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江苏省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江苏省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实景图)原图链接[1] 来自 Ofweek光电信息网 的图片]

江苏省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位于常州市的主城区,是江苏省最具竞争力的省级开发区之一,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30余万,其中户籍人口12.8万。

中国开发区是一级的行政机构,由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一般是从比较大的地级市或者直辖市或者省级行政主体分离出来的,为了支持地区发展地方经济或者加快城市融合[1]等特殊原因成立的,其中各种机构相对完整,跟政府差不多,它的政府机构通常是以管委会的形式出现的。

经济发展

天宁经开区明确了“全力争创国家级开发区,以‘三新’经济为导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目标任务,强化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信息终端技术、生物基因技术、视频技术等四大技术攻关,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工业互联网、检验检测、智慧城市、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力争到2023年开发区“三新”经济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三新”企业年均新增100家,到2023年总数不少于1000家。“三新”经济总量超过500亿元,初步构建“三新”经济生态圈。

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紧抓经济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跃居省级开发区科学发展综合考评第23位,较2015年上升24位。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之年,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将紧扣常州“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发展定位,努力打造“长三角三新经济高地、现代化城乡治理样板”,坚持不懈抓创新抓环境抓项目,深入开展“重大项目攻坚突破年”活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推动未来智慧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

打造创新高地

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壮大创新主体地位,鼓励龙头企业在不同领域发挥科技创新引导作用,招引一批“雏鹰”企业,培育一批“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打造一批行业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力争在2021年,引育1-2家瞪羚、独角兽企业,申报高企不少于30家,建立上市企业后备库,后备企业不少于30家。重点支持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世界500强企业等来开发区设立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完成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等双创载体建设,力争2021年新增双创载体2-3个。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注重人才引育、平台打造、企业培育等政策集成供给,提速配套设施实施,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创新保障,简化科创企业办事手续流程,力争全年帮助企业融资1.8亿元。

做强产业集聚

瞄准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门类,聚焦税源型重大项目和科技型精致项目,力争引进总投资超30亿元项目2个、超10亿元项目10个以上。重点推进网络视听游戏产业园、国家商用车智能驾驶研发认证中心建设,全力推进5G科创中心等6个项目申报市重点,加快55个市区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成一批国家级平台,力争全年新增生态企业100家以上。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等载体建设和项目入驻,确保新增高效载体面积100万平方米、签约落户企业超200家。确保航天科工云制造先导中心等楼宇竣工交付,加快柳墅大厦、中交智荟高端装备产业园开工,提速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汽车智能零部件产业园、通信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积极谋划创智天地载体布局。

把握战略机遇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大力推行“证照分离”,更大力度压缩办理流程,着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加大惠企纾困力度,全面落实减税降费、金融扶持等助力民营经济发展政策,切实发挥挂钩联系制度作用,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不断加强国际合作,引导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新兴市场。积极争取纳入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体系,打造高水平外资企业集聚平台。瞄准日、韩、台和西欧,引进一批“三新经济”领域的外资企业,引导其总部化发展。主动拥抱上海大都市圈,有效承接科技成果转移和优质资源溢出项目,实现基础设施、要素市场、产业布局等领域的错位互补、协同发展。

经济开发区的分类

经济开发区是一个泛指的说法。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工业园、高新技术开发区[2]、各类产业工业园(比如农业开发区、化学工业园、汽车工业园等等)的一种统称,也简称开发区。根据开发区的规模等级,可以分为国家级开发区、省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等。

经济开发区规划

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经验;扩大出口贸易,增加外汇收入,积累建设资金;开发国内紧缺产品,满足全国生产建设需要;及时掌握和传播经济技术信息;培养各方面人才,以适应进一步对外开放工作的需要。

视频

江苏省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 相关视频

江苏常州的天宁塔太壮观了,世界第一高佛塔,千年古刹
追忆峥嵘岁月,常州天宁经济开发区“四史”教育电影课开讲

参考文献