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江城勝景黃鶴樓(劉懿波)

《江城勝景黃鶴樓》中國當代作家劉懿波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江城勝景黃鶴樓

才上滕王閣,又至黃鶴樓。今春,本是一個煙雨瀰漫的季節,而我卻有幸遊玩了江南三大名樓之二。

從年初雨雪中登臨滕王閣的那天起,茫茫蒼穹就好似掉落了當年女媧補天的五彩神石,淅淅瀝瀝的春雨綿綿不斷,一下就是一個多月,直至三月中旬才見到久違的太陽公公露出笑臉。

窩居了許久的心情如同久關的魚兒遇個活水一般,嗖嗖嗖一個勁的只想往外蹦竄。於是,一眾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約而出,直奔江城武漢,一睹江南名樓的風采。

三大名樓中,黃鶴樓是我最後的一站。對它的了解基本來自於書本和百度。斯樓位於九省通衢之地——武漢。長江以南,蛇山之巔。始建於三國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原本是東吳在黃鵠磯頭建造的一座軍用瞭望哨樓,後因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一詩而聞名遐邇。至今歷時1700多年,其間多次被毀,重修達30餘次。現樓系1981年10月破土動工,以清代同治樓為藍本,1985年6月落成。

車到南門,但見一座石台,高約數米,台基上鐫刻有「天下江山第一樓」的行體綠色大字。台上一座歇山頂亭子,亭楣上鑲一塊黑色橫匾,上書「黃鶴樓公園」正楷燙金大字,頗為壯觀。

只是我對於「天下江山第一樓」這個稱呼實不敢苟同,論三大名樓中最高的應該是滕王閣,而年代最久遠的卻是岳陽樓,第一的稱呼卻不知道從何而來。

從右邊逐級登階,經過一座上書「晴煙飛霞」的山門,迎面是一池碧水。池中有睡蓮、輪藻、太湖石假山和悠閒漫遊的錦鯉,池周是廊軒、亭台、樓閣、盆景和嫩芽初發的垂柳,其色其景宛若一幅江南園林式山水丹青懸掛於眼前。

池上有一麻石廊橋將池面一分為二,南為鵝池,北為白龍池。相傳東晉書聖王羲之在此牧鵝,言鵝乃禽中豪傑,白如雪,潔如玉,一塵不染。後人遂為之建此鵝池。

池左外側建有曲廊——詩碑廊。長200餘米,匯集了歷代名人的詩詞、題字等書法真跡碑刻23方和全國各地一百多位現代知名書畫家錄抄撰寫的古今黃鶴樓詩詞石碑124方。

向右而行,有一座單檐翹角,粉牆黑瓦,古樸典雅的六角亭,是為鵝亭。亭壁上鑲有一塊刻着「鵝」字的青石碑,腕力遒勁,一筆運成。但此字並非書聖所寫,而是清人門鎮國臨摹而書。

亭側是落梅軒,軒名源自唐代李白的著名詩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繞過鵝亭登上那座小橋,眏入眼帘的是一幅大型的花崗岩浮雕——九九歸鶴圖。依山就勢,呈不等距「之」字形,畫面朝氣蓬勃,生機盎然,突出醒目。整幅畫分為五個部分:鶴棲、鶴戲、鶴翔、鶴舞和鶴鳴,畫中九十九隻仙鶴姿態各異,變化萬千。

其下為白龍池,史載:明隆慶二年武昌沿江一帶火災頻繁,民大駭。遂在樓左建池,引長江水供白龍以鎮祝融。果久無火焚。

繼續前行,就是毛澤東詞亭,於1992年修建。亭中央矗立一塊高三米有二的大青石碑。南北兩面分別鐫刻毛主席於1927年春登臨蛇山時填寫的《菩薩蠻·黃鶴樓》和1956年暢遊長江後所作之《水調歌頭·游泳》。

此二詞雖只時隔短短三十年,而昔日那位憂國憂民的青年才俊卻已蛻變成一方攬錦繡江山入懷的雄主。羊毫一起一落之間,洋洋灑灑,就將萬里長江之宏偉藍圖繪入翰墨馨香的字裡行間。

經過南樓,兩側是奇石館,館分內外。內有各地各式奇石35方,因時間緊不及細看。外面是米芾拜石銅雕,米芾者,詩文書畫俱佳,素有「石痴」之稱。因我平日裡也喜歡詩文,故速上前緊握其雙手,沾沾文氣。只是不知他老人家是何時喬遷至此。

再往前就是那首兒時就曾拜讀過的崔顥之《登黃鶴樓》詩,書於一座石照壁浮雕之上,稱為題詩圖。圖上詩人崔顥在雲霞繚繞間長袖飄逸、峨冠博帶、瀟灑自如。石材選自四川越西黑沙石和湖南長沙花崗石,古樸典雅,莊重大方。

對面就是由此詩引出的一段佳話:崔顥題詩李白擱筆。擱筆亭為一座重檐小亭,正面掛有曹禺先生所書的清嘉慶江夏縣令曾衍東為太白堂所擬的舊聯:樓未起時原有鶴;筆從擱後更無詩。亭中置石長案,放有石制墨硯和筆筒,並配四個石腰鼓凳,別含雅趣。相傳,崔顥題詩後不久,詩仙李白登樓,剛欲提筆,抬頭看見崔詩,極為欽佩,遂擱筆。隨後書打油詩一首:一拳打倒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其實崔的這首詩韻律和對仗並不工整,違律之處頗多。但不以詞害意是作詩的一大原則,正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這一點可能正是讓詩仙李白擱筆的真正原因。

順勢前行,拾級而上。但見一樓拔地而起,巍然屹立,卻不見門開。願來此為樓南,並非正面。遂左行繞過廊柱,來到西面,是為樓之正門。至此,方視界大開,全貌始現。

其實,黃鶴樓建築群由主樓、配亭、軒廊和牌坊組成,構建於三層平台之上。

第一層平台於黃鶴樓公園西大門,中央是白色的勝像寶塔,亦稱寶像塔,始建於元代。是以石砌為主的外石內磚方式砌築。塔體內收外展,遒健自然。雖然不大,但莊重持穩。由座、瓶、相輪、傘蓋、寶頂五部分組成,代表着地、水、火、風、空五輪,故又稱五輪塔。乃用於供奉舍利和安藏佛教法物的喇嘛塔。

由於外形輪廓酷似燈籠,加之又有三國諸葛亮在此燃燈為關羽水軍導航的傳說,又稱「孔明燈」。其實這種說法應是誤傳。此塔也是黃鶴樓故址保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建築。

第二層平台最先見到的是一座三檐四柱的紅色牌樓,正上方有白底朱邊貼金橫匾。正面:三楚一樓;背面:江山入畫。

穿過牌樓,是一個很大的麻石鋪就的廣場。中軸兩側為精緻小巧、相互對應的南北兩軒,單檐翹角的軒頂均用金黃色琉璃瓦鋪設,牆體和立柱漆成棗紅色,顯得富麗堂皇。南名「凝翠」,北曰「雲衢」。

再往前走,進入視野的是正中兩隻黃銅鑄就的仙鶴並足棲落於龜背蛇身之上。雙鶴自遠方飛還,引頸四顧,而後相視而鳴。其態栩栩如生,其神翩翩出俗。名曰《黃鶴歸來》。

銅雕兩邊各有一座重檐攢尖頂,赤柱黃瓦,流金飛碧的八角小亭,南名「瞰川」,北曰「攬虹」。

第三層平台就是高聳入雲的立於白石台基上的黃鶴樓,這一點又似乎又與皇家樓閣相似,不知是否為新建之誤。樓分五層,總高51.4米,建築面積3219平方米。七十二根圓柱直通頂層,如泰山穩健;六十個翹角凌空舒展,似黃鶴騰飛。重檐翼舒,四望如一。堅固牢實,典雅古樸。

每層前檐均有鴟吻相向而塑。每個翹角上有屋脊魚尾,下有角梁龍頭,造型生動,凌空托舉。取其滅火消災之寓意。

角梁前端懸掛銅鑄金色風鈴一隻,鈴錘裝有四面承風風頁。微風乍起,叮噹作響,清脆悅耳。樓頂中央四方攢尖頂,四角各一座歇山頂,中心是葫蘆形寶瓶,高約五米。屋頂的四邊各有一座騎樓,其下分懸黑底金邊長匾一塊。正面「黃鶴樓」三個貼金大字臨江高懸,數里可辨。東面「楚天極目」,南面「南維高拱」,北面「北斗平臨」,均出自名家之手。

一樓外層眉匾上亦分別有「氣吞雲夢」、「簾卷乾坤」、「勢連衡岳」與「雲橫九派」的流金匾額。

由西抱廈的正門入樓,兩側樓柱懸掛着劉海粟先生書寫的一幅長聯:由是路入是門奇樹穿雲詩外蓬瀛來眼底;登斯樓覽斯景怒江劈峽畫中天地壯人間。

隨着擁擠的人流進入十米高的大廳,個矮的怕是只見人頭不見了樓景。正廳前方是一幅「白雲黃鶴」大型陶瓷壁畫。雲頭的仙人跨鶴乘風,神態飄逸。悠悠笛聲似煙雲繚繞,又若江流涓涓,那銀髮的老者是否蜀中的費禕?地上的人群或盤或樽,鼓樂齊鳴,彩帶翩躚,是送別,還是迎仙?

廳中立柱上兩行金字龍飛鳳舞: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不過,此對似與樓中情景並無關聯。

順着樓梯,讓人流推送而上。二樓,正中大理石牆面上鐫刻着一篇隸書《黃鶴樓記》。讀罷,總覺得在三大名樓文字中,此公文采遠遜子安,立意與范文正公相比,卻又相去甚遠。且文字大有逢迎拍馬之嫌疑。

《黃鶴樓記》之兩旁各有一幅瓷嵌壁畫,左邊是「周瑜設宴」,寫盡三國時代風流人物在黃鶴樓上風雲際會之情景。右邊是「孫權築城」,充分表達了吳侯「以武治國而昌」的戰略思想。武昌城之名亦是由此而來。

大廳兩邊陳設着六座精雕細琢的黃鶴樓模型。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樓體結構和風格的變化,詳盡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科技水平的差異和社會需求的不同。

三樓,以「人文薈萃,風流千古」為主題。於大幅壁畫裡再現了李白、崔顥、白居易等十三位唐宋文人的鮮活形象。並在每個畫像的身側,摘錄了他們吟詠黃鶴樓的詩詞佳句。可謂圖文並茂,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心領神會,古今一體。樓以文傳,文以樓顯,建築與文學相得益彰。

聽導遊說,四樓因存放了近幾百年以來的一些文物,故暫不對遊人開放,於是徑直來到五樓。

這裡是黃鶴樓的頂層。大廳寬敞明亮,天花、藻井金碧輝煌。正中柱子上是清代薩迎阿所撰的楹聯:一樓萃三楚精神,雲鶴俱空橫笛在;二水匯百川支派,古今無盡大江流。對仗工整,氣勢磅礴。大廳四周是直接繪製於牆上的巨型壁畫《江天浩瀚》圖,系全樓壁畫中規模最大的,共計十幅,面積九十多平米。均採用寫意渲染手法精心繪製而成,全面展現了長江自然風光和文明史話的淵源。

此處,更是登樓觀景的最佳之所。極目遠眺,武漢三鎮、日暮江天盡收眼底。遂移步出樓,但見一橋飛架南北,兩岸龜蛇二山恰似兩個敦實橋墩穩穩將橋身托起,如飛虹橫跨於大江之上,瞬間便已天塹變通途。橋分上下兩層,上層車流如織,穿梭若箭;下層亦是車輪滾滾,汽笛鳴空。

橋下,濁濁江流破三峽而出,攜洞庭之水,穿橋滔滔東去。江面百舸爭流,千帆競渡。

悠悠白雲下,對岸鐵塔高聳,樓宇林立。禹功磯上的晴川閣亦於淺淺薄霧中隱約可見。

大橋、江水、雲霞和樓宇渾然一體,氣勢恢宏,蔚為壯觀。

登斯樓,觀斯景,感慨良多。黃鶴雖已矣,而雄樓仍就臨江踞山鶴立千年。可謂慣看逝水東去,常對夕陽西沉,任由風霜雨雪,歷經戰火兵災。竟依然迎寒送暑,笑對蒼生。

此時,不禁又想起一樓廳中的那副對聯,若懸掛於此處應更為妥帖:

爽氣西來,雲霧掃開天地憾;大江東去,波濤洗盡古今愁。 [1]

作者簡介

劉懿波,男,湖南南縣人。系湖南省網絡作協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