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王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是一組五言絕句。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着離別的傷感與痛苦,傳達出詩人獨有的內心感受。

原文

王勃〔唐代〕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雲。

津亭秋月,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雲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裡,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着青綠的台階,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着,周圍寂靜無聲;今夜裡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麼淒涼。

創作背景

  這首詩寫於總章二年(669年)到咸亨二年(671年)之間,可以與《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江邊送別詩相互參證,都是王勃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簡析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是一組五言絕句。這兩首詩以江、山、亭、月、夜為主要意象,描繪了江邊月夜送別的情景,把送別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句句透露着離別的傷感與痛苦,傳達出詩人獨有的內心感受。全詩情深而壯闊,運用融化手法而渾然無跡,使詩篇呈現出空靈蘊藉之美。

鑑賞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後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平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雲」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乳交融,形成一個完美和諧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後,環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後的留連顧望之狀、淒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於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讚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瀰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後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於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