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橋鄉 - 金澤古鎮
江南第一橋鄉 - 金澤古鎮
中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是橋文化的故鄉。金澤古鎮因水而興,因橋得名,每座橋不僅各有特色,而且都與寺閣庵廟有關,當地自古有「橋橋有廟,橋廟共生」之諺。
一座橋,是一種地方文化的形成,將建築、藝術與科技和諧相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國古代橋樑尤其受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道法自然」觀念的影響。
古鎮內的總管廟、楊震廟等古廟至今仍保存完好,其中最著名的頤浩禪寺始建於宋景定元年,曾以5048間宏偉建築名揚江南。每逢節假日來金澤古鎮燒香的上海遊客特別多。[1]
目錄
第一橋鄉的美譽
金澤古鎮始建於宋代(公元960年),位於上海市青浦區西部的金澤古鎮有上海的西大門之稱。坐擁優越的地理位置,總面積達到108.49平方公里。[2]
鎮內湖塘星羅棋布,河道縱橫交錯,因盛產魚米賽金,故得名「金澤」之稱。[3]
金澤古鎮的橋大多是宋、元的時候所建立的,所以古鎮的橋座座都是古物,受到了中外橋樑學家和愛好者的喜愛。古金澤古鎮有第一橋鄉的美譽,這裡還保留著兩條明清風格的商業街--下塘街和上塘街。
古鎮至今完整保留了宋元時期的建築格局,民居建築傍水而建,橋多水多是它最大的特色,自古被譽為「江南第一橋鄉」
全鎮,現存古橋21座,是上海保留古橋最多的鎮。[4]
每座古橋的造型各不相同,堪稱橋梁文化的天然博物館。尤其在下塘街河道上並列的五座古橋,跨越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素有「四朝古橋一線牽」之稱。[5]
著名書法篆刻家錢君陶還在此題寫了「金澤古橋甲天下」的碑刻。
「橋橋有廟,橋廟共生」
金澤因水而興,因橋得名,「橋橋有廟,橋廟共生」。計有古橋七座,分別被列為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宋代 :「萬安橋」、「普濟橋」。
元代 :「迎祥橋」、「林老橋」。
明代 :「放生橋」、「天皇閣橋」。
清代 :「如意橋」。
萬安橋
始建於宋景定年間(1260年),又稱「萬安亭橋」。
萬安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32.4米,寬3.1米,拱跨10.2米,拱高4.8米,平面呈「丁」字形,橋面略成弧形,兩側有低矮的石護欄,坡度平緩,雕水雲紋。建於宋朝。
據說有這樣一個故事:過去有兩位文人登橋吟詩,一位曰:「萬世安祥,風調雨順。」;另一位曰:「萬民安業,五穀豐登。」後人為紀念這兩位文人,給橋取名「萬安橋」。
普濟橋
建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的普濟橋,長26.7米、高5米,是上海地區保存最完好、最古老的石橋,素有「上海第一橋」之說。
該橋的設計與河北趙州橋相同,建橋石材採用珍貴的紫石,每當雨過天晴,陽光照射下的橋身閃爍晶瑩光澤,宛如一座用珠寶相嵌的寶石橋。
迎祥橋
建於元至元年間(1335年)的迎祥橋,長34米,在橋身最高處刻有一方祥雲石雕圖案,故而得名迎祥橋,千百年來「迎祥夜月」一直被譽為金澤八景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元朝蒙古族騎兵經常要騎馬過橋,元代所建的橋梁很多都沒有石階和橋欄。
林老橋
位於金澤古鎮核心區北首,始建於元至元年間(1264一1294年),俗稱「關爺橋」 。
林老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1.3米,寬2.7米,拱跨8 . 45米,拱高3.35米。青石和花崗石材混砌,兩側有石低護欄、望柱和抱鼓石。單孔石拱橋,橋北對著關帝廟,故又名關帝橋。
林老橋的橋面青石十分光滑,顯得古樸典雅。此橋是一位叫林青的老人出資所建,為紀念這位老人,故稱該橋為林老橋。
如意橋
建於元至元年間(1279年)的如意橋,長20.8米,是古鎮最完整的一座單孔石拱橋。
橋身兩側還刻有朱元璋和劉伯溫題寫的詩句「橫橋遠畫如遊龍,明珠影落長河中。」
因古橋與水中倒影虛實相接,恰成一圓形,當地居民結婚、做壽必須要在此橋祈福才會圓滿。
天皇閣橋
初建於明代(1698年)的天皇閣橋,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年間按原樣重建。
天皇閣橋青石修砌的橋面上雕刻有「輪回」、「寶幡」等佛教圖騰,以及「鴛鴦劍」、「芭蕉扇」、「葫蘆」等栩栩如生的八仙圖飾,惟妙惟肖。東側有橋聯「願天常生好人,願人常行好事」
被譽為江南地區最完美的一座三孔石拱橋。
放生橋
始建於明朝,為單孔石拱橋,橋長25.8米,寬2.3米,拱跨7.7米,拱高4米,西側刻橋聯:「水出灣潭通秀氣,橋連如意接康衢」。
整座橋用青石和花崗石混合建造,充分利用了花崗石的受力特點和青石的點綴作用。現為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
普慶橋
又名汴水虹橋,為古鎮最年輕的橋,是1999年為配合美國紀錄片《中國虹橋》而建造的。
他們從《橋樑史》一書中得知宋代畫家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中的汴水虹橋,橋身64根拱圈木與5根橫梁全部用捆綁式結扎在一起,沒用一根釘子,堪稱中國古代木建橋梁的典範。
為了拍攝好這部古橋藝術的電視片,選中了江南最富盛名的橋鄉金澤,建造汴水虹橋,可襯托出這座木橋的古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