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汐止

增加 101 位元組, 4 年前
添加{{unreferenced}}标记到条目
{{unreferenced|time=2019-12-08T07:00:03+00:00}}
'''汐止區''' ({{lang-nan|汐止區|poj=se̍k-chí-khu|tl=sik-tsí-khu|}}),是[[中華民國]][[新北市]]的[[市轄區]],屬於[[台北都會區]]的[[衛星都市]];1999年6月28日因人口超過十五萬人,由[[鎮 (中華民國)|鎮]]改制為[[縣轄市]]。2010年12月25日,因原來[[新北市|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並改名為新北市,所以所屬的原來縣轄市汐止市,便改制為汐止區 現今人口19.9萬餘人。
汐止發展,始於明清時期。明朝崇禎十三年(1640年),荷蘭人進兵台北,驅西班牙人而有其地。文獻所記載之「峰仔峙社」,約為今日汐止基隆河南北兩岸,原多為原住民所居。清乾隆初葉,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溯河,轉基隆河抵達今日汐止境內,與凱達格蘭平埔族墾殖,並建「峰仔峙莊」,以基隆河為主要的經濟動脈。至乾隆三十年(1765年)遂發展成為「峰仔峙街」,即為現在的中正路,迄今,汐止人仍習慣以「街仔」來稱呼。清咸豐十年(1860年)台灣開港後,許多外國人來台設立洋行進行貿易。淡水至大稻埕(迪化街附近)間,機動船隻往來頻繁;此時商人溯淡水河而上,沿河收購茶葉。
汐止及其它附近山地因自然環境適合種,因此茶山遍遍。汐止附近山區的茶農,如平溪、石碇、瑞芳等地,先將茶葉運至水返腳街上的茶館,茶館將茶葉精製好後,即利用基隆河運至大稻埕輸出;又由於汐止位於基隆河中游,有許多支流深入附近山區,使汐止成為附近山區土產輸出及雜貨輸入的集散地。汐止於清光緒廿年﹙1894年﹚,隸屬基隆廳石碇堡轄區。
約有 1,050,000 項結果 (搜尋時間:0.55 秒)
8,702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