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汉滨区紫荆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汉滨区紫荆镇是原沙坝荆河两乡合并后的建制镇,地处汉滨区北部山区,距安康市中心城区75公里,是汉滨区最北端乡镇之一。[1]

中文名: 紫荆镇

别 名: 沙坝乡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

面 积: 193.7 km²

下辖地区: 茅溪村;红花村;紫荆村

政府驻地: 紫荆镇街道1号

电话区号: 0915

邮政区码: 725001

气候条件: 温暖湿润

人口数量: 8891人(2017)

著名景点: 陕南抗日第一军成立地纪念碑

机 场: 五里机场

火车站:安康火车站

车牌代码: 陕G

介绍

全镇是以粮食、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的农业经济。形成了以蚕桑、畜牧、核桃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至2013年,全镇生猪饲养量达到15000头;全镇森林覆盖面积率达到90%,核桃栽植面积达到15000余亩,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7363万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31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010元。镇域自然地貌以山地为主,环境优美,降雨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820米,境内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无霜期210天,宜农、林、牧及中药材生长,为汉滨区主要林区之一。全镇共有耕地面积22550亩,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广阔,具有发展林业产业的独特优势。全镇基础设施完善,通信、交通、就医等条件便利。现有贯穿全镇的县级公路1条,乡村主干道1条,通达村组的道路网络健全,电力、电信、宽带网、电视、移动、联通网络基本覆盖,教育、医疗等服务业布局合理,生产生活环境便利。土特产闻名。盛产木耳、香菇、核桃等林特产品,五味子天麻当归柴胡黄姜等中药材。特别是核桃皮薄、隔少、瓤满、营养价值高。

紫荆镇革命老区建设的成就

2011年是紫荆镇被命名为革命老区10周年。10年来,中共紫荆镇委员会、紫荆镇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大胆改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打响老区品牌,逐步改变了紫荆贫穷落后的面貌,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镇基础条件、镇容村貌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十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双五”全覆盖的目标要求,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2007年7月,在区老促会大力支持下,投资10万元修建了坪安村村级组织活动室,解决了该村多年来活动无场所、办公无住房的实际困难;2010年8月,老促会领导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再次投资18万元修建了坪安、规划便民桥,解决了两村1000余人生产生活中的诸多问题。特别是镇政府街道、小沙坝集中安置点及大庙三处集镇建设,水、电、路、讯功能齐全,商铺云集,路灯、绿化、美化工程实施,使民居环境改善,生活观念不断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11月,在区老促会多方协调、积极资助下,投资20余万元修建了茅溪口大桥,解决了该镇5个村2000余人过河难的问题。2005年5月,区老促会投资7.5万元,修建了原荆河乡甘沟口防洪堤工程,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2009年12月,区老促会领导高度重视,再次给予大力支持,总投资30余万元,修建了原荆河乡紫申道路5.5公里,使4个村1800余人口受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全镇现有学校7所,九年制学校1所,小学6所,在校学生978人,教职工65人,2006年8月,为了改善办学条件,解决老区子女上学难问题,区老促会领导了解情况后,给予大力支持,主动投资10万元,修建教学楼一幢,解决了近100余名学生上学难问题,并更名为“紫荆一军小学”,让子孙后代了解革命老区,传承老区文化,弘扬老区精神。革命老区精神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深入持久地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进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时政等教育,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提倡公民道德规范,全镇人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在全镇树立起了积极向上、文明诚信、勤劳友善的公民形象,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政风民风。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户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宣传工作质量和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大力弘扬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革命精神,打造老区品牌,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紫荆镇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到伟大祖国全面复兴,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上下求索,苦苦追求,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紫荆镇作为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从马克思主义在安康传播,到陕南人民抗日革命第一军成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全面建立,一代又一代的紫荆人为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巨大的贡献。陕南抗日第一军成立及其在紫荆。陕南抗日第一军的前身是从国民党第十七路军陕西警二旅沈玺亭部四团九连以何振亚(何继周)为首的安国官兵,在长安县引驾回举行起义,组成“陕南游击纵队”,拉回秦岭山区开展武装斗争。他们学习红军,打富济贫,宣传抗日。陕南抗日第一军从首次进入秦岭山区,到1937年奉命北上,主力撤出陕南,活动区域遍及整个安康县北部山区。包括原紫荆、荆河和沙坝等乡镇,总面积1500多平方公里,活动时间长达两年之久。1936年8月12日,经过连续辗转行军,抗日一军到达大河紫荆乡(时属镇安县),住在地主刘大干及附近几户院子里。一军军委决定在这里举行抗日一军正式成立大会。他们连夜刻印《宣言》、传单、标语,筹备成立大会各项工作。13日,陕南抗日第一军成立大会在紫荆刘家大院举行,会上发表了陕南抗日第一军《宣言》和《告民众书》,宣布了整编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的领导和编制名单。会后,部队在紫荆休整,休整期间,全歼了盘距在紫荆洪岩寨的地方保安队王三春的队伍4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这是抗日一军成立后的第一个胜仗,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何继周将洪岩寨命名为“德胜寨”。当地群众为了永远怀念抗日第一军,在部队走后,即将黑獐岩村改为德胜村。红七十四师在紫荆。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主力北上离开陕南,中共鄂陕、豫陕两特委在红二十五军留下的部队的基础上,会和各自领导的游击队,于1935年10月16日在商南县碾子坪成立了红七十四师。11月上旬,红七十四师南下,经紫荆、荆河等乡到旬阳县开展活动。中旬受到国民党重军围剿,为摆脱敌人,12月中旬又返回安康北山,西去汉阴、宁陕。1936年初春,为了扩大红军影响,红七十四师独立团在紫荆、荆河一带同敌周旋。这里山大人稀,敌人力量薄弱,红军经常到此活动。3月上旬,鄂豫陕特委决定,红七十四师“化整为零”进行游击活动。其中五团在师政委李隆贵的率领下,中旬进入安康北山。同月,红军兵分两路,一路从镇安经过三朝洞;一路从紫荆,经过五里砭。9月,红七十四师与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在安康北山会合,两支部队领导详细分析了敌情,划分了部队活动范围:红七十四师活动在镇安以东,抗日一军活动于镇安以西。同时制定了联合作战计划,红七十四师赠送了部分枪支弹药和其他物品给抗日一军。从此两军结下了更深厚的友谊,双方互通情报,互相配合,协同作战。

视频

汉滨区紫荆镇2016年重点工作承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