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汕尾渔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汕尾渔港。原图链接

汕尾渔港位于高雄市林园区汕尾里,地处高屏溪出海口与台湾海峡交界,是高雄市最南端渔港,因受到潮汐与砂石的冲击,港口经常淤积,较大型船只近年转进中芸渔港,小型胶筏则停泊林园大排。

简介

多功能渔港

汕尾渔港兴建于1973年,地理位置处于高屏溪出口处西侧,西北距中芸渔港约1.5公里,东隔高屏溪与屏东县之东港、盐埔渔港相望。汕尾渔港曾是台湾最大的胶筏渔港,平常除了沿海渔捞外,每年冬至过后鳗苗捕捞季登场,成了当地渔民仰赖的生计,被定位兼具传统渔业及休闲游憩功能的多功能渔港。

长年清除航道修建护岸

汕尾渔港计修建码头127公尺,泊地6,000平方公尺。1974年再清除航道及修建护岸130公尺,1978年至1984年,修建防波堤179公尺,码头691公尺,导流堤65公尺,浚挖及新辟内泊地0.8公顷,外泊地2.6公顷。由于现有设施难以防止漂砂,影响船舶使用,而于1985年再修建防砂堤80公尺。1986年度原计画延建防砂堤40公尺增建码头 110公尺以及加高原导流堤长65公尺,由于施工中,受水冲刷激烈,水深变化极大,海底深度曾达-10公尺,致使原计画延长防波堤40公尺工程变更设计为保护堤头。

航道淤浅

泊地挖方及延长波堤

由于港内渔筏数目增加且规格日趋增大,使得现有泊地逐渐不敷使用,部份渔筏必须停靠在北防波堤外侧林园大排水沟附近,相当不便。为应当地渔业发展需要,以及减少随溪而下之漂砂淤浅港口航道,市府进行渔港建设方案,在第二期方案中于北侧新辟泊地1.3公顷,增建码头约570公尺并进行泊地挖方及延长南北防波堤501公尺,内堤兼码头70公尺,完成后对波浪遮蔽及漂砂阻挡,维持了航道畅通。第三期渔港建设方案中计画兴建南侧泊地约1.8公顷,码头340公尺,扩充中央突堤120公尺,南北内堤及南侧防砂堤等,完成后将可容纳更多渔船停泊作业。[1]

导致中芸渔港雍塞

由于长年受高屏溪上游输砂与海岸浪潮影响,导致港口及航道易淤浅,影响汕尾当地渔船筏进出,尤其在莫拉克台风与凡纳比台风过后河床垫高,淤砂侵入港内情况更加严重,高雄市政府海洋局年年办理疏浚,但仍难抵大自然力量。目前汕尾渔港的渔船筏大多移往邻近2公里的中芸渔港停泊,造成中芸渔港呈现饱和现象。

规划蓝图

为了解决中芸渔港拥挤情形,海洋局在2012年12月间即完成“中芸渔港辟建渔筏泊区可行性评估工作”,将配合完工的东防波堤延长工程(第二期)进行遮蔽功能评估,后续视评估结果向中央争取扩充泊区建设经费,来提升渔民的作业环境。

同步解决汕尾与中芸渔港问题

中芸渔港因水域狭长、港口防波堤遮蔽不良,致南或西南向波浪可直驱入港,每遇风浪稍大或台风期间,船筏进出航行困难,台风时除东侧内泊区可作为避风泊地外,其馀港区避风功能欠佳,爰渔筏泊区扩建需配合东防波堤延长工程(第二期)完工,增加水域遮蔽功能后,方能符合台风来时停泊标准,而中芸渔港东防波堤延长工程(第二期) 历经10年终于在2018年7月底完工。

公设与景观改造建设渔港

为维护设施使用之机能,高市政府投入经费近新台币3亿元办理渔港建设,譬如中芸渔港东防波堤延长、中芸及汕尾渔港疏浚、鱼市场及整补场改善工程等,近期更将针对中芸渔港整补场及周边环境,进行渔具整补、渔具仓库等公共设施及整体景观改造工程,未来将可提供渔民作业兼具市民休憩的优质环境。[2]

渔业发展与生态平衡

渔筏泊区扩建经费庞大

海洋局在上述工程完工后,随即办理该项工程对邻近海岸地形影响评估工作,完成渔筏泊区设计断面建议报告,并同时监测东防波堤延长后港区内静稳度是否已达到停泊安全标准,而中芸渔港渔筏泊区扩建的总经费初步估计约6.8亿元,因建设经费庞大,在评估作业还未完成期间,海洋局将持续与中央沟通并争取经费支持。在此之前,海洋局仍将维持汕尾渔港既有功能,每年定期办理出海口抽及港内航道清淤作业,维护航道畅通及渔船航行安全,尤其每年11月开始的苗捕捞期,让渔民船筏进出无虞。

市府清淤考验潟湖栖地

汕尾渔港航道出海口处由于长年淤积连成一片沙洲,沿岸消波块旁也淤积成泥滩地,淤积后的汕尾渔港水面平静,少了人船进出,人为干扰减少,成为招潮、花跳、弹涂鱼角眼沙蟹活动天地与鸟类栖息天堂,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潟湖。然而市府每年10月间就会展开清淤作业,这些生物的栖地有可能就会消失,不过,生物是否会跟著消失还有待观察,很可能会转入一旁的林园大排内,演变成经常性生态[3]

需整体环境规划和评估

从1950年代开始,政府陆续在各地兴建和修缮渔港,渔港最多时,曾高达239处。但随著海洋渔业资源减少,以及海岸环境变迁的影响,目前约有三分之一的渔港面临存续问题。早年政府为了推动渔业发展广设渔港,但部分渔港兴建选址的时候,缺乏整体环境规划和评估,导致必须不断投入大笔预算修缮。像是新北市和美渔港的扩建,就因为没有考虑当地海流漂沙的特性,港口刚建好,就被子淤满了,累计花费五千多万元的整建经费,仍然无法改善。目前被列入低度使用的渔港,并且开放港区可以垂钓。[4] 和其他两百多座渔港一样,有些港口经常性的淤积,淤沙清不完,渔船出不了港。在海洋资源枯竭与自然环境丕变下,中芸渔港和汕尾渔港的居民希望渔港能够及早转型。

小威尼斯

海洋风彩绘村

汕尾渔港自2018年转型变身海洋风彩绘村的意图明显,由林园区公所、林园石化厂商陆续出资彩绘,从东汕桥、海巡署安检站一直延伸到港口妈祖庙,以环抱汕尾港型态画了2、30幅彩绘,极具地方特色及海洋教育风格,但在东汕桥旁整排民宅尚缺了1块,最后由汕尾国小学童动手完成,让有“小威尼斯”水中倒影更为完整,成为打卡新景点,海洋局也主办“趣林园‧游汕玩水”系列活动让民众水域体验OP帆船、立式划桨、独木舟[5]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