵,豈非快哉?[1]
曲目意旨
《漢宮秋月》是著名的十大古曲之一,但樂曲的歷史並不長。原為崇明派琵琶曲,樂曲要表達的主題不是很具體。不少相關文章對此曲解題時都模糊地稱,此曲旨在喚起人們對受壓迫宮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有的文章稱,此曲細緻地刻畫了宮女面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演奏形式
古箏 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樸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
二胡 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
江南絲竹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1847-1926)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琵琶曲 《漢宮秋月》共兩曲,異曲同名。
A.乙字調( A調)的《漢宮秋月》,樂譜最早見於1916年沈肇州所編的《瀛州古調》,樂曲旋律在抒情委婉之中包含着悽苦哀怨之情,在演奏上突出了琵琶文曲推、拉、吟、揉、擻、打等特殊技巧,細膩深刻地刻化了被禁錮在宮廷中的宮女們的內心痛苦。
B.尺字調(C調)
尺字調( C調)的《漢宮秋月》,初見於無錫吳畹卿(1847-1926年)傳抄譜:全曲六段加尾聲,無分段小標題。[2]
《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收入此曲時稱為《陳隋》,又稱《神傳》。全曲分九段,包括起操(引子)和收操(尾聲),有 "玉樹後庭花"等四段小標題。假脫秦漢子所作。樂譜將原曲尺字調(C調)移到小工調(D調)記寫,調整變調後造成了調式混亂。
《養正軒琵琶譜》收入此曲也稱《陳隋》,陳子敬傳譜,分八段,有 "禁苑催花"等小標題。
各傳譜的樂譜段落劃分雖然不同,但旋律基本相同,都是表現一種哀婉淒楚的情緒。
古琴 古琴曲《漢宮秋月》,又名《漢宮秋》,曲譜見於《陽春堂琴譜》。
《西麓堂琴譜》等琴譜中,在古代流傳較為廣泛,近代以來逐漸失傳。
20世紀80年代,古琴演奏家吳釗先生,對《漢宮秋月》進行打譜,前後大約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復原彈出了《漢宮秋月》這首琴曲,讓這首將近16分鐘的古老的曲子重見天日。
有關詩詞
作者:杜天明
古箏曲《漢宮秋月》
切切猶聞憶舊年,黃沙淹沒漢江山。
三千宮闕一家帝,兩萬韶音幾個鳶。
淚雨無聲皴白指,黃花送雁泣絲弦。
清風低訴些些事,昨月始從今日圓。
訴衷情·漢宮秋
宮漢章
花垂秋斷自難安。
嘆去時香殘。
金風玉葉墜,亂亂亂、擾人寰。
清冷月,似姣容,照塵凡。
幾絲傷意,豈止今夕,九月十三。
參考資料
- ↑ 江山散文|漢宮秋月微信
- ↑ 敘事性舞蹈《漢宮秋月》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